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的九月,里海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却已掺了几分高加索山脉吹来的凉意。史国栋站在巴库老城区的石板路上,看着身旁“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招牌被夕阳镀上金边,红底鎏金的字体在一众土黄色石屋中格外醒目,心里却像揣了块浸了冰水的帕子,凉得发紧。
“老史,阿凡堤那边还没消息?”妻子杨晓英攥着手机,指节微微泛白。她今天特意穿了件藏青色旗袍,本想在签约仪式上显得正式些,此刻旗袍的下摆却被风刮得不停晃动,像她没底的心绪。
史国栋抬手按了按眉心,喉结动了动:“再等等,当地官员的时间向来没准头。”话虽这么说,他口袋里的手机已经被手心的汗浸得发潮。
不久前,他们带着团队来首都巴库时,满脑子都是“把川渝火锅摆到里海边”的壮志——阿塞拜疆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00万人口里光油气产业从业者就占了近三成,这些高收入人群对新奇餐饮的接受度高,加上阿凡堤提前打通的关系,他原以为直营店签约会顺风顺水,可偏偏在最后一步卡了壳。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阿凡堤顶着一头卷发跑了过来,西装领口沾了片草屑,脸色比昨天更差:“史总,拉希德部长临时说要再考察两家加盟店,说‘得看看普通民众是不是真喜欢’。”
“考察加盟店?”杨晓英猛地提高声音,又赶紧压低,“我们上周不是已经把加盟店的营业数据给他们了吗?30家店平均日流水快赶上巴库老牌西餐厅了,还不够?”
阿凡堤搓了搓手,语气里带着无奈:“拉希德部长的助理偷偷跟我说,有人在背后递了话,说我们的火锅‘不符合当地饮食习惯’,还说‘油气城的人不该吃这么辛辣的东西’。”
史国栋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瞬间就想明白了——巴库当地有家土耳其烤肉连锁,老板跟政府关系密切,他们的火锅店一开业,就分流了不少客源,这是有人在背后使绊子。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火气:“走,去最近的那家加盟店,既然要考察,咱们就让他看看,什么叫‘当地人喜欢’。”
他们去的加盟店在巴库新区,店主是个叫艾米拉的姑娘,丈夫在油气公司上班,当初加盟时,她还担心“火锅没人懂”,现在却成了店里的“活招牌”。刚到店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阵阵笑声,玻璃门上贴着用阿塞拜疆语和中文写的“鱼羊鲜,暖心房”,推门进去,一股浓郁的汤底香味扑面而来。
“史总!杨姐!”艾米拉正端着一锅汤底往桌上送,看见他们,眼睛亮了亮,又赶紧回头对客人笑着说了句阿塞拜疆语,才跑过来,“今天人特别多,中午的时候,还有几个油气公司的老板专门来尝新出的番茄鱼羊锅。”
史国栋往店里扫了一眼,果然座无虚席,几张桌子旁坐着穿工装的油气工人,正围着火锅吃得满头大汗,用生硬的英语说着“delicious”;还有几对年轻情侣,拿着手机对着锅里的涮肉拍照,嘴角沾着辣油也不在意。
他心里稍稍松了点,刚想说话,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拉希德部长带着几个官员走了进来,脸色严肃,身后还跟着个穿黑色西装的男人——正是那家土耳其烤肉连锁的老板,哈桑。
哈桑一进来就四处打量,嘴角挂着一丝轻蔑,用阿塞拜疆语对拉希德说了句什么,拉希德的眉头皱了皱。
阿凡堤赶紧上前翻译:“哈桑说,‘这些人只是图新鲜,过阵子就没人来了’。”
史国栋没理会哈桑,径直走到那桌油气工人面前,笑着用英语问:“兄弟,这火锅吃着怎么样?”
领头的工人叫卡里姆,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举起手里的杯子:“史先生!太好吃了!我们每天下班都来,冬天吃这个,比喝伏特加还暖!”他指了指锅里的羊肉卷,“我妻子以前总说羊肉膻,现在她每周都要带孩子来吃两次,说这个鱼羊汤底,一点膻味都没有。”
拉希德的目光落在卡里姆身上,卡里姆是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油气公司的老板都很看重他。他咳嗽了一声,问卡里姆:“你觉得这家店能长期开下去吗?”
