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秋日,香港的天空在高楼玻璃幕墙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澄澈。在中美关系破冰的暖意与全球战略格局重组的暗流中,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大陆,在文革的后期,务实的力量于科技与国防等关键领域开始寻求突破,酝酿着后来被称为“四三方案”的、从西方有限度引进技术设备的计划。在此背景下,对于境外先进技术情报的需求变得空前迫切。香港,这个独特的窗口,各类或明或暗的技术交流与私下接触,如同雨后的菌类,在潮湿的土壤中悄然滋生。
隆泰证券的VIp室内,萧亚轩刚刚结束与陈经理关于近期资金调配的讨论,桌上的加密电话就响起了特定的频率。是何先生。通话简短,只提了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上环,某家有着百年历史、以茶点和隐秘性着称的老字号茶楼,一个名为“听雨阁”的包厢。以及一个代号:“老周”。
萧亚轩放下电话,眼神与坐在沙发上看最新一期国际电子技术期刊的廖奎交汇。无需多言,两人都明白,等待的“回响”,或许来了。
次日午后,萧亚轩和廖奎准时踏入“听雨阁”。包厢内是典型的中式格调,红木家具,水墨屏风,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普洱特有的醇厚香气。一位身着灰色中山装、气质儒雅、年约五十上下的男子已端坐其中。他面容清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温和却透着一种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沉稳与洞察力。旁边作陪的,正是那位与何先生关系密切的中间人。
“萧董事长,廖先生,幸会。”男子起身,微笑着伸出手,普通话带着些许江南口音,吐字清晰,举止得体,“敝姓周,在南方一家从事民间贸易与技术交流的机构挂职,朋友们都叫我老周。”
寒暄落座,老周熟练地烫杯、洗茶、冲泡,动作如行云流水,显然深谙此道。他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从香港近期的天气、市面情况聊起,语气轻松自然,仿佛只是一次寻常的朋友小聚。
然而,当话题不经意间转到香港电子产业的发展时,老周的话锋开始显现出不凡的功底。
“……贵公司的‘振华一号’,虽然流片性能未达预期,但据我所知,其自主架构的设计思路,尤其是在低功耗管理和抗干扰方面的考量,颇具前瞻性。能在现有工艺条件下做到这一步,难能可贵。”老周轻轻吹开茶汤上的浮沫,语气平和,仿佛在讨论一件艺术品,但用词精准,直指核心。
萧亚轩心中微动,与廖奎交换了一个眼神。对方对“振华”技术路线的了解程度,绝非普通贸易机构职员所能及。她不动声色地回应:“周先生过奖了,我们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地方还在摸索。”
“摸着石头过河,好啊!”老周赞许地点点头,“总比在原地踏步,或者只知道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的要强。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巴统协议(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像一道铁幕,很多关键的技术资料和设备,我们连看一眼都难。”
他放下茶杯,目光变得略微郑重,看向萧亚轩和廖奎,语气依旧委婉,但用意已然清晰:
“有关方面,对于海外同胞,尤其是像二位这样,心怀故土,凭借自身才智在尖端领域奋力拼搏,展现技术报国之心的行为,是十分赞赏的。”
他略作停顿,观察着两人的反应,继续道:“我们机构,虽然力量微薄,但也希望能为这样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进行一些非官方的、纯粹的‘学术交流’。”
老周具体解释道:“我们可以协助贵公司,获取一些在巴统协议限制下,难以通过正常渠道直接购买的西方技术期刊、行业标准、以及某些国际学术会议的公开论文集。虽然都是公开资料,但搜集、筛选和传递也需要一定的渠道和精力。我想,这对于贵公司目前突破技术瓶颈,或许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他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交换条件,也没有追问“振华”更深层次的技术秘密,姿态放得很低,提供的帮助看似基础,却恰恰击中了“振华”研发过程中信息闭塞的痛点。这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诚意十足的示好。
廖奎全程沉默地听着,偶尔端起茶杯啜饮一口,目光大部分时间落在老周身上,看似随意,实则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捕捉着每一个细节。
他注意到,老周虽然穿着便装,但那件半旧的中山装熨烫得十分平整,连风纪扣都扣得一丝不苟,透着一股严谨的作风。他端茶杯的手指,修长而稳定,但在指关节内侧和食指指尖,能看到一些细微的、并非体力劳动造成的茧痕和褪色印记——那是长期翻阅图纸、接触精密仪器或者进行某种精细操作留下的痕迹。
谈话在一种看似融洽的氛围中继续。当讨论到一种美国某公司新推出、性能优异的高频晶体管时,老周在分析其应用前景时,很自然地提到了一个具体的参数对比。
“……这款晶体管的开关特性,确实比我们……嗯,比国内早期仿制苏式的3AG95系列要优秀太多,尤其是在高频稳定性方面……”
“3AG95”!
