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朝结束了。
但百官步出奉天大殿时,神色各异,彼此对视,欲言又止。
“今天这场朝会,真是提着脑袋上的。”
“是啊,原本以为是高丽惹祸,没想到居然又冒出了皇长孙……”
“皇长孙?不是失踪了吗?”
“还有那个什么……蜉蝣道人!”
“这京城,果真是风起云涌,变数无常啊!”
有人忍不住感慨。
随后,又有人把话题拉回正题。
一名官员低声开口,语气谨慎,眼神却闪着光。
“你们说,前阵子那财政三策闹得满城风雨。”
“现在风波还没平。”
“朝中文官叫苦连天。”
“可这一次……嘿嘿……明显是要动武将这块蛋糕了。”
“确实,可这事真是皇长孙做的?那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周围低声议论不断。
常茂等人走出大殿时,脸色阴沉。
他们的身后,一群淮西的勋贵紧跟着,个个神色紧张,想要打听清楚状况。
那些文官说的话,不无道理。
军队改革这事儿,可比之前的财政三策来得更猛。
之前是钱袋子的事,他们武将还能冷眼旁观。
可这回……
明显是动到他们的根本了。
“郑国公,皇上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今天这事要是传出去……”
“下面的兄弟怎么看?”
“国公爷,这事太严重了,您能不能去面见皇上,说几句好话。”
“咱们武将和文臣不一样……”
“不能轻易动啊!”
“话说,这主意是不是大皇孙提的?要是真他出的点子,这不是让我们难做?”
那人话还没说完,只见常茂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你懂什么!”
“大孙会坑咱们?”
“别听那帮酸儒瞎说。”
“这事到底好不好,后面怎么发展,你脑子能想明白?”
“说不定,最后咱不用种地了。”
“只需专心练兵……朝廷发饷呢!”
这话一出,刚才还愁眉苦脸的将士们,一个个眉开眼笑。
“真的假的?常大哥,你可别忽悠咱们……”
“等下头的人问起来,我可就拿你这话稳他们了。”
常茂心里想翻白眼,他自己也是随口一说。
正想解释几句,谁知……
“哈哈哈……”
一阵大笑传来。
常茂脸色更黑了。
只见那群翰林和言官, 冷笑着说道:“几位将军,别想好事了。”
“这事明摆着,是你们军权太大!”
“勋贵们太放肆,皇上这是要文武平衡。”
“今后的大明,是要走文治路线。”
“先改财政、再动军权……”
“看这架势,连《皇明祖训》都要改!”
“这次的军队改制,怕是又要天翻地覆。”
“看吧,文官的天下要来了!”
说罢,一干官员慢悠悠地离开。
偏偏是在皇宫门口,常茂就算再火大,也不能动手。
气得牙痒痒,却无处发泄。
“看什么看,走走走!”
他干脆一甩袖子,转身就走。
“三天后自有分晓。”
“我话撂在这儿。”
“这事儿,对弟兄们来说,就是好事。”
“不信,咱们走着瞧!”
说罢,也不知道是真的生气,还是自己也没想通,常茂带着两个兄弟,头也不回地走了。
只留下一群武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
而在中山王府的阵营中,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三兄弟,也都皱紧了眉头。
和常茂三兄弟相似,他们也因家族背景的关系,站在了燕王朱棣这一边,背后中山王府的立场早已分明。
现在,连他们都看不透。
这次明军改制背后的真正含义。
当看到几位将领朝他们投来目光时,徐辉祖轻轻摇头,“赶紧走吧,回去问问三妹才是正事。”
……
“殿下,其实不用太过烦恼,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反而是个机会。”
这时,东宫之内。
朱允炆请来了齐泰。
今日之事对他冲击不小。
原本以为消失的朱雄英,竟然又冒了出来!
这也能是好事?
朱允炆心里翻江倒海,脸色阴沉。
齐泰却神色从容,“臣知道殿下在想什么,是为那位皇长孙担心?”
朱允炆点头。
齐泰笑了笑,“殿下,您可曾亲眼见过那位皇长孙?”
“什么?”朱允炆一愣。
齐泰缓缓说道:“那送海东青的,就一定是皇长孙吗?”
“再说,今天殿下也看到了,有皇长孙会对自己的势力动手的吗?”
“什么改制明军。”
“这反而是您的机会。”
“这次变动!”
“对您来说,是两全其美的事,臣实在看不出哪里不好。”
齐泰语气轻松,脸上带着笑意。
察觉到朱允炆越发困惑的眼神,他继续解释:
“第一,就算是皇长孙所为,也只是年轻人的冲动之举。大明开国才二十五年,朝中武将势力最强的淮西勋贵,比如蓝玉、常家这些人,都是支持他的。”
“可今天这事,不就是自断臂膀吗?”
朱允炆眼神微动,似乎有所领悟。
齐泰继续说:
“第二,如果不是皇长孙,而是有人冒名顶替呢?”
“那殿下更不必担忧。皇长孙没有现身,而这次改制明显是削弱武将权力……对殿下来说,这是大好时机。”
齐泰笑着说完,满脸轻松。
“不瞒殿下……”
“臣已经为殿下准备好了一条新路!”
“甚至连皇上的真正用意,臣也琢磨清楚了。”
“这一次,正是殿下崛起、甚至拉拢军方势力的绝佳契机!”
“齐先生请讲!”
朱允炆亲自为他斟上一杯茶。
齐泰略显激动,接过茶一饮而尽。
“殿下!”
“有备无患!”
“您……该开始建立自己的班底了。”
朱允炆显然没料到他会说得如此直白,心中一震。
“齐先生以真心待我,我必以真心相报!”
齐泰微微拱手,转入正题。
“之前推行财政三策时,殿下没有抓住机会。”
“比如说赵茂那股势力,本来是可以拉拢的。”
“赵茂在世时,任礼部尚书。国子监下属,以及朝中不少举人、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曾受他提携。”
“如今赵茂坦然赴死,只因皇上先前将他流放,他至死仍背负罪名。”
“如此一来,这些人如同失去了方向,群龙无首。”
“殿下,这正是您的机会,出面为赵茂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