小暑的风带着燥热的气息,吹过黎明新城的田野,把满田的金黄又催熟了几分。玉米穗的外皮从翠绿变成深黄,紧紧裹着饱满的籽粒,剥开外皮,金黄的玉米粒像镶嵌在穗轴上的宝石,用牙一咬,硬实的籽粒带着淡淡的甜香——蜡熟期已经过了大半,籽粒里的浆汁早已转化成淀粉,蜡质层也变得坚硬;水稻田更是一片金黄的海洋,稻穗垂得更低,微风拂过,稻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预告丰收;大豆荚的外壳变成褐色,轻轻一碰就会裂开,露出里面圆润的黄豆,阳光照在豆粒上,泛着油亮的光泽。
这是作物成熟前的最后一道“关卡”——蜡熟期的核心是让籽粒的蜡质层变硬,既能防止水分流失,又能抵御外界的霉菌和虫害,为后续的收割和储存打下基础。联盟里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老周的农务组每天要测三次籽粒的硬度和水分,老郑的机械组在检修收割设备,苏晚晴的医疗组在准备防霉变药剂,连河港的船员都过来帮忙翻晒去年的旧粮囤,所有人都在为“丰收倒计时”做准备。
老周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农务组下田,手里的“蜡质层检测仪”是老郑专门为蜡熟期改装的——探头轻轻贴在籽粒表面,就能检测蜡质层的厚度和硬度,屏幕上还会显示“蜡熟完成度”。“东边玉米地:蜡质层厚度0.3毫米,硬度65hb,蜡熟完成度85%,正常!”老周蹲在玉米秆旁,看着屏幕上的绿色数据,忍不住用手掰下一粒玉米,放在手里搓了搓,籽粒表面光滑坚硬,没有一点破损。“按这个进度,再过五天就能完全蜡熟,到时候收割正好,籽粒不容易碎!”
旁边的小王正用“水分测定仪”测水稻籽粒的水分,他摘下一小穗水稻,把籽粒剥下来放进仪器里,几秒后屏幕上显示“水分含量18%”。“周叔,水分刚好!低于20%收割后好储存,不会发霉!”小王兴奋地喊,老周点点头,递给他一顶草帽:“正午太阳毒,测水分的时候别在田里待太久,每块地测三个点就行,数据准了就行,不用贪多。”
林墨正陪着老郑在仓库旁调试“谷物干燥机”。这台干燥机是老郑用旧时代的热风炉改装的,能把收割后的湿粮快速烘干,避免霉变。“你看,现在设定的烘干温度是45c,风速2米\/秒,刚好能把水分从20%降到13%,还不会破坏籽粒的营养。”老郑指着干燥机上的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温度、风速和烘干进度,“我还在里面加了‘水分感应’功能,要是粮食水分达标了,会自动停机,不会浪费燃料。”
小李正在测试“粮食输送系统”,他按下按钮,传送带缓缓启动,把旁边的旧玉米粒送到干燥机里。“郑工,输送速度刚好!每小时能送500斤,收割的时候肯定够用!”小李一边说一边调整传送带的角度,确保玉米粒不会撒出来。老郑拍了拍他的肩膀:“收割的时候机器可不能出问题,咱们得提前多备几个零件,万一坏了能及时修。”
苏晚晴的医疗组在田边搭了“防霉变检测站”,白色的帆布棚里摆满了药剂瓶和显微镜。陈阳正用“霉菌孢子检测仪”检测空气里的孢子浓度,他拿着检测仪在玉米地旁走动,屏幕上显示“孢子浓度0.2个\/立方米,安全!”。“苏姐,空气里的霉菌孢子不多,暂时不用喷防霉剂!”陈阳松了口气,苏晚晴则在调配“蜡质层保护剂”,她将石蜡乳液、杀菌剂和清水按1:0.5:100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装进透明的塑料桶:“这保护剂能在籽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蜡质层的硬度,就算下雨也不怕霉菌附着,等明天咱们给所有地块都喷一遍。”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在仓库里清理旧粮囤。去年的玉米还剩一些,他们要把旧粮挪到旁边的小仓库,给新粮腾地方。“小张,把粮囤里的旧玉米再筛一遍,把碎粒和杂质都筛出去!”老河手里拿着筛子,一边筛一边说,船员们则忙着搬运粮袋,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却没人抱怨。“新粮收回来可得好好存,要是粮囤不干净,新粮容易发霉,咱们大半年的心血就白费了!”老河擦了擦汗,目光落在远处的田野里,眼里满是期待——他还等着新粮收回来,给河港的兄弟们做一顿香喷喷的玉米饭。
可就在小暑蜡熟守护的第七天,意外突然打破了这份平静。负责巡查西边玉米地的队员小张,慌慌张张地跑到老周身边,手里捧着一把发霉的玉米粒——籽粒表面的蜡质层变得坑坑洼洼,上面覆盖着一层绿色的霉斑,轻轻一捏,籽粒就碎了,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周叔!不好了!玉米发霉了!西边玉米地已经有几十株这样的了,有的穗子一半都长霉了!”
