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后,李恪肩胛处的伤口已完全愈合,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这道疤痕,既是他舍身护父的见证,也成了他心中对家国责任的深刻烙印。在李世民的亲自授意下,朝廷举行了隆重的监国仪式,李恪身着皇太子冕服,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正式接过监国之权,入驻东宫理政。
每日天还未亮,东宫的书房便已亮起烛火。李恪会提前翻阅各地呈递的奏折,将民生、吏治、军务等事务分类整理,标注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早朝时,他会协助李世民处理朝政,针对官员提出的议题,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 —— 面对关中地区的旱灾,他提出 “引水灌田” 与 “开仓放粮” 双管齐下,既调动民力修缮水渠,又从国库调拨粮食救济灾民,有效缓解了灾情;面对边疆将领的任免争议,他主张 “以战功论英雄”,摒弃门第偏见,提拔了数名出身寒微却屡立战功的将领,赢得了军中将士的认可;面对地方吏治的腐败问题,他亲自选派御史巡查各州,严惩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官员,整顿了官场风气。
李恪的执政风格,既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又多了几分细致与温和。他延续了李世民推行的均田制与科举制,确保百姓有田可耕、寒门有仕可求;同时,他还在 “格物署” 的基础上,增设了 “农桑院” 与 “工坊局”——“农桑院” 专门研究农作物改良与种植技术,推广高产的稻种与桑苗,让百姓的粮仓更加充盈;“工坊局” 则集中工匠改良工具,提升纺织、冶铁等行业的效率,让大唐的手工业愈发繁荣。
一次,关中地区有百姓因土地纠纷上京告御状,地方官员多次调解无果。李恪得知后,并未将案件交由大理寺处理,而是亲自前往当地,召集双方百姓,实地勘察土地,倾听他们的诉求。最终,他依据大唐律法,结合当地的习俗,做出了公平的裁决,既维护了律法的威严,又化解了百姓间的矛盾。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皇太子 “体恤民情,处事公允”。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恪的声望日益高涨,朝野上下对这位新太子愈发信服,曾经因储位之争产生的动荡也渐渐平息,人心逐渐归附。朝堂之上,官员们各司其职,尽心尽力辅佐皇帝与太子;民间之中,百姓安居乐业,对大唐的未来充满希望。长安城内,商旅往来不绝,市集上商品琳琅满目,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李世民常常站在太极殿的窗边,看着李恪在朝堂上从容处理政务,看着他与大臣们讨论国事时的认真模样,心中倍感欣慰。他想起当初在黑风峡谷,自己选择放弃现代家园,坚守大唐的决定,如今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他走到御案前,拿起李恪呈递的 “农桑院” 奏报,看着上面记载的农作物增产数据,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父皇,这是本月的国库收支奏报,请您过目。” 李恪手持奏报,走进大殿,恭敬地递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接过奏报,仔细翻阅着,眼中满是赞许:“恪儿,你做得很好。如今国库充盈,百姓安乐,朝堂安定,这都是你的功劳。”
李恪躬身说道:“儿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没有父皇的悉心教导,没有朝中大臣的辅佐,儿臣也无法做到这些。大唐能有今日的盛世,全赖父皇多年的苦心经营。”
李世民笑着摇了摇头,拍了拍李恪的肩膀:“朕老了,未来的大唐,终究要交到你的手中。你能有这样的担当与能力,朕很放心。”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父子二人身上,温暖而宁静。李世民望着窗外的晚霞,心中感慨万千 —— 他知道,自己选择了责任,选择了守护大唐的百姓与山河,也选择了这个时代的未来。一个由他开启的盛世,正在李恪的手中,逐渐走向新的辉煌。
然而,在这份盛世的平静之下,却潜藏着一丝隐忧。李世民偶尔会想起黑风峡谷中 “影先生” 消失前留下的那句话 ——“时空纠葛,尚未终结”。他派出百骑司四处追查 “影先生” 的踪迹,却始终没有任何线索,仿佛这个人从未出现过一般。但李世民心中清楚,“影先生” 代表的时空之谜,绝不会就此消失,它如同一颗埋藏在盛世之下的定时炸弹,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再次浮现,给大唐带来新的挑战。
但此刻,李世民并不畏惧。他看着身旁的李恪,看着这个充满朝气与能力的儿子,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相信,无论未来遇到何种危机,只要父子同心,君臣协力,大唐定能化解危机,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而那段发生在黑风峡谷的时空奇遇,也将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时刻提醒着他,守护家国,便是守护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