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转身注视着张梁,目光灼灼,“此法既是你所倡,条陈细则便由你来拟定。然需立约三章:其一,所有捐资用途明细,每月张榜公示;其二,评选奖项务必公允,不得徇私;其三,若有富者子弟入学,须与寒门同试,不得特殊。”
张梁郑重行礼,“弟子这就草拟具体章程,三日内呈请老师过目。”
“不必如此急切。”郑玄温言说道,“稍后让成国与子尼,带你与学堂众人一见。你在岳之阳的声名在外,来了学堂若是不与学子们相见,反倒不妥,恐引人多想。”
“唯!”
……
院子里,数十位学子席地而坐,正在诵读诗书,见张梁随着刘熙、国渊几人走近,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刘熙朗声介绍道,“这位便是张梁张公子,自冀州游学而来的。前些时日,崔季珪带回几本《在岳之阳诗文集》、永字八法用笔法则,以及我等近来所用留侯纸,皆出自张公子之手。诸位若有兴致,不妨与他切磋学问。”
一位二十来岁的学子率先起身,拱手见礼,“在下程秉,字德枢,久闻公子之名,今日得见,方知公子竟如此年少有为。”
“德枢兄客气了。”张梁拱手还礼。
程秉问道,“敢问公子,董子以治《春秋》为主业,力倡‘春秋大一统’之要义,不知公子对此有何见解?”
董子,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根基,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内核,将宗教天道与阴阳五行融合,并吸收法家的权术思想、道家的宇宙论及阴阳家的灾异学说,构建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让儒学成为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主流思想。
死后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到了白居易时代,就讹传成了虾蟆陵,就是京城琵琶女的家--“家在虾蟆陵下住” 。
张梁侃侃而谈,“《春秋》所谓大一统,非独疆域统合,更是政令、思想、民族与文化之交融一统。然教化之道,贵在兼容并蓄……”
他先盛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深远智慧,继而借古论今,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今日我辈既承先圣遗志,亦当怀远播王化之志。四海之外,犹有万千生民未沐汉风。若得机缘,我愿与诸君同行,不仅读万卷书,更当行万里路--将圣贤之道传布四方,使我大汉德泽广被,声教远播。”
“宣帝定胡碑有言,‘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在下愿与诸君复此荣光!”
一番谈经论道的对答引得满堂注目,又有人问起诗赋与书法之道。
张梁谦和一笑,“诗文本为余事,乃是小道,不足挂齿,今日便不提诗文。郑学以研习经学为主,经世致用为本,在下倒是心有所感。”
说着他提笔蘸墨,在留侯纸上挥毫写下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笔锋一转,又写下三行苍劲大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满堂学子目睹这般气象,无不心折。
刘熙注视着纸上的文字,向国渊递了个眼神,他会意地离席来到内室。
郑玄正在内室品茗注经,见国渊来报,得知了张梁写的这三幅字,便让他将墨宝与张梁一起带来。
他细细端详那副对联,沉吟道,“三郎,此联意境虽佳,然过于显露锋芒,此时悬挂恐非适宜。”
郑玄的目光移到那三句箴言之上,他指尖轻叩案几,“这三句话气象恢宏,然老夫观之,似有意犹未尽之感?”
张梁恭敬应道,“老师慧眼如炬,明察秋毫之末。其后还有一句,‘为万世开太平’,然弟子思及时局,恐招非议,故不敢尽书。”
这话里,好大的口气,好大的格局。郑玄看着眼前这位年仅十五的少年,但见他目光澄澈却深不见底。
一缕忧思却悄然浮上他的心头。此子胸中所藏,不知究竟是何等天地?今天收他为徒,他日也不知究竟是福还是祸?
郑玄轻叹一声,将纷乱的思绪压下。禁锢在家中已经快十年,也没有太多更糟糕的事情了。
“三郎,季珪此前回报,你将在十五左右赶到,因此不少远道而来的弟子尚未赶到高密。你且在此多住几日,届时可选数人随你同往曲阳,躬行实践。”
张梁点头应唯,多等几日对他而言不是问题,赞助与奖学金的章程需要完善,学堂改建所需的材料也要仔细核算,这些事务即便花费三五天,也未必能全部妥善解决。
午时正刻,学堂里的钟声被敲响,伙夫前来学堂,请诸生前往饭堂用膳。
学子们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诧异之色--学堂数年以来,都只供应朝食与哺食,今日竟破例增设昼食,不由得纷纷将目光投到张梁身上。
刘熙见状说道,“此乃张公子见学堂清苦,特捐赀财增设昼食,此后日日如此,每日午时都会供膳,每三日还会供应一次肉羹。。”
众人放下手中书卷,向张梁拱手相谢。
走进饭堂,只见每张食案上都摆着热气腾腾的黍米饭和时令菜蔬,更有难得一见的肉羹。
饭堂内先是一静,随即响起阵阵感叹。
一位儒服上打着补丁的寒门学子端起汤碗,朗声道,“谨以羹汤,谢张公子义举!”
话音刚落,一众学子纷纷举碗相敬。
张梁起身还礼,“诸位与康成公安贫乐道,一心向学。在下不过略尽绵薄之力,惟愿诸君他日成为栋梁之材。”
……
午后,张梁下了个运输订单,让系统车队前来高密接收简牍;又偷了个懒,花了二十积分,从系统兑换了学堂赞助与奖学金的章程,与一份三层教学楼的设计图,请了学堂中精通术算的学子协助核算建材数量。
誊抄好章程后,张梁找到了赵雷与赵云。
“两位赵兄弟,我准备为郑学兴建教学楼与门楼,明日烦请二位前往朱虚县寻访管亥。管氏以造船为业,麾下木匠与良材俱备,若能请得他们派遣工匠前来,建造工程定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