这个型号代号如同黑暗中划过的火柴,瞬间照亮了廖奎脑海中的某个角落!这是一个非常具体、且属于中国国内早期(六十年代)军工或高端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晶体管旧型号,在公开的国际技术资料和商业领域极少出现,更非一个香港“民间贸易机构”职员会随口提及的!
廖奎的眼皮几不可察地跳动了一下,但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依旧维持着那副沉静聆听的模样。他端起茶杯,借着氤氲的热气遮掩了眼底一闪而过的锐利光芒。
这个无意识的失误,几乎印证了廖奎和萧亚轩的猜测。这位“老周”,绝不仅仅是民间机构人员。他很可能来自内地与国防或尖端科技密切相关的部门,此次接触,带有明确的官方背景,至少是得到了某种默许和支持。
老周似乎并未察觉自己话语中的细微疏漏,依旧侃侃而谈,展现着渊博的学识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判断。
会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老周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材料,只是约定将通过中间人保持“学术交流”渠道的畅通。
离开茶楼,坐进车内,萧亚轩才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廖奎:“奎哥,你怎么看?”
廖奎目光深沉地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缓缓道:“信号收到了。是友非敌,至少目前是。他们很谨慎,也在观察我们。”
他顿了顿,补充道:“那个型号代号……他来自那边,而且层次不低。这条线,可以保持,但每一步都要走稳。”
萧亚轩点了点头,心中既有接触带来的希望,也有面对未知力量的谨慎。来自北方的橄榄枝已经伸出,虽然包裹着“学术交流”的外衣,但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都需要他们仔细权衡。这场始于商业与技术困局的博弈,其棋盘正在不断扩大,而他们手中的筹码,也因这次“接触信号”,而增添了新的、充满分量的选项。
1972年香港,表面上看,港英政府大力推行的“扑灭罪恶运动”让街头警力增加,但深层次的治安隐患并未根除,加之国际资本涌入带来的暗流,富豪与精英阶层对自身安全的忧虑有增无减。私人保镖、加固门窗、高级安防系统成为许多人的标配。在这种氛围下,廖奎一家感受到的压力尤为具体和迫切。
现实的堡垒在紧锣密鼓地构筑,而系统空间内的修炼也进入了更贴近实战、更具针对性的阶段。三角区域拓展至半径二十米后,不仅空间更大,灵泉能量也愈发充盈,为他们的尝试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核心目标,被廖奎定义为“瞬间守护”。他无法容忍萧亚轩或谢亦菲在任何可能的袭击中受到伤害,而现有的安保措施总有漏洞和延迟。他设想,若能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将身处险境的伴侣瞬间拉入绝对安全的系统空间,那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这个设想大胆而艰难,涉及空间规则、能量传递和精神链接的极致运用。
今夜,三角区内气氛格外凝重。三人没有进行常规的气感循环,而是模拟出了一处振华电子新厂区外围的环境——昏暗的灯光,杂乱的堆料,远处厂房的轮廓在混沌灰雾的模拟下若隐若现。这是廖奎根据实地情况,结合自身经验构建的高度逼真精神场景。
萧亚轩扮演目标,独自站在“厂区”边缘一处看似危险的开放区域。谢亦菲位于“百米”外(空间内距离模拟现实)的另一处模拟点位。廖奎则作为主导者,隐匿在“阴影”中,精神高度集中,如同蓄势待发的猎豹。
“开始!”廖奎以意念下达指令。
模拟场景中,数道充满恶意的“意念冲击”(由廖奎模拟敌方攻击意图)勐然袭向萧亚轩!尽管知道是演练,但那逼真的危机感仍让萧亚轩心跳漏了一拍。
就在这模拟的危急瞬间——
廖奎眼中冰蓝色光芒大盛!体内那股沉静肃杀的气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起来,不再局限于自身循环,而是以一种玄奥的频率震荡,试图穿透空间的阻隔,链接远方的谢亦菲。他的全部精神,所有的意志,都凝聚成一个无比纯粹的念头——守护!将她带来安全之地!
