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镜与灯:新生与回响
徐卓远那句“你的光芒,正在被更远的人看见”如同一颗温暖的种子,在封瑶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前世的她,如同置身于一口深井,仰望的天空只有巴掌大小,任何来自外界的微光都让她既渴望又恐惧,最终往往在自我否定中缩回壳里。而此刻,来自顶尖学者间接的、却无比真诚的认可,像是一道强光,彻底照亮了那口深井,让她清晰地看到,井外的世界如此广阔,而她,本就可以在其中翱翔。
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天,当她再次走进“情境场”项目的实验室时,林晓敏锐地察觉到她身上某种气场的不同。封瑶学姐依旧是那个温柔的、善于倾听的领路人,但眉宇间那份曾经需要刻意维持的坚定,如今仿佛沉淀为了某种自然而然的底气。
“学姐,你今天看起来……好像特别开心?”林晓一边调试着情绪捕捉设备,一边好奇地问。
封瑶弯起嘴角,没有隐瞒,将昨晚徐卓远转述的陈教授评价简单分享了一下。她没有炫耀,只是平静地陈述,但眼里的光彩却骗不了人。
“哇!太棒了!”林晓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比自己得了夸奖还高兴,“我就知道!‘情境场’的理念那么棒,封瑶学姐你的构思又那么巧妙,被大佬认可是迟早的事!”
就连一向沉稳的沈哲也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钦佩:“学姐的跨学科思维,确实是我们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他难得地开了个玩笑,“看来我们要更努力了,不能拖了未来学术之星的后腿。”
实验室里充满了轻松而积极的氛围。封瑶看着眼前这两个充满活力的伙伴,心中感慨万千。前世,她因为家庭的否定和自我的封闭,几乎错过了所有能够建立深层联结的机会。重来一次,她不仅挽回了与徐卓远的爱情,更亲手搭建起了这样一个充满支持与信任的“生态圈”。这不仅仅是项目的成功,更是她人格重塑、与世界健康连接的证明。
然而,生活的波澜总在不经意间泛起。下午,封瑶接到了父亲封卫国的电话。与母亲周雅萍那种带着压迫感的“关怀”不同,父亲向来沉默寡言,他的电话往往意味着更实际、也可能是更棘手的事情。
“瑶瑶,”封卫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你妈妈昨天跟你通完电话,心情很不好。她也是担心你,女孩子一个人在外,总想替你找个稳妥的依靠。”
封瑶握着手机,心平气和地听着。她知道,父亲通常是母亲意志的执行者,或者说,是那个家庭系统中相对温和的“说客”。
“爸,我理解你们的担心。”封瑶的声音清晰而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但我已经成年了,有能力也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徐卓远很好,我们在一起互相支持,共同进步。我的项目也进展顺利,得到了业内权威的认可。我认为,这就是我现在最好的‘稳妥’。”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封卫国似乎没料到女儿会如此条理清晰、态度明确地回应。他叹了口气,语气复杂:“你……你确实长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你妈妈那边,我尽量劝劝她。不过,”他顿了顿,还是补充道,“你表姨那边,你稍微注意些,她那个人……你知道的,话多。”
父亲隐晦的提醒,让封瑶立刻明白了症结所在。表姨的“关心”从来都不纯粹,背后往往牵扯着攀比和炫耀。昨天自己强硬拒绝相亲安排的话,想必已经被添油加醋地传回了家,这才引爆了母亲的情绪。
“我知道了,爸。谢谢您。”封瑶心中了然,但并不畏惧。既然决定了要划清界限,那么来自边界外的风雨,她早有心理准备去面对。
挂断电话,封瑶没有像以前那样陷入烦闷,反而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平静。她甚至能冷静地分析,表姨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父母,尤其是母亲,其行为模式背后根深蒂固的控制欲和价值观冲突。这种抽离的视角,是前世那个深陷情绪漩涡的她绝对无法拥有的。
她将这点小波折告诉了徐卓远。他听完,没有过多评论她的家人,只是握了握她的手,问:“需要我做什么吗?”
