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秋聚话隔代,援疆老友共研带孙经
桂花的甜香顺着窗棂溜进包间,与老同志们自带的新疆马奶酒余韵缠在一起。陆奶奶将二胡斜靠在椅背上,指尖还留着方才即兴演奏《赛马》的余温,桂姨正给她续上温热的菊花茶,瓷杯碰撞声清脆悦耳。\"上次说研新那孩子在实验室突破了,现在还忙着?\"坐在对面的张叔捻着胡须笑问,他当年和陆奶奶同批进疆,如今头发虽白得彻底,嗓门依旧洪亮。
陆奶奶指尖摩挲着杯沿,眼底漾着笑意:\"可不是,前儿视频说新材料能抗住千度高温,跟一诺聊起来,姑娘在纽约搞的量子通讯也沾着边。\"她顿了顿补充道,\"俩孩子自有打算,咱们当老人的,不催婚不添乱就是最好的支持。\"
这话正合了众人心意。李阿姨放下手中的葡萄干,这是她女儿从乌鲁木齐寄来的,颗粒饱满如紫珠:\"我家小子三十了,前阵带女朋友回家,我一句催婚的话没说,反倒给姑娘包了个见面红包。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顺其自然比啥都强。\"
\"还是咱们这批人通透。\"王伯伯推了推老花镜,他退休前是中学语文老师,说话总带着书卷气,\"不过话说回来,不催婚不代表啥也不管。你看老陈,天天围着三岁的小孙子转,昨天还跟我念叨,说现在带娃跟咱们当年在新疆带娃完全是两码事。\"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陈叔身上。陈叔苦笑着摆手:\"可不是嘛!当年在兵团,孩子往土炕上一放,撒把红枣就能自己玩半天。现在的娃,要补钙要早教,连辅食都得精确到克,我这老骨头都快跟不上了。\"
陆奶奶闻言轻笑,将二胡往旁边挪了挪,身体微微前倾:\"陈叔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咱们都是高素质的人,带孙子也得讲科学、讲方法。不如今天就凑一块儿,好好琢磨个带孙指南出来,分0-3岁和3-6岁两阶段,往后谁遇到问题都能照着参考。\"
\"这个主意好!\"众人异口同声地应和。桂姨见状赶紧拿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和钢笔,翻开新的一页:\"陆奶奶,我来记着,你们尽管说。\"
一、0-3岁:筑牢成长根基,回应性照护是核心
陆奶奶率先开口:\"我当年教音乐,最懂启蒙的重要性。国家卫健委有个《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说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80%的大脑发育都在这时候完成 。咱们带这么小的娃,首先得抓住这个关键期。\"
张叔立刻接话:\"那具体该怎么做?我家 granddaughter 刚满半岁,天天除了吃就是睡,我都不知道该跟她互动啥。\"
\"这就要说'回应性照护'了。\"陆奶奶语速放缓,尽量讲得通俗,\"就是娃有啥反应,咱们都得及时回应。比如她哭了,不是立马抱起来哄,先看看是饿了还是尿了;她笑了,咱们就得跟着笑,跟她说话,哪怕是咿咿呀呀的回应也行 。这样能帮娃建立安全感,以后性格才开朗。\"
桂姨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抬头补充道:\"前阵子我看育儿科普,说回应性照护能刺激娃的神经元发育,就跟咱们当年在新疆种庄稼似的,得及时浇水施肥才行。\"
李阿姨有经验,接过话头:\"我外孙女一岁多的时候,最喜欢扔玩具,我捡起来她再扔,一开始我还嫌烦。后来才知道,这是她在探索因果关系呢。每次她扔,我都笑着捡起来递给她,还说'宝宝扔得真准',现在这孩子可机灵了。\"
\"李阿姨这做法就对了。\"陆奶奶点头赞许,\"除了回应,还得给娃创造早期学习机会。不用买那些贵的玩具,家里的安全小物件就行。比如给六七个月的娃个干净的木勺子,让她抓握,练精细动作;一岁多的娃,就用积木教她搭高低,培养认知能力 。\"
陈叔突然想起件事:\"对了,我儿子不让我给孙子看手机,说对眼睛不好。但有时候我忙不过来,想让手机哄他一会儿都不行,这可咋整?\"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事。王伯伯扶了扶眼镜,语气肯定:\"国家卫健委明确说了,0-3岁的娃不能接触任何视屏类产品,手机、电视都不行 。咱们再忙也不能图省事,实在腾不开手,就把娃放在安全的爬行垫上,给些摇铃、布书,让他自己探索,咱们时不时看一眼就行。\"
\"说到爬行垫,安全问题可得注意。\"陆奶奶强调道,\"娃会爬会走以后,家里的桌角、插座都得做好防护。我邻居家的娃就因为没装防撞条,磕破了额头,多让人心疼。\"
