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的前一天,一种混合着期待与喜悦的躁动气息,就已经弥漫在奶奶家的老房子里。桂姨里里外外地打扫着,明明窗明几净,她却总觉得哪里还不够整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枚枚最喜欢吃我做的糖醋排骨了,明天得早点去菜场买最新鲜的肋排……老韩胃不好,上海的菜偏甜,得单独给他做个辣子……”
奶奶看着桂姨忙前忙后,脸上一直挂着慈祥的笑意,时不时指挥陆研新:“研新,你去看看客卧的被子够不够厚?晚上凉。还有啊,把那个小公寓的钥匙再给阿桂一套,方便他们进出。”
陆研新一一照办,看着桂姨发自内心的忙碌和喜悦,他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元宝似乎也感知到家里即将有客人到来,尾巴摇得格外欢快。
终于,在桂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国庆节第一天到来了。
第一天:都市初印象 · 忐忑与惊叹
下午两点多,门铃响起。桂姨几乎是冲过去开的门。门口,站着一个身材敦实、皮肤黝黑、穿着有些发旧但很干净夹克的中年男人,正是韩栋。他手里拎着个大编织袋,脚边放着一个行李箱,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局促和憨厚的笑容。他旁边,站着一个梳着马尾辫、穿着牛仔裤和卫衣的年轻女孩,正是韩枚。她脸上带着大学生特有的朝气和好奇,眼睛亮晶晶地打量着周围。
“栋哥!枚枚!”桂姨的声音带着哽咽,一把拉过女儿,又赶紧去接韩栋手里的袋子。
“妈!”韩枚清脆地喊了一声,紧紧抱住母亲。
“阿桂。”韩栋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看着妻子,眼神里充满了思念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来到陌生大城市的紧张。
奶奶和陆研新也迎了上来。一阵寒暄和介绍后,韩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从编织袋里往外掏东西——自家晒的干笋、老家的土鸡蛋、一大包炒香的核桃……都是些不值钱却饱含心意的土产。“奶奶,陆……陆先生,一点家里的东西,不成敬意,谢谢,谢谢你们……”他搓着手,话语朴实。
“哎呀,老韩你太客气了!快进来歇歇!”奶奶热情地招呼。
陆研新也微笑道:“韩叔,叫我研新就好。欢迎你们来上海。”
短暂的休息后,按照陆研新之前帮忙规划的行程,第一站是豫园和城隍庙。走在人头攒动的九曲桥和繁华的城隍庙商圈,韩枚兴奋地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对各种精巧的小吃和工艺品充满了好奇。韩栋则显得有些拘谨,紧紧跟着妻女,对周围摩肩接踵的人流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似乎有些不适应,但看到女儿和妻子开心的笑容,他黝黑的脸上也慢慢露出了舒展的笑意。
桂姨不停地给父女俩介绍:“这是南翔小笼包,要小心烫,先开窗,后喝汤……这是五香豆,这是梨膏糖……”她努力地想把自己在上海见识到的一切,都分享给最亲的人。
傍晚,他们来到了外滩。当华灯初上,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中心霓虹闪烁,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摩天大楼勾勒出震撼人心的天际线时,一家三口都沉默了。
韩枚张大了嘴巴,半天才发出一声惊叹:“哇……这就是上海啊!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壮观!”
韩栋仰着头,看着那些直插云霄的、他只在电视里见过的建筑,眼神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这个在工厂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劳作的汉子,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磅礴气势。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身边桂姨的手。
桂姨眼里闪着泪光,指着对岸:“看,那个最高的就是上海中心……我们,我们真的在这里了。” 这一刻,所有的辛苦、分离,似乎都在眼前这片璀璨的灯火中得到了些许慰藉。
鬼子六的意识流在陆研新脑中悠悠响起:“凡人眼中的奇迹,不过是另一些凡人建造的日常。但这跨越阶层的凝视,本身就很动人。”
第二天:海派风情 · 漫步与交融
第二天的行程是武康路和徐汇滨江。武康路两旁梧桐掩映,一栋栋风格各异的老洋房静立其间。韩枚对这里非常感兴趣,拉着父母在各种有特色的建筑前拍照,尤其是地标武康大楼,她研究了半天角度,非要拍出网红同款。
韩栋起初对看“旧房子”没什么概念,但听着女儿叽叽喳喳地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看着它们精致的雕花和独特的结构,也渐渐品出些味道来,偶尔还会指着某栋房子说:“这墙砖,砌得真结实。”
下午在徐汇滨江,氛围更加放松。江风拂面,视野开阔。他们看着江上往来的船只,岸边遛狗、跑步、滑滑板的年轻人,以及那些充满现代感的艺术装置。韩栋话也多了起来,跟桂姨聊起老家门前也有一条小河,小时候他常在里面摸鱼。桂姨笑着附和,眼神里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韩枚则被一群玩滑板的少年吸引,看得津津有味。
这种开放、时尚而又休闲的氛围,让来自小地方的一家人,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古镇园林和摩天大楼的上海魅力。它更贴近生活,也更富有活力。
