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校长饶有兴趣地问道:“你怎么看?”
祁同伟直言不讳:“我判断,电动车会成为主流。时速控制在20到30公里之间,完全够用,满足日常通勤绰绰有余。”
“但关键还电电池。”
校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祁同伟忽然一笑,抛出一句惊人之语:“校长,我给你投五百万,能不能砸出一个院士来?”
“啊?”上官校长一愣,倒吸一口凉气,“你在开玩笑吧?”
祁同伟神情认真:“我没开玩笑。现在评院士,说白了就是靠经费堆实验。我研究过近几年的院士项目。”
“要出成果,差不多就是这个价。”
“你是我的校长,你要是评上了院士,我就有了靠山。我这边研究上遇到难题,也能有人请教。”
校长狐疑地看着他:“你不是在说笑?”
祁同伟反问:“我会拿这种事开玩笑吗?”
“我出五百万,我只要看到成果。”
“我可以先说好,要是你做出了业内认可的成果,我们农机厂优先谈合作、优先购买。”
校长有些惊讶:“就这么简单?”
祁同伟摊了摊手:“对,就这么简单。我这已经是占了大便宜了!”
“校长,你觉得怎么样?”
上官校长略带怀疑地问:“可你哪来这么多钱?”
祁同伟一笑:“农机厂的产品正好赶上风口,客户直接全款预订。我手里头流动资金很充足。”
“再说了,我还买了一些股票,根本没怎么操作,行情好,钱就自己涨进来了。”
他说的都是实话。
他其实不懂炒股,也没时间研究盘面。
但他了解大趋势,知道接下来哪些行业会爆发。
比如钢铁、水泥……
随便投,都是稳赚不赔。
结果也确实如此,几只股票轮流翻倍上涨,虽然有个别表现不佳,但整体收益非常可观。
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上官校长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你真的愿意投资我的电池项目?”
祁同伟语气淡然:“五百万而已,我已经决定了。”
上官校长一把抓住祁同伟的手,握得紧紧的,生怕他反悔:“那就这么说定了!”
此刻他看祁同伟的眼神完全不同了。
仿佛眼前站着的不是学生,而是财神爷下凡!
一般来说,大学教授都专注于学术,不问尘世。
但东大的教授不是这样,校长更不是。
其实不只是东大,全世界的大学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不问世事”。
上官校长是东大电池领域的领军人物,离院士仅一步之遥。
可就是这一步,卡住了。
缺钱!
如今的东大,经费紧张是常态。
大学本身就是个花钱的单位,财政收入一旦减少,最先受影响的就是科研资金。
汉东省虽说靠海,渔业发达,财政状况谈不上差,但也只能说是勉力维持。
整个汉东大学,无数教授的项目都在等钱推进。
实验室里一套设备动辄上百万,一年经费大半就没了……谁能承受得起?
上官校长想要突破,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研究。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没有投入,就没有成果;没有成果,一切都免谈。
祁同伟面不改色地提出要投资五百万,这让上官校长心里不由自主地高看了他一眼——这是学生?
这哪是学生啊,简直是财神爷!
在东大,院士和非院士的地位差距简直天差地别。
用修真小说来打个比方吧,准院士就好比渡劫期的修士,天劫一来,就得豁出命去应对——
如果你本身实力不济,那肯定撑不过去,落得个身败名裂。
熬过去,就能踏入大乘之境,天地广阔,自由驰骋。
哪怕在国内,也能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地位。
这就是院士的价值。
当然,但凡涉及人为评审的东西,总免不了人情世故这一关。
院士里也难免有一两个名不副实的,他们的地位甚至还不如某些实力强劲的准院士。
上官校长可不是滥竽充数的那类人,他是一位能力极强的半步院士,那份进取心,丝毫不比前世的祁同伟逊色。
以前只是因为资源有限,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抓不住,他真的没脸去见自己的同门师兄弟。
上官校长立刻说道:“祁同伟同学,要不要到我办公室坐一坐?咱们好好聊聊?”
祁同伟欣然应允。
于是,上官校长带着一脸和善的笑容,亲自带着祁同伟朝办公室走去。
一路上,不少学生都看傻了。
这谁啊?这么牛?
