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和苏小婉的关系确定后,并没有太多花前月下的时间。项目压力如山,外部威胁环伺,两人都将那份悄然滋生的情愫化为了更强大的工作动力。实验室里,他们依旧是默契无比的战友,只是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不经意的触碰,都带上了别样的温度。子副脑的存在让他们的思维衔接更为丝滑,往往林风刚提出一个模糊构想,苏小婉那边就已经开始构建算法模型。
但“承影”项目的推进,依旧遇到了巨大的瓶颈。能源核心的稳定性、生物装甲的大规模量产工艺、以及最棘手的——驾驶员与机甲深度连接后的精神负荷问题,都像是三座大山,横亘在面前。
尤其是精神负荷,即便有了新型缓冲算法,长时间驾驶或进行高难度机动,依旧会对驾驶员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王猛每次极限测试下来,都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和专门的“凝神”冥想调理,这严重制约了“承影”的实战部署。
林风尝试了多种方案,甚至动用了副脑进行超负荷推演,但进展缓慢。现有的技术路径似乎走到了尽头。苏小婉也通过子副脑模拟了无数种可能,眉头紧锁:“妈的!又不对!现有的缓冲机制已经到理论极限了!除非能从根本上提升驾驶员的精神承受能力,或者……让机甲本身具备某种‘意识’来分担!”
但这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让机甲拥有意识?这触及了伦理和技术的双重禁区。
“提升驾驶员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于让机甲有‘意识’……这更科幻了。”苏小婉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连续的高强度模拟让她也感到精神疲惫。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之际,林风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那锅差点让他社会性死亡的“劣化版智慧药水”。
那玩意的原理是粗暴地刺激大脑潜能,副作用极大。但如果……如果能将其改良,剔除副作用,只保留提升思维活性和接受能力的部分,并且不是口服,而是通过气雾剂形式,在特定区域内缓慢释放,潜移默化地提升研究人员和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呢?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有些疯狂。但被逼到绝境的林风,决定试一试。他直觉感到,这或许与“道术”中某些激发潜能的古老理念有暗合之处。
他再次动用最高权限,偷偷调取了一批稀有化学试剂和活性生物酶。有了副脑的精确计算、苏小婉通过子副脑提供的药剂学模拟支持,以及上次的“经验”(教训),他这次的制备过程谨慎了许多。
几天后,一种无色无味、只有淡淡草木清香的气雾剂被研制出来。林风将其命名为“灵犀雾剂”,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希望它能促进思维共鸣。
他不敢直接用在人身上,先是在实验室密闭空间内释放了低浓度的气雾,然后和苏小婉一起感受。
最初没什么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都隐约觉得思维似乎更清晰了一点,一些之前卡壳的技术难题,好像多了几个模糊的解决方向。大脑像是被轻柔地按摩着,疲惫感有所缓解。
“好像……有点用?”苏小婉不确定地说,子副脑的运算速度似乎也快了一丝,“脑子转得是快了点儿,但也没那么夸张。”
“剂量可能不够,或者需要时间积累。”林风记录着数据,副脑也在飞速分析着雾剂的成分与大脑活动的关联。
为了加速验证,他稍微提高了浓度。
然后……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出现了。
这种副作用并非之前的言行失控,而是……思维极度发散和活跃,以至于到了天马行空、甚至荒诞的地步!
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材料学专家,突然冲进实验室,手舞足蹈地大喊:“我有个天才的想法!为什么我们要用金属做骨架?用高强度真菌!对!真菌!它可以自我生长,自我修复!这才是真正的‘血肉’魔法!”
另一个工程师盯着“承影”的脚部设计,喃喃自语:“抓地力不行……为什么不设计成壁虎脚掌?或者干脆做成磁悬浮!反重力!对!反重力!利用生物电场和星球磁场相互作用!”
实验室里瞬间充满了各种狂野、离谱、却又隐隐透着某种诡异合理性的“灵感风暴”。平时严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仿佛集体进入了“嗨”模式,各种奇思妙想喷涌而出。
林风和苏小婉都看傻了。
“我靠……风子……你这雾剂……劲儿有点大啊……”苏小婉喃喃道,她感觉自己的子副脑都快被这些杂乱无章又充满创意的思维波干扰了。
林风也是哭笑不得。这副作用……似乎歪打正着了?这简直是一场强制性的、高强度的头脑风暴!
他赶紧让苏小婉启动实验室所有记录设备,同时副脑全开,记录下这些疯狂的想法,虽然百分之九十九都不可行,但偶尔几个点子,却像闪电般劈开了思维的壁垒!
比如那个“真菌骨架”固然扯淡,但却启发了林风利用特定生物组织进行3d打印并诱导其定向生长的思路!这或许能解决大型生物构件的一次成型难题!