关于喂养,李阿姨分享了自己的困惑:\"现在都说辅食要无盐无糖,可我外孙女不爱吃,我女儿就说我做得不好。当年咱们在新疆,娃能吃上白面馒头就不错了,哪有这些讲究?\"
\"这就是代际观念差异了。\"王伯伯解释道,\"现在科学喂养说一岁以内辅食不加盐,一岁以后也得少加,这样能保护娃的肾脏。你可以给辅食加点天然的味道,比如胡萝卜泥、南瓜泥,既有营养又好吃。要是实在不会做,上海现在社区有育儿培训,专门教祖辈做辅食,咱们都能去学 。\"
张叔掏出手机记下来:\"这个培训得去,省得跟孩子们闹矛盾。对了,体检的事咋安排?我记得当年咱们的娃一年才体检一次。\"
\"现在不一样了,0-3岁得体检9次呢。\"陆奶奶细数起来,\"满月、3个月、6个月、8个月、12个月,然后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每次体检都能评估发育情况,还能咨询医生问题 。我建议咱们都把体检时间记在日历上,千万别错过。\"
桂姨将这些要点整理好,念给众人听:\"0-3岁核心就是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安全防护、科学喂养和定期体检。大家看看还有补充的吗?\"
陈叔想了想:\"还有咱们自己的身体!上次我带孙子去公园,追着他跑了一圈就喘得不行,回来腰还疼了好几天。咱们年岁大了,可不能拿健康换亲情。\"
这话引得众人纷纷点头。陆奶奶深有感触:\"陈叔说得太对了。带娃要量力而行,该休息就休息,别硬扛。咱们健康了,才能更好地帮孩子们,家庭也能更和睦。\"
二、3-6岁:培育综合能力,家校共育有分寸
茶过三巡,包间里的马奶酒香气更浓了。张叔给自己添了点茶水:\"3-6岁的娃该咋带?我听我儿子说,这阶段得培养好习惯,不然上小学跟不上。\"
\"这阶段娃上幼儿园了,咱们的角色得调整。\"陆奶奶的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国家提倡保教结合,咱们既要帮娃适应幼儿园生活,又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和社交能力。\"
李阿姨的外孙女刚上大班,她最有发言权:\"刚上幼儿园那阵,我外孙女天天哭着不肯去,我心疼得不行,想替她请假。我女儿说不能惯着,得让她自己适应。后来我每天送她到幼儿园门口,陪她跟老师问好,下午接她的时候问她'今天认识新朋友了吗',没过一周她就适应了。\"
\"这就是帮娃建立社交意识。\"王伯伯补充道,\"3-6岁的娃开始有同伴意识了,咱们可以多带他跟小区里的小朋友玩,教他分享玩具、轮流玩耍。要是跟别的小朋友闹矛盾了,别立马护着,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实在不行咱们再引导。\"
陈叔的孙子四岁了,正处于调皮捣蛋的阶段:\"我家那小子,吃饭特别慢,还挑食,一顿饭能吃一个小时。我儿子说要饿他一顿,我舍不得,这可咋整?\"
陆奶奶笑了笑:\"这得立规矩,但也得讲方法。比如跟他约定'吃饭要在半小时内吃完,不吃完就收走',然后说到做到。挑食的话,就把他不爱吃的菜做成可爱的造型,比如把胡萝卜切成星星,他就愿意尝了。最重要的是,咱们得做好榜样,自己不挑食,娃才会跟着学。\"
\"说到榜样,我可有教训。\"张叔叹了口气,\"我平时爱抽烟,上次在孙子面前抽了一根,他立马学我的样子,拿着铅笔当烟抽。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在家里抽烟了,想抽就去楼道里。\"
众人都笑了起来。王伯伯趁机说道:\"祖辈的一言一行都是娃的榜样,咱们说话做事都得注意。比如咱们当年在新疆艰苦奋斗的故事,就可以讲给娃听,既能教育他,又能传承咱们的精神。\"
关于学习启蒙,陈叔有个疑问:\"现在都流行幼小衔接,要不要给娃报个识字班、算术班?我儿子说不用,顺其自然就行,但我怕他上小学跟不上。\"
陆奶奶摇摇头:\"3-6岁不用搞提前学习,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比如教他认字,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指着图画上的字念给他听;教他算术,就用水果、积木当教具,玩着学。我当年教小学生,最清楚了,有兴趣比啥都重要。\"
\"而且得跟幼儿园老师多沟通。\"桂姨放下笔说道,\"每天接娃的时候,问问老师他今天在幼儿园的表现,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跟小朋友吵架。这样咱们在家就能针对性地引导,跟老师形成合力。\"