能让一向严肃的上官校长笑得这么亲切,这人肯定不简单!
有认得祁同伟的,便开始讲解起来:“这位可不一般,他就是前几届学生会主席,法系的祁同伟,听说他去基层历练了一段时间,今天才刚回来。”
旁边的人顿时恍然:“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大三学长祁同伟?早知道我就求个签名了……话说《明朝那些事儿》第三本什么时候出啊?我都等急了!”
祁同伟的校园传奇又添一笔!
别小看这些传言,一个人的名声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进了办公室,上官校长亲自给他泡了一壶茶:“我知道你喜欢碧螺春,但在京州,还是尝尝我们的雨花茶吧。”
祁同伟笑着回应:“我都喜欢,绿茶、白茶、红茶、乌龙……哪怕苦丁茶我也喝得惯。”
“只不过赵伯伯偏爱碧螺春,我岳父更喜欢龙井,所以家里这两种茶喝得比较多。”
上官校长手一顿:“赵伯伯?”
祁同伟笑了笑:“赵立春赵伯伯啊。”
上官校长眼神微微一变,装作不经意地问:“那你岳父是……”
祁同伟轻描淡写地说道:“哦,就是钟小艾她爸,我们俩的事他也挺支持的,如果不是我们还在念书,他早就让我们去领证了。”
“不过我岳父不在汉东,他在帝都,他叫钟声。”
嘶!
上官校长倒吸一口冷气。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祁同伟出身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非常普通——
不对,已经不是普通了,是相当寒门。
可这才过去多久,赵立春成了他伯伯,钟声成了他岳父……
上官校长立刻明白祁同伟的意思了——他是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分量。
你可以不信我祁同伟,但你总得信赵立春、信钟声吧?
上官校长当然不会觉得祁同伟是在炫耀背景。
那样想就太肤浅了。
他很清楚,祁同伟之所以坦坦荡荡地透露这些,只是想增强自己的可信度。
事实也的确如此。
重生之后的祁同伟,待人接物远比同龄人老练得多。
他知道面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更明白什么样的话才最有分量。
他太了解大学老师的思维方式了。
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不管愿不愿意,说话大多比较含蓄。
直来直往他们未必喜欢,可祁同伟没那个耐心慢慢磨。
索性直接摊牌,把自己的背景亮出来。
再加上他提出的六百万投资,如果上官校长还能无动于衷,那他扭头就走,绝不浪费时间。
京州虽然比不上长安,但也是个大学城,高校资源并不少。
实在不行,他还可以去松江,那边也不缺能合作的学校。
祁同伟即使到了基层工作,也没有完全脱离学生的身份,这倒也带来了一些便利——学生遇到问题,向大学教授请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不管哪所学校,谁会拒绝现金资助呢?
更何况是合法合规的现金支持!
上官校长确实有本事,是少数几位既懂学术研究、又能管理学校的实干型领导。
他听了之后笑着说:
“同伟同学,你可真是藏得够深啊。”
“你希望咱们学校怎么帮你?”
祁同伟笑了笑,说道:“原本我是打算明年暑假来学校办一场招聘,招一些暑期实习生。”
“但吕州的老乡们太渴望致富了。”
“趁着现在有空,自然就想到来学校这边求助一下。”
上官校长严肃地问:“同伟同学,你刚才说的那个一百万的助学项目——不是开玩笑吧?”
祁同伟认真地回答:“我原本还打算去农大一趟……不过既然碰到了校长,那就请您帮忙也行。”
“在农大那边,我也准备了一百万的助学计划。”
“我需要的是本地的学生资源。”
他看着一脸惊讶的上官校长,缓缓加了一个条件:“只要校长能把这件事办成……”
“每招进来十个学生,我就给学校项目追加一千块……多多益善,没有上限!”
上官校长听罢,也没多废话,匆匆送走祁同伟后,立刻就去安排对接事宜。
钟小艾回到家时,祁同伟已经把晚饭准备好了。
两人这顿晚饭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真不简单,是京州本地的传统名菜——六虾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