卡里姆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当然!我们油田里的同事,现在都把这里当‘第二个食堂’了,有时候加班晚了,老板还会给我们留一锅热汤。哈桑先生的烤肉虽然好吃,但天天吃也腻,这个火锅不一样,能涮肉、能涮菜,还有不同的汤底,我们喜欢!”
哈桑的脸色变了变,刚想开口,艾米拉突然端着一碗东西走了过来,是用鱼羊汤底熬的粥,上面撒了点葱花。她把粥递给拉希德:“部长先生,这是我特意给您做的‘养胃粥’,用咱们火锅的汤底熬的,不辣,还能暖肚子。我妈妈有胃炎,现在每天都要喝一碗。”
拉希德愣了愣,接过粥碗,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他舀了一勺尝了尝,眼睛微微睁大——汤底的鲜美混着米香,入口软糯,一点都没有火锅的辛辣,反而带着淡淡的回甘。
艾米拉又说:“我们还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调整了汤底,除了麻辣的,还有番茄、菌菇的,老人小孩都能吃。上周有个哈萨克斯坦的客商来,一下子就订了100份外卖,说要带回去给员工当午餐。”
杨晓英趁机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递给拉希德:“部长先生,这是我们在甘贾市的加盟店,那边有个油气园区,每天中午都有近200个工人来吃饭;还有舍基市的加盟店,上个月还承办了当地的婚礼,新人说‘要让朋友们尝尝来自中国的美味’。”
拉希德翻着照片,眉头渐渐舒展开。照片里,有老人抱着孩子吃火锅的笑容,有年轻人举杯欢庆的热闹,还有婚礼上红色的灯笼和阿塞拜疆国旗一起飘扬的画面。他抬头看向史国栋,语气缓和了不少:“史先生,我之前担心你们的餐饮不符合当地习惯,但现在看来,你们做了很多努力。”
哈桑见势不妙,赶紧插话:“部长先生,他们的食材都是从中国运过来的,万一有食品安全问题怎么办?”
史国栋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哈桑先生,这是我们和当地农场签订的合作协议,羊肉、蔬菜都是本地采购,只有花椒、辣椒这些调料是从中国进口的,而且每一批次都有海关的检验报告。我们还请了阿塞拜疆的食品安全专家,定期来店里检查,您可以随时抽查。”
拉希德接过文件看了看,又看了看店里热闹的景象,终于笑了:“史先生,明天上午十点,来政府办公室签合同吧。”
走出加盟店时,里海的风已经凉了,可史国栋和杨晓英的心里却暖烘烘的。阿凡堤笑着说:“我就说,咱们的火锅能征服里海畔的人!”杨晓英掏出手机,给国内的团队发了条消息:“巴库直营店,成了!”
史国栋看着远处的里海,夕阳正慢慢沉入海面,金色的波光映在他脸上。他想起三个月前,刚到巴库时,艾米拉还在犹豫要不要加盟,现在却能自信地给部长推荐自己做的粥;想起卡里姆他们,从一开始对火锅的陌生,到现在把这里当成“食堂”。他突然明白,所谓“拓展市场”,不只是把店开起来,更是把一种文化、一种温暖传递出去。
“老史,想什么呢?”杨晓英碰了碰他的胳膊。
史国栋回头笑了笑:“想咱们下次来,是不是该把重庆小面也带来?”
杨晓英噗嗤一声笑了:“你呀,野心真不小。不过,我觉得行。”
晚风拂过,带着火锅的香味,也带着里海的潮气。远处的巴库塔亮了灯,像一颗镶嵌在里海畔的宝石。史国栋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带着诚意,带着对美食的热爱,里海畔的火锅香,一定会飘得更远。
第二天签约时,拉希德部长还特意提到了艾米拉的粥:“史先生,你们不仅带来了美味,还带来了用心。阿塞拜疆人喜欢真诚的人,也喜欢真诚的美食。”史国栋握着他的手,真诚地说:“我们希望,川渝火锅能成为中阿友谊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的美好。”
签约仪式结束后,史国栋和杨晓英站在政府办公室的窗前,看着巴库的街景。杨晓英拿出手机,给家里的孩子发了段视频,视频里,是“川渝味道”的招牌在阳光下闪耀的样子。孩子在视频里喊:“爸爸,妈妈,我也要去里海边吃火锅!”