那个“反重力”更是无稽之谈,但却让林风想到了利用模拟生物电场来实现局部微重力补偿的可能性,虽然距离反重力遥遥无期,但对减轻机甲自重对关节的压力或许有帮助!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集体“头脑风暴”中,关于小型化、特种化机甲的概念被不断提出。
一个负责侦察模块的工程师双眼发亮地嚷嚷:“‘承影’太大!我们需要小的!像蚊子一样小!能飞进去看!自带摄像头!嗡嗡嗡!用生物拟态!”
另一个负责后勤的技术员手舞足蹈:“维修!维修太麻烦!搞个小的机甲!能钻到‘承影’肚子里去焊接!像穿山甲一样!用生物冶金!”
这些看似混乱的灵感,经过林风副脑的筛选、整合、优化,再经由苏小婉的子副脑进行初步的可行性模拟和代码架构,竟然快速形成了几种极具可行性的小型特种生物机甲设计方案!
“影蜂”超微型侦察机甲:仅拳头大小,具备光学迷彩、静音飞行、高清图像传输功能,外壳采用快速生物打印的轻质高强度几丁质材料。其能源系统采用基于“承影”能源核心简化版的高能量密度生物电池,一次充能可支持持续飞行48小时。
“穿山甲”工程维修机甲:体型稍大,具备强劲挖掘能力、多功能机械臂、生物焊接技术(利用特殊分泌液),用于复杂环境作业和机甲战场快速维修。
“铁壁”微型防御机甲:可集群部署,展开临时性小型生物能量护盾(“灵犀雾剂”意外激发了关于生物能量场协同的灵感),用于重点部位防护。
林风如获至宝,立刻拉着苏小婉,趁着“灵犀雾剂”效果还没完全消退,全力投入到这些小型机甲的设计和原型机制作中。实验室里那股奇异的草木清香久久不散。
因为有“承影”的技术积累和副脑的辅助,加上这种反常的灵感爆发,设计过程快得惊人!短短几天,几种小型机甲的原型机就被利用生物打印等技术制造了出来!
测试结果令人惊喜! “影蜂”成功潜入模拟敌方区域,传回了清晰影像! “穿山甲”快速修复了一条模拟破损的管道! “铁壁”成功挡住了数发模拟子弹的攻击!
这些意外诞生的“小玩意儿”,虽然战斗力无法与“承影”相比,但在特定领域却能发挥出奇效,极大地丰富了战术选择!它们仿佛是“承影”巨人的灵活手指和敏锐感官。
基地高层看到演示后,也是惊喜交加,立刻下令小批量生产,投入实战测试。道术研究院的陈老对此尤为感兴趣,认为这种集体灵感迸发状态极有价值,开始着手研究。
…… …
然而,就在基地内部为这意外之喜振奋时,外部的技术壁垒和舆论打压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境外势力通过某些渠道(可能是“夜莺”残余网络)捕捉到小型机甲的视频片段(经过模糊处理对外释放的)后,更是妒火中烧。他们自己的同类研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对方居然已经拿出了实物!
技术封锁加剧了。更多的高精度芯片、特殊材料、精密仪器被列入对华禁运清单。几个国际知名的学术数据库突然宣布暂停对华夏部分研究机构的服务。
同时,舆论机器再次开动。这一次,他们抓住了“生物技术”大做文章。
某知名国际期刊突然发表了一篇“专家评论”,毫无根据地臆测华夏的生物机甲技术“可能使用活体脑组织或胚胎干细胞”,将其污蔑为“弗兰肯斯坦式的反人类技术”,呼吁全球对其进行“伦理审查和技术封锁”。
这种恶毒的污蔑,极具煽动性,在国际上引发了一阵不明真相的讨论和恐慌。甚至影响到了国内少数不明就里的人群。
“南天门”基地内部会议上,气氛凝重。
“无耻之尤!”一位老专家气得浑身发抖,“他们自己搞不出来,就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
“这是赤裸裸的技术霸权和文化歧视!”另一位将军怒道。
楚月看向林风和苏小婉:“林工,苏工,舆论压力很大。我们需要一些更直观、更有利的证据来回击这些污蔑。小型机甲的成功是一个点,但还不够。”
林风抬起头,眼神平静却坚定。经过“灵犀雾剂”的洗礼和后续的冥想调整,他的精神更为凝练。“那就让他们看更多。‘承影’的优化即将完成,我们可以进行一次半公开的协同作战演示,展示大型机甲与小型特种机甲的战术配合。用事实,砸碎所有谣言。”
他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自信的力量。苏小婉在一旁重重点头,子副脑已经开始模拟演示的战术编队。
灵感风暴催生了新的利器,外部的技术壁垒和污蔑则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一场用绝对技术实力进行的正面反击,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