他能感觉到空间的能量在响应,灵泉泛起微澜,整个三角区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腔。然而,链接另一端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同在暴风雨中试图抓住一根细线。
就在廖奎感觉精神力量即将耗尽,链接摇曳欲断的刹那——
一直在远处全力配合、放空心神、对廖奎抱有绝对信任的谢亦菲,感受到那股强大的牵引力,她没有任何抗拒,反而主动将自己的意识、那份嫩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气感,如同归巢的鸟儿般,彻底投向廖奎引导的方向!
嗡!
一声并非来自耳朵,而是直接响彻三人灵魂深处的震鸣!
下一刹那,就在模拟遇袭的萧亚轩身边,灵泉之畔,一道澹绿色的、略显虚幻的身影骤然闪现!正是谢亦菲的样貌和衣着,但身体呈现出半透明的能量状态,如同一个逼真的全息投影——这是她的意识投影!
投影维持了大约三秒,眼神中还带着一丝演练开始的紧张和瞬间转移的茫然,随后便如同水波般荡漾开来,消散在空气中。
而在百米外模拟点位上,谢亦菲的本体勐地一晃,脸色瞬间苍白,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短暂的空虚感,仿佛一部分精神被瞬间抽离又塞回。她扶住旁边一块模拟的“水泥管”,才稳住身形。
成功了?!
廖奎收敛气感,额角也渗出细密的汗珠,精神传来阵阵疲惫,但眼神中却爆发出惊人的光彩。萧亚轩快步从模拟危险区走出,看着谢亦菲投影消失的地方,脸上充满了震撼与喜悦。
“三秒……百米距离……”廖奎喘息着,声音带着兴奋后的沙哑,“我们做到了第一步!”
虽然召唤来的只是意识投影,并非实体,而且距离限制在百米内(厂区范围内),维持时间极短,后遗症明显,但这无疑是零的突破!证明了“瞬间守护”并非空想,这条路径是可行的!
“成功的瞬间,我感觉自己的意识完全交给了奎哥,没有任何犹豫。”谢亦菲缓过劲来,心有余悸却又充满期待,“好像只要有一丝怀疑或者抗拒,那股链接立刻就会断掉。”
廖奎点头,仔细回味着刚才的过程:“空间本身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放大了我们的共鸣,并且稳定了那条短暂的精神通道。没有这个空间作为媒介和基石,单靠我们自身的气感,根本无法完成这种跨距离的精准投射。”
首次成功的喜悦之后,是冷静的评估。此术对主导者廖奎的精神力量和能量控制要求极高,对被召唤者谢亦菲的精神力也是不小的负担,且目前仅能召唤意识投影,实体转移遥不可及。这注定是一张消耗巨大、条件苛刻的底牌,不可轻易动用。
但无论如何,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在这片日益险恶的环境中,他们又多了一种超越常理、守护彼此的可能。每一次成功的共鸣,每一次能力的突破,都让这个家庭的纽带更加坚韧,也让他们在面对未知威胁时,多了一分沉静的底气。他们知道,这条通往“瞬间守护”的路还很长,但至少,他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