第三天:博物致知 · 好奇与启发
第三天,他们选择了上海科技馆。这里简直是韩枚的天堂,她对各种互动体验项目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从模拟飞行器到机器人舞蹈,玩得不亦乐乎。令人意外的是,韩栋也对那些展示基础物理原理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展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一个展示精密轴承运作的模型前站了很久,看得非常专注,嘴里还喃喃自语:“原来里头是这样的,比我们厂里那老机器精巧多了……”
桂姨则对与生活相关的展品,比如人体奥秘、食物旅程等更感兴趣。一家人在这个充满知识和趣味的殿堂里,各自找到了吸引自己的点,不时交流着新奇的发现。这种共同学习、一起惊叹的经历,极大地拉近了他们的心理距离,也让韩栋和桂姨对女儿所学的世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傍晚,他们登上了环球金融中心的观光厅。从四百多米的高空俯瞰夜幕降临的上海,整个城市仿佛一片由灯光编织成的、无边无际的璀璨星海。韩枚兴奋地指着下面,试图分辨出他们去过的地方。韩栋和桂姨紧紧靠在一起,默默地看着脚下的辉煌景象,这一刻,无需太多言语,一家人共同拥有的这份广阔视野和震撼体验,已经深深烙印在心底。
第四天:水乡古镇 · 宁静与烟火
第四天,他们去了朱家角古镇。与上海市区的现代繁华截然不同,这里小桥流水,乌篷摇曳,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与宁静。他们坐着乌篷船穿行在狭窄的水道,走过古老的放生桥,在课植园里感受园林的精致。
韩栋显然更适应这种环境,脚步都轻快了许多。他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慢慢走着,看着两旁热气腾腾的小吃店,买了几块扎肉和阿婆粽,递给妻女,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桂姨和韩枚则在各种卖特色绣品和小玩意的店铺里流连忘返。
中午,他们在临河的餐馆吃了饭,地道的本帮菜让韩栋连连点头。下午,他们只是随意地在古镇里闲逛,累了就找个茶馆坐下,喝杯清茶,看看河景,聊着家常。这种慢下来的节奏,让前几天奔波游览的疲惫得以缓解,也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享受纯粹的家庭时光。
第五天:家庭时光 · 温暖与回馈
最后一天,按照计划,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日。上午,桂姨带着韩栋和韩枚去了附近最大的一个菜市场。这里充满了本地生活的烟火气,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各种食材的鲜香混杂在一起。韩栋对上海丰富的水产品啧啧称奇,韩枚则对各种没见过的蔬菜充满了好奇。桂姨熟门熟路地采购着晚餐的食材,俨然一副女主人的模样。
下午,小小的公寓厨房里热闹非凡。桂姨掌勺,韩栋打下手,韩枚也兴致勃勃地要学做一道家乡菜。洗、切、炒、炖,厨房里香气四溢,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他们来到上海后,最像“家”的一刻。
傍晚,一顿丰盛而充满家乡风味的团圆饭准备好了。桂姨特意邀请了奶奶和陆研新过来一起吃。饭桌上,韩栋端起一杯饮料,站起身,这个朴实的汉子眼圈有些发红,他看着奶奶和陆研新,声音哽咽但无比真诚:“奶奶,研新,我嘴笨,不会说好听的话。但这几天,是我和阿桂、枚枚这几年最高兴的几天!谢谢!真的谢谢你们!这恩情,我们记一辈子!”说着,他深深鞠了一躬。
韩枚也站起来,举着杯子,青春的脸上满是感激:“谢谢奶奶!谢谢研新哥!让我爸妈这么开心,也让我看到了这么精彩的世界!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
奶奶连忙让他们坐下,动情地说:“别说这些见外的话,看到你们一家团圆,高高兴兴的,比什么都强!阿桂就像我的家人一样,你们也是!”
陆研新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中充满了暖流。他做的只是一点小小的安排,却换来了一家人如此真挚的感激和难以忘怀的快乐。这让他更加坚信,科技之外,人情温暖,同样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晚饭后,韩栋一家开始整理行装,准备次日离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离愁,但更多的,是满载而归的喜悦和深深的不舍。
桂姨拉着奶奶的手,有说不完的叮嘱。韩枚则和陆研新交换了联系方式,说以后要把拍的照片发给他看。韩栋默默地把公寓又打扫了一遍,东西归置得整整齐齐。
送他们回公寓休息后,陆研新和奶奶、元宝走在回家的路上。夜色温柔,秋风送爽。
“真好,”奶奶轻轻叹了口气,是满足的叹息,“看着阿桂一家子那么开心,我心里头也跟喝了蜜似的。”
陆研新搀扶着奶奶,点了点头。元宝安静地跟在身边。
鬼子六的意识流难得地带着一丝温和的感慨:“七日环绕,一世暖忆。小子,你这随手种下的善因,结出的果子,甜得很呐。”
陆研新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夜空下这座城市依旧闪烁的灯火。他知道,在这无数的光点中,有一处小小的公寓里,正充盈着刚刚团聚又即将分别的复杂情感,而那里面,有他亲手点燃的、名为“团圆”的温暖火焰。这火焰,或许微弱,却足以照亮一段漫长分离后前行的路。而对于他自己,这段经历,又何尝不是在冰冷科研之外,一次珍贵的心灵滋养与能量补充呢?前方的挑战依旧艰巨,但此刻,他内心充满了更为踏实和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