史国栋笑着说:“等明年暑假,带你来。”
他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已经看到,里海畔的火锅香,正在慢慢融入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他和杨晓英,也将带着这份初心,在这片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川渝味道”的故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巴库的直营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吸引了当地人,还有不少周边国家的客商特意来尝鲜。艾米拉的加盟店还开了分店,她雇了几个当地的姑娘,还教她们做中国的家常菜。卡里姆他们每次来,都会跟史国栋聊起油田里的事,说“现在油田里的人都知道,里海边有家好吃的中国火锅”。
有一次,史国栋去甘贾市考察加盟店,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说:“我年轻的时候去过中国,那时候就觉得中国的饭菜好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吃到,真好。”史国栋听了,心里满是感动——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决定,不仅圆了自己的梦想,还能让老人想起年轻时的美好回忆。
杨晓英也没闲着,她开始研究阿塞拜疆的食材,把当地的核桃、石榴融入到火锅的蘸料里,推出了“里海特色蘸料”,深受客人喜欢。她还在店里办了“中国美食文化周”,教客人包饺子、做面条,不少当地人都来参加,还跟她成了朋友。
阿凡堤有时候会跟他们开玩笑:“当初我还担心你们打不开市场,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史国栋笑着说:“不是我们厉害,是美食无国界。只要你用心做,不管在哪里,都会有人喜欢。”
转眼到了冬天,里海的风更冷了,可“川渝味道”的店里却总是暖意融融。史国栋和杨晓英站在店里,看着客人们围着火锅说说笑笑,心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这三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曲折和困难,都成了他们前进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老史,你看,”杨晓英指着窗外,“下雪了。”
史国栋抬头看去,雪花慢悠悠地从天空飘落,落在“川渝味道”的招牌上,红白相映,格外好看。他握住杨晓英的手,轻声说:“明年春天,咱们去纳希切万看看,那边的油气资源也很丰富,说不定能再开几家店。”
杨晓英笑着点头:“好啊,我陪你去。”
雪花越下越大,里海畔的火锅香,在雪中弥漫得更远了。史国栋知道,只要他们带着这份对美食的热爱,带着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川渝味道”的故事,还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下去,温暖更多人的心房。
开春时,纳希切万的加盟店如期开业。剪彩那天,卡里姆特意带着油田的工友们赶来,还送来一面绣着“鱼羊鲜暖异乡心”的锦旗,红绸金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艾米拉也带着分店的姑娘们来了,手里拎着刚烤好的阿塞拜疆馕,非要让史国栋和杨晓英尝尝“配火锅的新吃法”。
拉希德部长亲自到场,握着史国栋的手感慨:“当初我没想到,一碗火锅能连起这么多人的心。现在巴库的孩子都知道,中国有个‘会暖肚子的鱼羊鲜’。”说话间,几个当地小孩围着店里的灯笼转,用生硬的中文喊着“火锅,好吃!”,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傍晚时分,史国栋和杨晓英站在纳希切万的分店外,看着里海的晚霞染红半边天。杨晓英掏出手机,翻出三个月前在巴库老城区拍的照片——那时招牌刚挂好,他们还在为签约焦虑,如今手机里存满了客人的笑脸、加盟店的热闹场景。
“老史,你说咱们当初要是没坚持下来,会怎么样?”杨晓英轻声问。
史国栋望着店里蒸腾的热气,笑着摇头:“哪有那么多‘要是’?你看这火锅,得慢慢熬才够鲜;做事也一样,熬过去了,香味自然就飘远了。”
晚风掠过,带着火锅的鲜香和里海的湿润,远处传来当地民乐的旋律。史国栋知道,这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00万颗向往美味与温暖的心,还会继续与“川渝味道”相遇。而他和杨晓英的故事,也会像锅里翻滚的鱼羊鲜,在岁月里熬出更浓的情谊,飘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