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结束后,指挥中心里的讨论声就没停过。同事们围着监控屏幕,一会儿说机器人转弯太慢,一会儿说通风口没覆盖监控,越说越觉得之前升级的安防系统还有不少漏洞。轩峰没跟着凑热闹,而是坐在旁边的电脑前,把演练里发现的问题一条一条记下来:机器人追踪算法有延迟、红外扫描存在盲区、隐蔽区域(通风口、消防通道)未纳入监控、对快速变向目标识别不足……
记完问题,他盯着屏幕上的AI系统界面,脑子里突然冒出个想法——之前升级系统时,只加了“异常能量监测”,但那主要针对强化人的能量波动,对像自己这样有武脉的特殊能力者,识别还不够精准。要是能把武脉感知和AI结合起来,让系统能精准识别“异常内力波动”,说不定能解决这次演练暴露的问题。
这个想法一出来,轩峰就开始琢磨细节。他知道,武脉觉醒后产生的内力波动,和普通人的能量波动有明显区别——之前用公司的精密仪器扫描手串时,就发现过特殊的频谱。那是不是可以采集这种特殊能量的样本,建立一个“异常内力波动特征库”?然后让AI系统通过园区里的传感器,实时捕捉环境中的能量波动,一旦检测到和特征库匹配的信号,就立刻预警,同时调整机器人的追踪策略,比如提前预判目标的变向,弥补转弯延迟的漏洞。
他越想越具体,还打开了之前升级AI时的代码文档,在旁边标注修改方向:比如在能量监测模块里,新增“内力波动识别子模块”;在机器人追踪算法里,加入“基于能量轨迹的预判函数”,让机器人能根据能量移动的方向,提前调整位置,不再被动跟追。
就在他对着屏幕写写画画时,腕间的深黄珠子突然微微发热,一道沉稳的声音在脑海里响起:“你这方案能解决不少问题,但得注意一点——既要防住那些别有用心的特殊能力者,也不能打扰到普通人。比如园区里偶尔有练健身的同事,能量可能比常人强一点,别把他们误判成‘异常目标’,得把识别阈值调准,做到既能防恶,又不扰民。”
轩峰心里一动,确实没考虑到误判的问题。他赶紧在文档里加了一条“阈值校准方案”:采集不同人群的能量样本(包括普通人、健身者、强化人、自己的武脉能量),通过AI机器学习,区分不同能量的细微差异,设置动态阈值——只有当能量波动同时满足“频谱匹配”和“强度超标”两个条件时,才触发预警,避免单一标准导致的误报。
下午上班时,轩峰把整理好的“AI + 武脉感知”优化方案打印出来,拿到技术部和同事们讨论。一开始,有同事皱着眉说:“‘内力波动识别’这玩意儿,技术上能实现吗?我们之前没接触过这种能量啊。”
轩峰早有准备,他打开电脑,调出之前扫描手串时的能量频谱图,又拿出演练时自己移动的能量轨迹记录(当时为了测试系统,特意让传感器采集了自己的能量数据):“你们看,这种内力波动的频谱有独特的峰值,和普通能量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能量采集器,专门采集这种特殊能量样本,然后训练AI识别。至于轨迹预判,之前优化机器人反应速度时用过类似的算法,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用。”
同事们凑过来看频谱图,又翻了翻方案里的技术细节,慢慢点了点头。有个做算法的同事说:“要是能采集到足够的样本,这个识别模块不难做。而且动态阈值的想法挺好,能避免很多麻烦。”
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大家基本认可了方案的可行性。轩峰把方案修改完善后,提交给了公司领导。领导看了方案,又听了他对演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讲解,当场拍板:“这个方案很有针对性,既利用了咱们现有的AI技术,又结合了你的‘特殊经验’,就按这个方向推进,技术部全力配合。”
方案被采纳的消息传到技术部时,同事们都挺兴奋。大家围着轩峰,开始分配任务:有人负责制作能量采集器,有人负责训练AI识别模型,有人负责修改机器人追踪算法。轩峰则盯着方案里的关键模块,时不时和同事们讨论细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