老周的心瞬间揪紧,他接过玉米粒,用放大镜仔细看——蜡质层上有细小的虫洞,霉斑下面还能看到白色的菌丝,这绝不是普通的雨水霉变。“林墨!苏医生!老郑!快到西边玉米地来!”老周掏出对讲机,声音带着急切,“玉米籽粒发霉,蜡质层被破坏,情况紧急!”
林墨、老郑和苏晚晴很快赶到,西边玉米地已经出现了一片“霉穗区”——几十株玉米的穗子上覆盖着绿色的霉斑,和周围金黄饱满的穗子形成鲜明对比。苏晚晴立刻用无菌棉签沾取一点霉斑,放在便携式显微镜下,屏幕上的画面让她脸色骤变:“是‘噬蜡变异体’!这是一种专门破坏籽粒蜡质层的真菌变异体,会通过空气传播孢子,落在蜡质层上后,先分泌‘溶蜡酶’溶解蜡质层,再钻进籽粒里生长繁殖,导致籽粒发霉变质;更可怕的是,这种变异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繁殖速度极快,一天就能扩散到相邻的地块,要是不及时防控,不出三天,所有的玉米、水稻和大豆都会发霉,咱们今年的收成就全没了!”
老郑蹲下身,用“蜡质层检测仪”检测旁边健康的玉米籽粒,屏幕上显示“蜡质层厚度0.25毫米,硬度58hb,已检测到低浓度孢子”。“现在西边玉米地有12亩受污染,孢子已经开始扩散到北边的水稻田!而且这真菌能附着在人的衣服和工具上,咱们稍不注意,就会把变异体带到其他地块!”老郑的眉头拧成一团,他站起身,语气凝重:“必须在36小时内完成防控,不然咱们大半年的心血就全白费了!”
林墨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在玉米地旁搭起临时指挥部,帆布棚外的太阳灼热,棚内的气氛却紧张得让人窒息。“噬蜡变异体的核心威胁是‘破坏蜡质、霉菌滋生、快速扩散’,防控的关键是‘孢子消杀、蜡质修复、霉菌清除’。”林墨开门见山,目光扫过每个人,“老郑,你先从设备改装入手,怎么快速消杀孢子、修复蜡质层?”
老郑立刻掏出一张画满线条的草图,铺在临时搭起的木桌上:“第一,改装‘高压雾化消杀机’——在之前的喷雾机基础上,加装‘孢子吸附模块’,能吸附空气中的孢子,再配合高压雾化喷嘴,把消杀药剂变成5微米的雾滴,全方位消杀;第二,制作‘蜡质层修复机’——用小型高压泵加装‘精准喷头’,能将修复剂均匀地喷在籽粒表面,快速修复受损的蜡质层;第三,做‘热风除湿机’——在消杀机旁边装热风装置,喷完药剂后用40c的热风烘干籽粒表面,避免高温高湿环境滋生霉菌。机械组6个人,2小时内改好5台雾化消杀机、3台蜡质修复机和4台热风除湿机!”
“药剂方面我来负责!”苏晚晴接过话,她从医疗箱里拿出几个药剂瓶,放在桌上:“我和老周调配三种药剂:第一种是‘孢子消杀剂’,用戊唑醇(杀真菌)、丙二醇(增强附着力)和清水按1:0.8:150的比例混合,能快速杀死空气中的孢子;第二种是‘蜡质修复剂’,用石蜡乳液、海藻糖(增强蜡质层韧性)按2:1的比例混合,加水稀释80倍,能修复受损的蜡质层;第三种是‘霉菌清除剂’,用咪鲜胺加表面活性剂,加水稀释200倍,能清除已经滋生的霉菌。三种药剂配合使用,先消杀孢子,再清除霉菌,最后修复蜡质层,才能彻底防控噬蜡变异体!”
