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谢怜就被灶间的动静唤醒。他披衣起身,见花城正往竹篮里装东西——里面放着冻好的汤圆、桂花糖,还有昨晚特意蒸好的糯米糕。“醒了?”花城转头,眼底映着灶火的微光,“团年宴要早点去帮忙,顺便把这些带去,让大家尝尝。”
谢怜走过去,帮着把油纸包好的糯米糕放进篮里,又摸了摸蜷在桌下的墨尾:“乖乖在家等,我们傍晚就回来,给你带好吃的。”小猫似懂非懂地蹭了蹭他的手,尾巴尖勾住他的裤脚,像是在撒娇。
两人提着竹篮出门时,晨雾还没散尽,乡间小路上满是露水的清凉。远远就听见晒谷场的喧闹声,走近了才看见,村民们已陆续赶来,有的扛着桌椅,有的提着菜篮,孩子们追着跑着,手里还拿着彩色的纸风车。
“怜怜、三郎来啦!”阿婆老远就挥着手,身边还跟着几个帮忙洗菜的妇人。谢怜连忙迎上去,把糯米糕递给阿婆:“刚蒸好的,您尝尝,等会儿煮汤圆,大家一起吃。”阿婆笑着接过,掰了一块放进嘴里:“软糯香甜,好吃!快,灶房在那边,我带你们去煮汤圆。”
灶房搭在晒谷场的角落,几口大铁锅支在土灶上,锅里的水正冒着热气。花城把汤圆倒进竹筛,谢怜则打开桂花糖的纸包,一股清甜的香气立刻散开。“先煮一锅,让大家垫垫肚子,”阿婆往灶里添了把柴,“待会儿菜好了,就能开席。”
汤圆下锅时,周围渐渐围了些孩子,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锅里。谢怜盛了一碗,分给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捧着小碗,小心翼翼地吃着,脸上满是欢喜。“还要还要!”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仰着小脸,谢怜笑着又给她盛了一个:“慢慢吃,别烫着。”
正忙着,老水手扛着一坛酒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两个村民,手里提着刚杀好的鸡。“这酒是去年酿的米酒,度数不高,大家都能喝些,”老水手把坛子放在桌上,拍了拍花城的肩膀,“等会儿开席,我们喝几杯。”花城笑着应下:“好,今天陪您喝个够。”
临近中午,晒谷场的桌子都摆好了,菜也一道道端了上来。炖得软烂的鸡肉、油亮的腊肉、新鲜的鱼丸,还有村民们自家种的青菜,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香气飘得老远。“开席咯!”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村民们纷纷入座,孩子们拿着筷子,眼睛盯着桌上的菜,模样格外可爱。
谢怜和花城坐在阿婆身边,老水手则坐在对面。阿婆夹了一块鸡肉放进谢怜碗里:“多吃点,这鸡是自家养的,香得很。”谢怜笑着道谢,又给花城夹了一块腊肉:“你也吃,这腊肉还是上次我们买的,没想到煮出来这么香。”
酒过三巡,村民们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拿出笛子吹了起来,还有人跟着哼唱村里的小调,孩子们则在桌子间追跑打闹,笑声传遍了整个晒谷场。老水手喝得有些微醺,拉着花城说起年轻时出海的事,讲起在海上遇到的风浪,还有捕到大鱼时的欢喜。
谢怜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温暖。他想起以前在菩荠观,过年时总是冷冷清清,如今却有这么多人相伴,有爱人在身边,有村民们的欢声笑语,这样的日子,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午后,戏班子终于来了。锣鼓声一响,孩子们立刻围到戏台前,伸长脖子等着看戏。戏台上,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戏服,唱着热闹的剧目,村民们坐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跟着鼓掌叫好。
谢怜和花城也坐在台下,阿婆靠在谢怜身边,小声给他们讲解戏里的情节。“这出戏讲的是一家人团圆的故事,”阿婆笑着说,“过年就该看这样的戏,图个吉利。”谢怜点头,目光落在戏台上,心里却想着身边的花城——有他在,便是最好的团圆。
傍晚时分,团年宴渐渐散了。村民们收拾好东西,陆续回家,谢怜和花城也帮着收拾桌椅。阿婆把剩下的菜打包好,递给他们:“带回去,晚上热一热就能吃,不用再做饭了。”谢怜连忙接过,笑着道谢:“谢谢您,今天真是太热闹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的村庄里亮起了灯火。花城牵着谢怜的手,指尖带着暖意:“今天开心吗?”谢怜点头,靠在他肩上:“开心,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回到家时,墨尾早已在门口等着,见他们回来,立刻跑过来,围着他们的脚边打转,尾巴摇得飞快。谢怜蹲下身,揉了揉它的脑袋:“我们回来啦,给你带了好吃的。”他从包里拿出一块鸡肉,放在墨尾的碗里,小猫立刻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两人洗漱过后,坐在炉边喝茶。锅里热着白天剩下的菜,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谢怜靠在花城怀里,看着炉中跳动的炭火,轻声道:“三郎,有你在,有这么多善良的村民,还有墨尾,这样的日子,真好。”
花城收紧手臂,在他发顶印下一个吻:“以后每年,我们都和大家一起过年,每年都这么热闹。”墨尾蜷在他们脚边,喉咙里发出细微的呼噜声,像是在附和。
窗外的红灯笼依旧亮着,暖红的光透过窗纸,映在地上。谢怜闭上眼睛,听着花城的心跳声,心里满是安稳。他知道,这样的幸福,会一直延续下去,一年又一年,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