张叔突然想起个关键问题:\"要是咱们的想法跟孩子父母不一样,该听谁的?我上次教孙子写毛笔字,我儿子说现在不用学这个,气得我好几天没理他。\"
\"这就得讲边界和分寸了。\"陆奶奶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教育的第一责任是孩子的父母,咱们只是协助,不能越位。要是观念不一样,先跟孩子们好好沟通,听听他们的理由,毕竟他们接触的育儿知识更前沿。实在有分歧,就以孩子父母的意见为准,咱们可不能当娃的'保护伞'。\"
王伯伯深表赞同:\"我跟我儿子约好了,关于孙子的教育问题,大事他们定,小事咱们管。比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咱们可以做主;但报什么兴趣班、立什么规矩,得听他们的。这样就少了很多矛盾。\"
李阿姨补充道:\"沟通的时候得讲究方法,别跟孩子们吵架。咱们可以说'我看到个育儿文章,说这样做挺好,你们觉得呢',而不是'你们这样带娃不对'。孩子们也是讲道理的,咱们态度好点,他们也愿意听咱们的意见。\"
\"还有经济问题也得注意。\"陆奶奶语重心长地说,\"咱们退休金是自己的养老钱,别全都贴补给孩子们带娃。可以适当买些玩具、绘本,但别大包大揽,不然不仅自己过得紧巴巴,还可能落埋怨。经济独立了,说话腰杆才硬,也能更有尊严。\"
陈叔点头称是:\"我上次想给孙子买个几千块的机器人,我儿子拦住了,说没必要。后来我想通了,玩具不在贵,在于适合娃。现在我给孙子买的拼图、画板,他玩得可开心了。\"
三、隔代养育的智慧:爱有分寸,身心兼顾
夕阳透过窗户,给包间里的老同志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桂姨将写满的笔记本递给陆奶奶,字迹工整清晰,密密麻麻记满了大家的经验和建议。
陆奶奶翻看着笔记本,语气感慨:\"咱们今天聊得真透彻,从0-3岁的基础养育到3-6岁的能力培养,再到相处的分寸,基本上把带孙的关键问题都覆盖了。其实说到底,带孙是帮忙,不是责任,咱们得守住边界。\"
王伯伯站起身,给大家敬了杯茶:\"陆奶奶这话总结得好。咱们当年援疆,靠的是团结和智慧;现在带孙,靠的也是智慧和分寸。既要科学带娃,又要保护好自己,还要处理好家庭关系,这可比当年种棉花难多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共鸣。李阿姨说道:\"我觉得还得加一条,咱们得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因为带孙就把自己的兴趣爱好都丢了。我每天早上跳广场舞,下午带外孙女,晚上还能跟老姐妹们视频聊天,日子过得可充实了。\"
\"对!\"陆奶奶拿起靠在椅背上的二胡,轻轻拨动琴弦,清脆的音符流淌出来,\"我每天雷打不动练两个小时二胡,研新说我拉琴的时候最有精神。带孙再忙,也得留时间给自己,读点书、散散步、搞搞自己的爱好,这样情绪才好,给娃的陪伴也更有质量。\"
张叔深有感触:\"以前我总觉得带孙是负担,今天跟大家一聊,倒觉得是件幸福的事。看着娃一天天长大,会喊'爷爷',会跟你分享幼儿园的趣事,那种成就感,多少钱都买不来。\"
\"可不是嘛!\"陈叔的脸上满是笑意,\"上次我孙子画了幅画,上面是我和他一起放风筝,我激动得一宿没睡好,把画装裱起来挂在客厅了。\"
陆奶奶放下二胡,目光扫过在座的老同志们,眼底满是温情:\"咱们这批人,从新疆到上海,风风雨雨一辈子,什么苦没吃过?带孙这点事,只要咱们讲科学、有分寸、爱自己,肯定能做好。以后咱们定期聚会,不仅聊家常,还能交流带孙经验,谁遇到问题了,大家一起想办法。\"
\"好!\"众人异口同声地应道,包间里的气氛热烈而温馨。
桂姨收拾着笔记本,忍不住说道:\"听你们聊完,我都学到不少带娃知识。以后陆奶奶要是带孙,我也能搭把手了。\"
陆奶奶笑着拍了拍桂姨的手:\"说不定等研新和一诺有了孩子,咱们还得靠你帮忙呢。\"
夕阳渐渐西沉,包间里的欢声笑语却久久不散。老同志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笑意陆续告辞,陆奶奶和桂姨走在最后的,晚风拂动她们的衣角,带着桂花的甜香。
\"桂姨,把今天的笔记整理一下,打印出来给大家分一份。\"陆奶奶的声音里满是欣慰,\"咱们这代人的智慧,可不能白费了。\"
桂姨点点头,脚步轻快:\"好嘞陆奶奶,我今晚就整理。以后这就是咱们的'援疆老友带孙指南',肯定能帮到不少人。\"
月光洒在她们身上,拉长了两道相依相伴的身影。远处传来零星的二胡声,与这秋夜的静谧融为一体,正如这些老同志们的晚年生活,既有带孙的温情,又有自我的坚守,温暖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