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闲适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新家的阳台洒进来,暖洋洋的。念晴在整理手机里的旧照片时,无意中点开了一个几乎要被遗忘的手机K歌软件。图标上显示着红色的未读消息数字,提示她有新的互动。
她好奇地点了进去,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几年前——那是天赐刚被确诊为心衰,全家笼罩在阴霾和不安中的艰难时刻。内心充满无助和伤感的她,无处排遣,曾在这个无人关注的角落,用唱歌来宣泄情绪。她记得,当时她唱了一首非常老的歌,《牵手》。没有专业的设备,只有手机麦克风收录下的、带着细微呼吸声和真实颤抖的清唱。
她点开那条旧录音,自己的声音缓缓流出: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歌声里没有技巧,却充满了彼时彼刻最真实的无助、对丈夫深沉的爱以及对未来的彷徨。她自己听着,眼眶都有些湿润。
就在这时,她看到了那条被遗忘的留言,时间戳正是她发布后不久。留言的用户名叫“逸声”,头像是一个京剧脸谱的剪影。留言写道:
“无意间路过,被歌声里的真挚深深打动。这声音里有故事,有不加修饰的情感,非常珍贵。希望歌声的主人一切安好。[抱拳]”
当时,念晴正处于极度低落的时期,可能看到了,也可能没留意到这条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如今,在生活已经拨云见日、充满希望的此刻,再次读到这条留言,念晴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感动。她在这个午后,郑重地回复了这条迟到了几年的感谢:
“逸声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几年前留下的鼓励。那时正值家庭艰难时期,唱歌是唯一的宣泄。您的留言是黑暗中一丝微光。如今生活已步入正轨,家人安好。再次感谢您的善意!祝好。”
回复之后,念晴并未多想,放下手机,继续享受她的午后时光。
然而,缘分的奇妙就在于此。几天后,念晴收到了“逸声”的回复。对方似乎也很惊讶时隔多年能收到回复,言语间充满了感慨和喜悦:
“真没想到能收到您的回复!太惊喜了!得知您和家人安好,由衷为您高兴。这说明一切都会过去。您的回复也照亮了我的今天。不介意的话,可以交流一下唱歌的心得?我是戏曲爱好者,也喜欢老歌。”
出于礼貌,也带着一份对这份“声音知音”的好奇,念晴简单回复了几句。没想到,这一来二去,两人竟在软件上开始了断断续续的、纯粹基于音乐爱好的交流。“逸声”言语得体,充满艺术气息,会分享一些戏曲片段和老歌的演唱技巧,也会真诚地夸赞念晴声音中的特质。念晴也乐于与他交流一些音乐感受,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完全脱离家庭和工作的、纯粹属于她个人的精神小花园。但她始终保持着清晰的界限,聊天内容仅限于音乐,从不涉及个人隐私。
一次,“逸声”分享了一个他唱的京剧选段,念晴觉得韵味十足,便放给对戏曲有点兴趣的林心大听。林心大听了直夸:“这嗓子,有功夫!一听就是练过的。”
又有一次,念晴在软件上上传了一段自己哄玥玥睡觉时随口哼唱的、旋律温柔的摇篮曲。“逸声”听后留言:“这歌声里有母爱的光辉,温暖至极。小朋友有福了。”念晴看到后,会心一笑。
这种淡如水的、跨越数年的“神交”,基于对声音和音乐的纯粹欣赏,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了一段时间。念晴偶尔会跟天赐提起:“我在一个唱歌软件上遇到一位挺有意思的戏曲爱好者,唱得很好,人也挺有修养的。”天赐听了,只是笑笑,很支持妻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从未有过任何疑虑。他信任念晴,也尊重她独立的精神世界。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条源于多年前伤感的歌声、跨越时空的留言和回复,如同埋下的一颗种子,将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发芽,为这个家庭带来一段崭新的、温暖的缘分。 而这一切的起点,仅仅是声音与声音之间,最纯粹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