“不用。”封瑶摇摇头,回握住他温暖干燥的手掌,“我能处理好。只是觉得,有时候,‘亲情’这张网,想要完全挣脱,确实需要时间和反复的拉锯。”
“嗯。”徐卓远理解地点头,“但每一次拉锯,都会让网的束缚更松一分。你做得已经很好。”
他的肯定总是这样恰到好处,不越俎代庖,却提供着最坚实的情感后盾。封瑶靠在他肩上,感受着那份无声的支持。她想,这就是双向救赎的意义——他帮她看清自己的价值,而她,或许也给了他冰冷理性世界之外,不可或缺的温度与牵绊。
几天后,一个意外的机会,为“情境场”项目带来了新的转机。学校要举办一场跨学科创新论坛,旨在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并会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担任评委。论坛设置了一个“潜力项目展示”环节。
消息传到实验室,林晓立刻激动起来:“封瑶学姐!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啊!我们可以把‘情境场’拿去展示!”
沈哲也表示赞同:“论坛的评委里有计算机学院的副院长和李教授(徐卓远的导师),如果能得到他们的关注,对项目后续发展会很有利。”
封瑶心动了。这确实是一个将项目推向更广阔平台,验证其价值的好机会。但她也清楚,目前的“情境场”虽然内核清晰,但在表现形式和用户体验上,还略显粗糙。
“机会很好,但我们的展示方案需要精心设计。”封瑶沉吟道,“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讲技术和理念,需要让评委和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情境场’想要营造的那种情感沉浸和叙事互动。”
就在三人热烈讨论展示形式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在实验室门口响起:“那个……请问,你们是在准备跨学科论坛的展示吗?”
三人循声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一个身材娇小、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手里抱着一台平板电脑,眼神有些紧张,却又带着强烈的渴望。封瑶认得她,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二的学妹,名叫苏雨,据说在动态视觉设计和交互界面方面很有天赋,但性格非常内向。
“是的,我们是‘情境场’项目组。”封瑶露出温和的笑容,主动招呼,“苏雨学妹,有什么事吗?”
苏雨像是鼓足了勇气,走进来,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他们:“我……我听说你们项目在做情感计算和叙事结合,很感兴趣。这是我平时做的一些关于情绪可视化和小交互叙事的设计练习……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平板电脑上展示着几段动态设计。色彩与线条随着虚拟的“情绪”参数流畅变化,构建出或忧伤、或激昂、或宁静的视觉氛围;还有一些简单的互动剧情分支,通过极简的界面和微妙的动效,就能引导用户产生强烈的情感代入。
封瑶三人的眼睛顿时亮了。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他们缺的,正是这种能将冰冷数据和抽象理念转化为动人体验的视觉魔法。
“太棒了!”林晓率先惊呼,“这些设计好有感觉!”
沈哲也难得地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情绪参数驱动视觉变化……这个逻辑可以和我们后端的算法对接。”
封瑶看着苏雨那双因为他们的肯定而瞬间被点亮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曾经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的“林晓”,或者说,是另一个内在的、渴望突破表达壁垒的自己。
“苏雨学妹,”封瑶的声音带着真诚的邀请,“你的设计非常符合我们项目的调性。我们正在为论坛展示发愁,你愿意加入我们团队,负责‘情境场’的视觉呈现和交互设计吗?”
苏雨愣住了,随即脸上涌起激动的红晕,用力点头:“我愿意!我非常愿意!”
新成员的加入,如同给项目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苏雨虽然内向,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却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和创造力。她很快理解了“情境场”的核心理念,并开始着手设计一套能够动态反映用户情绪状态、并影响叙事走向的视觉交互系统。
看着苏雨和林晓、沈哲迅速磨合,热烈讨论的样子,封瑶站在一旁,心中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欣慰感。她的“生态圈”在不断扩大,不仅治愈了她自己,也开始吸引和滋养着更多曾经孤独或不被理解的灵魂。
徐卓远得知后,评价道:“优秀的项目本身,就会形成引力场,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瑶瑶,这是你应得的。”
论坛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封瑶偶尔还是会接到家里打来的、语气并不那么愉快的电话,但她已经能越来越平静地应对,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然后迅速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和温暖的伙伴身边。
她不再需要刻意去“对抗”什么,因为她正在“构建”的,是如此真实、如此充满希望的一切。前世的遗憾,如同褪色的旧照片,正在被今生这幅由勇气、爱与成长共同描绘的崭新画卷缓缓覆盖。
镜中映出的,不再是那个敏感自卑的影子,而是一个眼神坚定、步伐沉稳的逆袭者。而手中所执的灯,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前路,也开始为同行的人,带来温暖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