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与生意的双向奔赴:志愿者身份的合规变现路
贵州大学的“校园公益日”活动刚结束,韩枚抱着一摞募捐来的旧书往图书馆走,额头上沾着汗。作为校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她刚帮山区小学整理完捐赠物资,手机里闲鱼的订单提醒就跳了出来——是之前下单的折叠小桌板,买家催发货。她一边加快脚步,一边琢磨:每周至少两次的志愿活动占了不少时间,能不能让“志愿者身份”和“网店经营”结合起来?既不违背公益初心,又能让生意更稳,还能帮到更多人。
晚上开志愿者例会时,会长提到“山区小学缺课外读物,但很多同学的旧书堆在宿舍占地方,捐的人少”,韩枚心里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散会后,她拉着会长留在会议室,认真说:“学姐,我有个主意——咱们搞‘旧书捐赠换优惠’活动,同学捐一本旧书,就能在我网店领5元优惠券,买宿舍用品直接抵现金;我再把每笔订单利润的5%拿出来,买新绘本捐给山区小学,你觉得可行吗?”
会长眼睛一亮:“这既能鼓励大家捐旧书,又能帮你推广网店,还能给山区孩子凑绘本,一举三得!但得明确规则,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借公益谋私利。”韩枚立刻点头:“我马上写方案,把捐赠流程、优惠券使用范围、利润捐赠明细都写清楚,全程公开透明,协会可以监督。”
第二天,韩枚就把方案贴在了志愿者协会的公告栏上,标题写得醒目:“公益换购:捐旧书领5元优惠券,每笔订单捐5%利润助力山区阅读”。方案里写得明明白白:
- 捐赠要求:七成新以上的课外书(绘本、名着、教辅均可,无缺页、无涂鸦);
- 换购规则:捐1本换1张5元券(满20元可用,限宿舍用品类),捐3本换2张(可叠加使用);
- 公益承诺:每周在协会公众号公示网店订单利润、捐赠金额及绘本采购清单,每月和志愿者一起把绘本寄给山区小学。
公告贴出去当天,就有志愿者带着旧书来找她。同班的志愿者李瑶抱来四本儿童绘本:“韩枚,我这几本书都没怎么看,换两张券,刚好买你家的收纳盒!”韩枚笑着接过书,给她开了捐赠凭证,发了优惠券,还在笔记本上记下“李瑶:4本绘本,2张5元券”。
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活动在校园里传开后,不仅志愿者来捐书,连其他院系的同学也抱着旧书找她:“听说捐书能换优惠券,还能帮山区孩子,我这堆考研真题用不上了,捐给你!”短短三天,她就收到了120多本旧书,发出去86张优惠券,带动网店宿舍用品订单涨了30%——之前一天卖3-4单,现在能卖5-6单,而且每单都是用券后实付20元以上,利润比之前更高。
韩枚没忘公益承诺,周末就和会长一起去书店,用第一周的利润捐赠款(86元)买了20本注音绘本,又在志愿者群里征集“手写祝福卡”,让大家给山区孩子写寄语。寄快递时,她特意拍了绘本和祝福卡的照片,发在协会公众号和自己的网店首页,配文:“第一期公益捐赠完成!感谢每一位捐书的同学,你的善意正在翻山越岭~”
这波操作不仅让网店口碑大涨,还吸引了更多“公益向”的买家。有位买家留言:“本来只是想买个小桌板,看到你捐绘本,果断下单!以后宿舍用品就认准你家了。”韩枚看着留言,心里暖暖的——原来公益不是负担,反而能让生意更有温度,也更有竞争力。
但她很快发现一个问题:收到的旧书品类太杂,有些考研真题、专业教材不适合山区小学,堆在宿舍角落占地方。她翻遍志愿者经验帖,看到“旧书循环利用”的思路,灵机一动——把不适合捐赠的旧书,整理成“二手教辅资料”在闲鱼上架,标注“公益助力款:每本利润3元,全额捐给山区小学”。
她挑出50本考研真题、四六级词汇书,每本定价9.9元,在商品描述里写清楚:“贵州大学学长学姐自用教辅,七成新,无笔记涂鸦。每本利润3元全额捐赠,购买即参与公益,捐赠明细每周公示。”为了增加可信度,她还拍了志愿者协会的授权证明,证明捐赠行为真实有效。
没想到“公益二手教辅”上架后,销量比预期还好。很多低年级同学觉得“既便宜又能做公益”,纷纷下单;甚至有其他学校的考研党私信她:“能不能帮我找你们学校的专业课资料?我也想支持公益。”韩枚趁机建了“公益教辅交流群”,把买过资料的同学拉进去,定期分享备考经验,顺便推荐网店的宿舍用品,群里很快就有了80多人,成了稳定的客源。
为了让公益变现更合规、更长久,韩枚还做了三件事:
1. 账目公开透明:专门建了“公益捐赠账本”,每天记录订单利润、捐赠金额、旧书捐赠数量,每周一在协会公众号和网店首页同步更新,附上购书发票、快递单号照片,接受所有人监督;
2. 绑定协会背书:所有公益相关活动都以“校志愿者协会+韩枚小铺”的名义联合开展,避免单独以个人名义宣传,既增强可信度,又符合学校对学生活动的规范要求;
3. 明确边界不越线:不在志愿活动现场主动推销网店,只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协会公告、公众号等正规渠道告知“公益换购”活动;优惠券、二手教辅都标注“自愿参与”,不强制、不诱导,更不利用志愿者身份索要捐赠或订单。
有次学校团委老师看到她的公益账本,特意夸她:“把个人创业和校园公益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同学旧书浪费的问题,又帮了山区孩子,还能自己赚生活费,这个度把握得很好。”韩枚听了更有底气——她要的不是“借公益变现”,而是“公益和生意互相成就”。
月底统计时,韩枚的网店利润达到了1600元,其中通过“旧书换购”“公益教辅”带动的订单占了60%,捐给山区小学的绘本、文具总价值213元,还帮协会收集了300多本旧书,一部分捐赠,一部分循环利用。她把捐赠明细打印出来,贴在志愿者协会的公告栏上,看着同学们驻足观看、点头称赞,心里比赚了钱还开心。
晚上视频时,韩枚给父亲看她和志愿者一起寄绘本的照片:“爸,我现在卖东西,还能帮山区孩子买绘本,比单纯赚钱有意义多了。”韩栋笑着说:“我闺女长大了,知道做事要对得起良心。爸明天去市场帮你找暖脚宝,你也给山区孩子选几款便宜又暖和的,爸出钱买!”
挂了视频,韩枚坐在宿舍里,看着窗外的灯光。从最开始只想赚生活费的迫切,到现在能兼顾公益与生意,她终于明白:好的生意不是只盯着利润,而是能找到“自己赚钱、别人受益、社会认可”的平衡点。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下个月的计划:联合志愿者协会搞“宿舍好物公益义卖”,把网店的样品拿出来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山区小学,既清库存,又能扩大公益影响力。
台灯下,她的“公益捐赠账本”一页页写得整齐,每一笔都藏着她作为学生、作为卖家、作为志愿者的初心。这条路或许比单纯开网店更忙,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温暖——她不仅靠自己赚足了生活费,还让这份小小的生意,有了照亮别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