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因连日暴雨引发洪涝,粮食歉收,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官员奏报至长安。李恪主动请缨统筹救灾,制定 “调粮、疏洪、补种” 三策,协调户部调运粮食、工部派工匠疏洪、农桑院提供稻种,同时派百骑司暗探随行,防止 “影先生” 势力趁机煽动灾民作乱,成功缓解岭南灾情,展现出色的统筹能力。
初夏的长安本该是晴空万里,可来自岭南的急报却让东宫书房内的气氛变得沉重。李恪手持岭南节度使陈政的奏疏,指尖在 “珠江水位暴涨”“农田淹没三万余亩”“灾民五万余” 等字句上反复摩挲,眉头紧锁。奏疏末尾还提及,部分灾民因断粮聚集在州府外哭诉,已有不明身份者在人群中散布 “官府不管百姓死活” 的言论,局势隐隐有失控迹象。
恰逢李世民在太极殿召集大臣商议政务,李恪立刻带着奏疏前往。当他将岭南灾情禀报完毕,殿内顿时陷入沉默。户部尚书忧心忡忡地出列:“启禀陛下、皇太子,关中与河东的粮库虽有储备,但岭南路途遥远,需经长江转珠江水运,沿途多急流险滩,若遇汛期余波,至少需半月才能抵达。且洪涝过后农田泥泞,补种作物需适配的早熟品种,农桑院的稻种调运也需时间,恐难解燃眉之急。”
“半月太久,灾民等不起!” 李恪上前一步,躬身请命,“儿臣愿以赈灾总管之名,前往岭南统筹救灾。一来可现场调度各方资源,缩短决策时间;二来能安抚灾民情绪,防止别有用心者趁机作乱。儿臣恳请陛下准许调动户部十万石粮食、工部两百名工匠、农桑院五千斤早熟稻种,再派百骑司五十名暗探随行,确保救灾与防患两不误。”
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的坚定,又想起他此前处理漕运案的果断与周全,当即颔首:“朕准你所请!你可节制岭南所有军政官员,若遇紧急情况,可先决断后奏报。切记,救灾首要在安民,既要解百姓燃眉之困,也要防暗敌趁机生事。”
三日后,李恪率领救灾队伍从长安启程。为节省时间,他下令先乘铁道车厢至洛阳,再转乘提前备好的官船沿长江南下。沿途州县接到他的传令,早已在码头备好粮草与替换的船只,队伍几乎没有停留,日夜兼程。原本需二十日的路程,竟只用十日便抵达岭南节度使驻地广州。
船刚靠岸,李恪便看到码头上挤满了面带菜色的灾民,陈政正带着几名官员焦急地维持秩序。“太子殿下!您可算来了!” 陈政快步上前,声音带着疲惫,“如今广州城内的存粮仅够支撑三日,城外已有灾民因饥饿晕倒,更有甚者开始抢夺粮铺,若再不控制,恐生大乱!”
李恪没有时间寒暄,立刻在广州府衙召开紧急会议,将 “调粮、疏洪、补种” 三策逐一部署:“第一,调粮需分两步走 —— 先打开广州府库,将现存粮食按人均每日两升的标准,在城外设立十个粥棚,确保灾民今日便能吃上热粥;随后命户部官员带领船队,分三路将十万石粮食运往受灾最严重的端州、康州、封州,每路配备十名百骑司暗探,严防粮食运输途中被截留或煽动者破坏。”
“第二,疏洪排涝刻不容缓。” 李恪转向工部工匠头领,“你即刻带领工匠勘察珠江沿岸河堤,优先加固广州至端州段的薄弱处;同时组织灾民开挖临时排水沟,将农田内的积水引入珠江支流。凡参与疏洪的灾民,每日除粥棚供应外,额外发放半升粮食作为补贴,既能加快进度,也能稳定人心。”
“第三,农桑院的官员需提前筛选稻种。” 李恪最后看向农桑院随行官员,“将五千斤早熟稻种按受灾区域人口分配,派农技人员前往各州县,待洪水退去后,指导灾民翻耕土地、补种作物。务必告知百姓,此稻种只需两个月便可成熟,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部署完毕,各路人马立刻行动。李恪则亲自前往城外粥棚巡查,只见灾民们正有序排队领取米粥,百骑司暗探混在人群中,密切关注着异常动向。一名老妇人捧着盛满米粥的粗瓷碗,颤巍巍地走到李恪面前,泪水直流:“太子殿下,您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前几日我家孙儿都快饿死了,若不是您送来粮食,我们祖孙俩早就不在了!”
李恪扶起老妇人,温声道:“老人家放心,朝廷定会帮大家渡过难关。洪水退去后,咱们还能补种庄稼,日子很快会好起来的。” 他的话如同定心丸,让周围的灾民们纷纷放下心来,原本躁动的气氛渐渐平静。
然而,危机仍在暗处。第三日清晨,百骑司暗探匆匆向李恪禀报:“殿下,端州粥棚外有几名黑衣人散布谣言,说朝廷的粮食只够供应十日,还说珠江堤坝即将溃决,要灾民们去抢夺州府粮仓,否则都会淹死饿死!”
李恪眼神一冷:“果然是‘影先生’的人在作祟!你立刻带二十名暗探前往端州,将那几名黑衣人抓获,务必查清他们的幕后指使;同时命端州官员当众宣布,朝廷后续还有粮食陆续运到,堤坝也已加固完毕,揭穿谣言,稳定民心。”
暗探领命后迅速出发,半日便将三名黑衣人抓获。经审讯,三人果然是 “影先生” 麾下的 “影使”,受令趁灾荒煽动灾民作乱,企图制造混乱,趁机在岭南安插势力。李恪当即下令将三人押解至长安,交由大理寺审理,同时命百骑司加强对各受灾州县的巡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李恪的统筹调度下,岭南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十日后果,第一批粮食顺利运抵端州、康州等地;半月后,珠江水位逐渐下降,农田积水基本排尽,灾民们开始翻耕土地,补种早熟稻种;一个月后,岭南各地的粥棚陆续减少,灾民们纷纷返回故里,重建家园。
当李恪将岭南灾情缓解的奏报传回长安时,李世民正与阎立德查看铁道延伸规划图。看到奏报,李世民欣慰地对阎立德说:“恪儿此次救灾,既解了百姓之困,又防了暗敌之乱,统筹调度滴水不漏,这份能力,足以担起大唐未来的重任了。”
而远在岭南的李恪,站在刚补种完稻种的农田旁,看着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叶片,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救灾只是暂时的,要让岭南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还需推动当地发展 —— 或许,未来可以将铁道延伸至岭南,让这里的物资与中原更快流通,让盛世的光芒,真正照耀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