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在陆研新奶奶家的茶几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八十三岁的陆奶奶正戴着老花镜,慢慢翻阅着一本旧相册。照片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她,和一群年轻人在天山脚下的棉田里,笑容灿烂。
电话铃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喂,是老陆吗?我是陈英!”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爽朗的声音,带着掩不住的兴奋。
“陈英?”陆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开了,“是你啊,老闺蜜!多少年没听见你的声音了!”
陈英是陆奶奶当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的战友,两人同住一个地窝子,一起开过荒,一起教过当地孩子识字。虽然后来陆奶奶随家人回了内地,但那段在新疆的青春岁月,始终是她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老陆,你看新闻了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了!我收到邀请,要回去参加庆祝活动,你跟我一起去吧!”陈英的声音激动得有些颤抖。
陆奶奶的心一下子热了起来:“70周年了?真快啊……我记得我们刚到的时候,自治区才成立十几年。”
“是啊,”陈英感慨道,“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路,从尾亚到乌鲁木齐,咱们坐卡车走了好几天。现在听说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
两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记得那个冬天吗?”陆奶奶眼中泛着泪光,“咱们去拉煤,零下三十多度,车陷在雪地里,是当地的哈萨克族老乡把咱们救出来的。”
“怎么不记得!”陈英声音哽咽了,“后来咱们教他们孩子读书写字,他们教咱们放羊挤奶,真是一家人啊。”
说到这里,陈英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记得那个湖北来的郑老师吗?郑晓屏!她退休后去新疆支教,一去就是十年,现在还在那里呢!她在吉木乃县创立了助学网络平台,帮了多少孩子啊。”
“真是好样的!”陆奶奶赞叹道,“还有那个朱泰曾,快八十岁了还自费去策勒县扶贫,一拍就是十年,用镜头记录新疆的变化。”
“现在的新疆可不一样了,”陈英兴奋地说,“我儿子前年去出差,回来说乌鲁木齐现代化得很,那个文化中心大气得很!还有主题成就展,展示咱们新疆70年的变化,光是中秋国庆假期就超过五万人参观!”
陆奶奶颤巍巍地拿起桌上的平板电脑——这是孙子陆研新教她用的。她笨拙地点开一个链接,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的页面。
“你看,”她指着屏幕上的图片,“这是现在的喀什古城,多漂亮!这是霍尔果斯口岸,热闹得很。”
陈英在电话那头笑了:“所以啊,老伙计,咱们得回去看看!看看我们当年奋斗过的地方,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听说昌吉市还在搞巡回宣讲,用‘宣讲+博物馆’‘宣讲+村史馆’的新方式,讲新疆故事呢!”
陆奶奶心动了。她想起孙子陆研新正在西藏徒步,追寻着他的“天劫”材料灵感;而她自己,也许该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看看那片土地上绽放的新花。
“好,我去!”陆奶奶坚定地说,“咱们这两个老骨头,也该回去看看了。看看我们当年种下的树,如今长成了多茂密的森林。”
陈英在电话那头开心地笑了:“那就这么说定了!我这就订票。咱们回去看看新疆的今天,也把我们当年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听。”
挂断电话后,陆奶奶久久不能平静。她走到窗前,望着远方,仿佛能看到天山脚下的万亩棉田,听到兵团战友们的欢声笑语。
她轻声自语:“七十年了,新疆,我们要回来了。”
这一刻,秋日的阳光格外明媚,照亮了老人脸上幸福的皱纹,也照亮了那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两位援疆老人相约重返新疆,不只是为了重温旧梦,更是为了见证一个时代的辉煌,为了把那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传递给新一代的新疆建设者。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金秋时节,千千万万像陆奶奶和陈英这样的援疆者,他们的故事正在被铭记,他们的精神正在被传承。而这,正是新疆70年发展历程中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