赵磊站起身,语气果断:“巡逻队分五组:第一组协助老郑改装设备,负责搬运零件、测试喷雾机的压力;第二组跟着医疗组配药剂,装药剂桶、调试喷嘴;第三组用雾化消杀机消杀空气里的孢子,重点喷受污染地块的周边;第四组用霉菌清除剂清除已经发霉的穗子,配合热风除湿机烘干;第五组用蜡质修复机修复受损的蜡质层,同时监测其他地块,防止变异体扩散。”
“河港和畜牧据点我来协调!”老河的声音洪亮,“我带船员帮着做热风除湿机的热风装置,河港有不少旧钢管,刚好能用来做风道;畜牧据点有大型的储药罐,能用来装消杀药剂,保证药剂供应;另外,船员们还能帮着监测大豆地,大豆的蜡质层薄,更容易被变异体破坏,得提前预防!”
老周最后补充:“我带农务组的队员做三件事:第一,每小时检测一次受污染地块的孢子浓度、霉菌清除率和蜡质层修复情况,孢子浓度降到0.1个\/立方米以下、霉菌清除率达到95%才算合格;第二,给未受污染的地块提前喷‘孢子预防剂’,浓度是消杀剂的一半,避免被感染;第三,记录每个地块的蜡熟完成度,确保整体进度不受影响。”
“现在是上午9点,11点前必须完成设备改装和药剂调配,11点半开始防控,明天晚上9点前完成所有防控工作!”林墨看了看手表,“大家行动!”
命令下达的瞬间,所有人都像上了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机械组的队员扛着喷雾机和钢管往临时车间跑,老郑亲自改装雾化喷嘴,小李拿着压力表测试压力:“郑工,压力调到0.6mpa了,雾滴能达到5微米吗?”“放心,我用激光粒度仪测过,这个压力的雾滴刚好5微米,能全方位覆盖,还不会损伤籽粒!”老郑一边说,一边用透明的玻璃罩演示,雾滴均匀地布满玻璃罩内壁,没有一点死角。
医疗组的配药点设在帆布棚里,三个大陶缸分别装着孢子消杀剂、蜡质修复剂和霉菌清除剂。陈阳按比例将戊唑醇和丙二醇倒入陶缸,老周拿着长木棍用力搅拌,药液泛起淡淡的乳白色:“陈阳,戊唑醇的量再核对一遍!150斤水加1斤戊唑醇,多了会损伤蜡质层!”“周叔,我已经核对三遍了,这缸水150斤,刚好加1斤戊唑醇!”陈阳举着量杯,杯壁上的刻度线清晰可见,确保剂量分毫不差。
赵磊的第三组队员已经推着改装好的雾化消杀机开始消杀,小王握着喷雾机的手柄,沿着受污染地块的周边缓慢移动,喷嘴对着空气均匀喷洒:“这喷雾机的雾滴真细,喷在脸上都没感觉,肯定能杀死空气中的孢子!”旁边的队员则拿着霉菌清除剂,给已经发霉的玉米穗重点喷洒,每一株都喷得很仔细,生怕漏了哪一棵。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们很快就做好了4台热风除湿机的热风装置,每台机器都有一个长长的风道,能把40c的热风均匀地吹到籽粒表面。“小张,把热风温度再调准点,别超过45c,不然会把籽粒烤坏!”老河一边调试温度一边说,小张点点头,用温度计测了测出风口的温度:“河叔,刚好40c,没问题!”
上午11点,所有设备改装和药剂调配都完成了。11点半,大规模的防控行动正式展开——雾化消杀机在田里来回穿梭,细密的雾滴覆盖在空气里,杀死漂浮的孢子;霉菌清除剂喷在发霉的穗子上,绿色的霉斑很快就变成褐色;热风除湿机在旁边工作,烘干籽粒表面的药剂;蜡质修复机则跟在后面,给受损的蜡质层涂上修复剂,籽粒很快又恢复了光滑的表面。
老周拿着孢子检测仪实时监测:“孢子浓度在下降!已经从0.8个\/立方米降到0.3个\/立方米了!”老周兴奋地喊,苏晚晴也松了口气:“霉菌清除率已经达到80%了,受损的蜡质层也在慢慢修复,情况在好转!”
可就在下午3点,负责监测北边水稻田的队员突然报告:“周叔!水稻田检测到高浓度孢子!有几穗水稻已经开始长霉了!”
