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话语坚定,掷地有声。
百姓面面相觑,满脸惊讶。
使团一方却脸色骤变,似是想起了什么,暗道不妙。
他们回想起前日刚进京时,老爷子提及过一些听不懂的名词。
正想换个方式打探,不料老爷子忽然语气一转,目光扫向一侧。
“刘三吾,把你们准备的东西拿上来!”
“詹徽,你也让下面的人……把新粮搬出来。”
“大家都说新粮,新粮……”
“可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一亩地产量到底多少?”
“也该让这些外国使者,开开眼界了。”
“正好……”
“也让他们考虑考虑,重开西域的事。”
话音刚落,老爷子身后,刘三吾与詹徽互相对视一眼。
刘三吾率先站出,缓步上前,从怀中取出三本“书册”!
“那是刘老爷子?朝堂上那位老学究也来了?”
“那是什么东西?”
“要知道,刘老爷子现在几乎只在科举时露面。”
“咦!洪武老爷子手里拿的又是什么?”
百姓议论纷纷,尚不明所以。
这时,老爷子已随手翻开一本印刷精良的册子,正色说道: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京城中……”
“出现了一种新的蒙学启蒙方式!”
“名叫:拼音!”
此话一出,帖木儿使团中的年长祭司,目光微凝。
而百姓们则恍然大悟,纷纷开口:
“明白明白,最早是从钟山东边传出来的……”
“对对对!我家先生还大加称赞,说是几代人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
“对识字的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
“但对那些连字都不认的小孩,简直就是识字神器!”
“比许多所谓世家的启蒙法,还要实用。”
“可皇爷为何现在提出来……”
“难道这东西也是那位大人发明的??”
刹那间,全场气氛紧张。
众人齐刷刷望向老爷子,眼神紧紧不放。
老爷子见百姓热情高涨,当下不再遮掩,直接将手中之物,公之于众。
他朗声大笑,神情自豪,笑容从未断过。
“没错!”
“你们想的没错。”
“这正是咱家大孙搞出来的!”
他一边说着,一边举起手中书册,大声说道:
“这是一本以【拼音】为索引,收录五千多个常用字的书!”
“咱家大孙管它叫《字典》!”
“以拼音为纲,分类同音字形,再附上释义,说明每个字的含义!”
“这等宝物,是我大明启蒙教育的利器也!”
“这是能让大明万千百姓,真正掌握文字的‘至宝’!”
老爷子率先定下调子。
看到台下百姓纷纷眼神放光,他语气温和了些。
“早些年,咱在全国各地广办学堂,就是想让大明的孩子们,都能走进学堂,将来长成能为国家出力的人。”
“可惜啊,很多事情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就能办成。”
“百姓太苦了,日子太难,一有点天灾人祸,饭都吃不上。”
“种地那会儿,整日整夜地干,一刻不得闲。”
“农忙一来,家里的孩子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
“开垦、除草、堆肥,样样都得人手。”
“稍大一点的孩子,就得帮家里干活,哪还能安心读书。”
“说到底,还是国家太穷,百姓太苦。”
“所以!”
“咱今天就不提那次,救下整个怀城百姓的粮草支援。”
“只说眼下,咱手里真正能改变局面的宝贝。”
“其中之一,就是字典!”
“现在京城的印书局,已经全面开工,加紧印制。”
“这些字典,一个月内将送至大明各州各县。”
“让每个百姓,只要有空,就能识字、学字。”
“明白汉字背后的根脉!”
“感受从炎黄时代流传下来的文明气息!”
“而这文明的火种……”
“每一个大明子民,都有资格去了解、去继承。”
老爷子越说越激动,整个人仿佛年轻了十岁,身体里涌动着一股热流,不由自主地喊出那个宏伟目标!
“十年之后,咱大明的年轻人,人人识字!”
“二十年后,咱大明再也没有不识字的人!”
“三十年后……”
“那些靠‘字典’学会识字的年轻人!”
“将成为咱大明的新脊梁!”
“到那时!”
“就算咱在天上,也笑得出来!”
话音落下,全场一片寂静,紧接着,百姓们眼神炽热,胸中翻涌着热血。
有人甚至眼圈泛红,仿佛真的看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心跳加速,激动难平。
老爷子继续开口,这回节奏更快了。
“除了《字典》,还有以词汇为主的《词典》、以典故、俗语、古语为核心的《成语词典》!”
老爷子将三本书摊在桌上,一一展示。
“这些……”
“都是咱那大孙提议的!”
在皇孙列队中,朱允炆紧握拳头,他虽早有预感,但没想到这一幕来得如此突然。
老爷子竟然用这种方式,把东西拿了出来。
而且,每说一个字。
他的脸上就多一分骄傲。
下一秒。
老爷子又放大招了。
“詹徽,上东西!”
詹徽立刻跑上前。
他手里提着三个袋子。
老爷子接过袋子,一个一个地往外拿。
第一个拿出来的是一个土黄色的作物。
他笑着问:
“各位乡亲,知道这是啥吗?”
怀城的老百姓,正是这次新作物推广的重点对象。
立刻有人喊出声:“土豆!”
老爷子又拿出一个红红的东西。
“那这个呢?”
“红薯!”
最后,他拿出一个干巴巴、有点泛黄的颗粒。
“这个现在还没到种的时候,但你们应该也认识。”
“玉米!”
老爷子大声说道:
“这三种新粮,就是外面这些人来求的东西!”
“这三样,产量比现在种的粮食高出两到三倍!”
“而且……”
“都是我大孙子送给我大明的!”
话音刚落,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但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
老爷子又开口了!
他指着脚下的地,问:
“你们知道这是啥吗?”
“这东西,最近在怀城铺得最多!”
“虽然不贵,但用处可大了!”
“修路、盖房、搭桥、建堤坝,样样都离不开它!”
“以后,我大明再闹水灾。”
“老百姓也不用怕,能跑得更快,住得更稳!”
“而这个……”
老爷子满面红光,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中。
说出了那六个字:
“还是我大孙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