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好孙思玲这边,李默心里还惦记着另一批人——那二十个最早跟着他的理工科团队。他们是李默在继小雅、孙思玲、林倩十人等最初班底之后,第四批发现的幸存者。
他还记得找到他们时的情景:一群刚刚大学毕业、相约去郊外赏花踏春的年轻人,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被困在一个深邃的溶洞里,反而阴差阳错地躲过了第一波最致命的核打击与冲击波。当他带着5号发现那个山洞时,里面是十二个满脸惶恐的男生和八个惊魂未定的女生,靠着洞里有限的存水和一点点食物苦苦支撑。
是他,将他们带回了当时还只是个简陋庇护所的驻地,给了他们新的家和希望。如今,他们早已不再是当初那群青涩的大学生,而是驻地科技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团队也随着人才吸纳,扩展到了近两百人。
“也不知道这帮小子丫头有没有好好休息……”李默嘀咕着,转身朝着技术团队的主要工作区域走去。
来到那片灯火通明、摆满各种仪器设备和图纸的区域,果然,那二十张熟悉的面孔几乎全在,正围在一起,对着一个全息投影上的复杂结构图激烈地讨论着什么,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专注和一丝疲惫。
李默没有立刻出声,他靠在门框上,静静地看了一会儿。
他的前世,只是个为生计奔波的散工、外卖员,学历不高,对这些高深的技术一窍不通。他看不懂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结构图,不明白他们争论的技术难点究竟在哪里。
但是,他懂得比技术更重要的东西。
他清了清嗓子。
讨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抬起头,看到是李默,纷纷站起身:“领导!”
李默走进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摆了摆手:“都坐,都坐。”他自己也拉过一张椅子,很随意地坐了下来,仿佛不是来视察的领导,而是来串门的家人。
他看着这二十张年轻却已饱经风霜的面孔,目光扫过他们眼里的血丝,心中感慨万千。
“我刚从孙思玲那边过来,把她训了一顿,逼着她去找副手,去休息。”李默开口,语气像是拉家常,“看到你们也都在,我就知道,你们肯定也没听话。”
团队里一个叫赵刚的男生(当初的十二男之一)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默哥,我们这不正讨论到关键地方嘛,想着弄完这一点就去睡……”
“一点?我看你们是打算弄到第二天!”李默笑骂了一句,随即神色变得认真起来,“我知道,我不懂你们搞的这些技术。”他指了指还在闪烁的全息图,“这东西,在我眼里跟天书差不多。”
他坦诚自己的“无知”,却没有任何自卑或尴尬,反而显得无比真诚。
“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而温暖,“我懂得,是怎么把大家聚在一起,怎么从一无所有,靠着所有人的努力,一点点把这个驻地建起来!我懂得,咱们驻地的每一个人,都是比任何技术、任何设备都更珍贵的财富!”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没有你们,没有小雅,没有孙思玲,没有林倩她们十个,没有王铁,没有后来加入的每一位家人……就没有今天的希望驻地!技术很重要,但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更重要!”
他看着这二十个最初的“孩子”,语气充满了兄长般的关怀:“我不要求你们透支自己的身体去换进度。我要的是你们能长长久久地、健健康康地,为这个家贡献你们的才华。累了,就歇歇!人手不够,就跟我说!别硬扛,知道吗?”
一番话,没有高高在上的命令,只有推心置腹的关怀与对每个人价值的最高肯定。
赵刚等人听着,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心中涌起,驱散了连日钻研的疲惫。他们想起了最初被李默从山洞里救出来时的场景,想起了驻地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
“知道了,默哥!”众人异口同声,这次的声音里带着发自内心的亲近与信服。
“知道就赶紧的,该休息的休息,轮班!别让我下次来,还看到你们全杵在这儿!”李默站起身,故作严肃地瞪了他们一眼,然后转身离开了。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技术团队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
“走吧走吧,默哥发话了,轮班!”
“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明天再战!”
李默或许不懂技术,但他懂得如何凝聚人心,如何给予温暖。他正是用这份对“人”本身的珍视,构筑起了希望驻地最坚实、最温暖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