林墨立刻赶到北边水稻田,果然看到几株水稻的穗子上出现了绿色的霉斑,孢子检测仪显示“孢子浓度0.6个\/立方米”。“是风把孢子吹过来了!咱们的消杀范围不够大!”老郑检查了水稻田的周边,发现距离受污染的玉米地太近,没有留出足够的隔离带。“快!扩大消杀范围,在玉米地和水稻田之间加喷一道‘孢子隔离带’!苏医生,把孢子消杀剂的浓度提高10%,对水稻田进行应急消杀!”林墨果断下令。
队员们立刻行动,将雾化消杀机的喷洒范围扩大了50米,在玉米地和水稻田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隔离带;苏晚晴则快速调整药剂浓度,将戊唑醇的比例提高到1:0.9:150,第三组队员带着调整后的药剂赶到水稻田,进行应急消杀。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水稻田的孢子浓度终于降了下来,发霉的稻穗也得到了控制。
“以后每小时都要扩大一次消杀范围,绝不能让孢子再扩散!”林墨对着对讲机严肃地说,所有人都齐声应和——他们知道,在防控噬蜡变异体的关键时刻,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接下来的一天一夜里,所有人都连轴转。白天,他们顶着烈日消杀、清除霉菌、修复蜡质层;晚上,他们轮流值守,用夜间模式的雾化消杀机继续消杀,确保孢子在夜间也无法扩散。老周的眼睛熬得通红,却依然坚持每小时检测一次孢子浓度;老郑的手上磨起了水泡,却依然在调试喷雾机的压力;苏晚晴的声音变得沙哑,却依然在指导队员调配药剂;老河和船员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却依然在清理热风除湿机的风道。
第二天晚上9点,最后一次检测结果出来了——所有地块的孢子浓度都降到了0.1个\/立方米以下,霉菌清除率达到98%,受损的蜡质层也基本修复,蜡熟完成度回到了正常进度。“成了!噬蜡变异体被彻底防控住了!”老周激动地把检测仪举起来,屏幕上的绿色数据让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当天深夜,联盟的食堂里举办了“噬蜡防控胜利庆功宴”。后勤组用新蒸的玉米面窝头,炒了一盘青菜,还炖了一锅土豆炖牛肉——这是畜牧据点特意杀的牛,奖励大家这一天一夜的辛苦。队员们围坐在桌子旁,虽然脸上满是疲惫,却笑得格外开心。
老河啃着牛肉,对林墨说:“以前在末日里,哪敢想能种出这么好的庄稼,还能对付这么难缠的变异体!现在有了这些好设备、好药剂,咱们再也不怕天灾人祸了!”
林墨笑着点头:“接下来咱们就要进入‘收割期’了,这是最关键的阶段,能不能把粮食收回来,就看这几天了。老郑要再检修一遍收割机、脱粒机和干燥机,确保收割的时候不出问题;苏医生要准备‘粮食防霉剂’,收割后的粮食要及时喷药,避免储存时发霉;老周则要制定收割计划,按地块成熟顺序安排收割,先收玉米,再收水稻,最后收大豆,避免扎堆;另外,咱们还要组织队员提前清理收割通道,把田埂旁的杂草和石头清干净,方便收割机进出。”
老周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收割计划表,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地块的预计收割时间和负责人员:“东边玉米地明天开始收割,安排10个人,两台收割机;西边水稻田后天开始,安排12个人,三台收割机;南边大豆地大后天开始,安排8个人,两台收割机,刚好能错开,不会忙不过来。”
苏晚晴也补充道:“我打算在收割现场搭‘粮食检测点’,每收割一批粮食,就检测一次水分和霉菌,确保粮食质量达标;另外,我还会在仓库里装‘温湿度监测仪’,实时监测仓库里的环境,一旦超过安全范围,马上启动通风设备,防止粮食发霉!”
老郑接过话,手里拿着一张收割机改装草图:“我还想给收割机加‘籽粒筛选模块’,收割的时候能把碎粒和杂质直接筛出去,提高粮食纯度;另外,我还打算在脱粒机旁边装‘粮食输送管’,脱粒后的粮食能直接通过管道送到干燥机里,不用人工搬运,省不少力!”
深夜的月光透过食堂的窗户洒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远处的田野里,金黄的作物在月光下静静矗立,等待着被收割的那一刻;仓库旁的收割机和干燥机整齐排列,像等待出征的战士;黎明河的水面平静无波,像一面镜子,映着天上的星星和岸边的灯火。
林墨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和期待。他知道,收割期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比如突然下雨、收割机故障,或许还会有新的变异体,但只要大家像现在这样,团结一心、积极应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些即将被收割的庄稼,这些不断升级的设备,这些充满希望的规划,都是联盟对秋天的承诺——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他们会用双手收割每一粒粮食,用智慧守护每一份收获,终将在这个秋天,让黎明新城的仓库里堆满金黄的庄稼,让每个队员都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黎明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小暑,他们在田野里防控噬蜡变异体,守护蜡熟的希望;夏天的尾声,他们会挥舞着收割机,将满田的金黄变成仓库里的粮食;冬天,他们会围坐在温暖的食堂里,吃着新粮做的饭菜,回忆着这一年的奋斗与收获。在末日的土地上,黎明新城正一点点长大,一点点变强,终将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希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