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城外的盐场里,炉火熊熊,工匠们正在熬制盐巴。魏延站在盐场的高台上,看着一排排盐锅蒸腾着白雾,空气中弥漫着咸涩的气息。负责盐场的校尉陈式(非此前叛乱的陈式,同名将领)走过来,递上一本账簿:“将军,本月盐场产盐五千斤,除了供给军队和百姓,还余两千五百斤,按照您的吩咐,已经交给李太守的人,运往成都售卖,预计能赚白银三千两。”
魏延接过账簿,翻看了几页,满意地说:“很好。再扩大盐场的规模,再招两百名工匠,争取下月产盐七千斤。另外,把赚来的白银分成三份,一份用于乡勇的粮饷,一份用于购买铁器,一份存入私库,以备不时之需。”
陈式躬身领命:“将军放心,末将这就去安排。”
魏延走出盐场,又去了城外的兵器作坊。作坊里,工匠们正在打造环首刀和弩箭,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作坊主事马均(改良农具的能工巧匠,此处设定为魏延招募的工匠)迎上来:“将军,按照您的要求,咱们本月打造了两百把环首刀、一百五十张弩,还有五千支弩箭,都存放在秘库里了。”
魏延走进秘库,看着堆放在架子上的兵器,拿起一把环首刀,挥了挥——刀身锋利,刀柄缠着防滑的麻绳,比朝廷军使用的兵器还要精良。“很好。”魏延道,“再加快进度,下月要打造三百把刀、两百张弩,还要打造一批盔甲,给乡勇装备上。”
马均有些为难:“将军,铁器不够了。咱们从成都购买的铁器,每月只有五百斤,根本不够用。”
魏延皱了皱眉,想起李堪之前说过,成都的铁器被士族垄断,朝廷的铁器供应也很紧张。“你放心,”魏延道,“我会让李太守多运些铁器过来,实在不行,咱们就自己开铁矿。汉中的铁矿资源丰富,只要找到矿脉,就能自己炼铁。”
马均眼前一亮:“将军若能找到铁矿,末将定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兵器!”
魏延点了点头,心中已有了计划——他要通过盐铁之利,积累足够的财富和兵器,为日后的行动做准备。
回到军府后,魏延召来负责宣传的参军杨仪(此处设定为魏延亲信,非历史上的杨仪):“近期汉中的舆论怎么样?百姓和士兵对咱们的评价如何?”
杨仪躬身道:“将军,百姓们都在称赞您‘体恤民情’,因为您不仅减免了汉中的杂税,还开仓放粮救济贫民。士兵们更是对您感恩戴德,都说‘跟着将军有饭吃、有饷拿’。不过……还有些人在说,主公在江陵对士族过于宽容,导致益州粮饷不足,不如将军有魄力。”
魏延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很好。你继续加大宣传,多讲些本将军平陈式、破阳平关的战功,再编些歌谣,让百姓和士兵传唱。记住,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汉中的安稳,是本将军一手换来的;汉中的未来,也需要本将军来守护。”
杨仪躬身领命:“末将明白!”
接下来的几日,汉中城内到处都能听到歌颂魏延的歌谣:“魏将军,真英雄,平叛乱,守汉中。减赋税,放粮米,百姓安,士兵勇。”孩子们在街头巷尾传唱,士兵们在军营里哼唱,就连一些士族,也开始私下里称赞魏延“有勇有谋”。
与此同时,张飞在南中收到了吴兰率领的三千汉中兵。吴兰按照魏延的吩咐,不仅帮濮族清剿了曹魏残兵,还向濮族传授了耕种、打铁的技术,深得濮族上下的好感。木托特意派人给魏延送来五十匹骏马、两百张兽皮作为“谢礼”,还表示“濮族永远是魏将军的盟友”。
而高顺在荆州,正忙着防备东吴旧部的动向。他派斥候侦察到东吴在江夏囤积了两万水军,便向刘备请求支援。刘备召集群臣商议,费祎道:“主公,荆州防务重要,可从汉中调兵五千支援高将军。”
刘备点头,派人去汉中传令。魏延接到诏令后,却找了个借口:“汉中近来羌人异动频繁,兵力紧张,无法抽调五千兵。可派两千兵驰援荆州,若不够,再从南中调兵。”
刘备觉得魏延说得有道理,便同意了。魏延派去的两千兵,都是些老弱残兵,根本不堪大用。高顺看着这些士兵,心中隐隐有些疑虑——他与魏延共事过,知道魏延麾下有精锐,为何派来的都是老弱?但他并未多想,只当是汉中真的兵力紧张。
此时的魏延,正站在南郑城头,看着远处训练的私兵。阳光洒在他身上,却照不进他心中的野心。他知道,自己的势力正在一步步壮大,只要再等一个机会,他就能彻底掌控西南,甚至……取代刘备,成为汉室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