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城市的轮廓在淡青色的天幕下逐渐清晰。通往国际机场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已经开始涌动,像一条苏醒的钢铁河流。
金一诺坐在出租车的后座,母亲靠在她身边,闭目养神,呼吸平稳。晶宝待在专用的航空箱里,好奇地透过栅栏缝隙张望着这个即将告别的城市。车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像一幕幕快进的电影,映照着金一诺复杂的心绪。有对未知前路的忐忑,有对母亲病情的期盼,更有对身后这座城市、那个人、那条狗的不舍与牵挂。
她摸了摸随身背包的夹层,那里放着陆研新送给她的“守望之心”胸针,以及那张两人一狗一猫的合影。这是她远行的勇气,也是她必须归来的锚点。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陆研新的实验室里,气氛却如同绷紧的弦。
一组至关重要的模拟数据在最后关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波动,整个实验团队都被紧急召集,彻夜未眠地排查问题、调整参数。陆研新作为核心,更是寸步不敢离,双眼布满血丝,紧盯着屏幕上跳跃的曲线和数字。
元宝焦躁地在实验室门口踱步,它感应到了什么,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呜咽。它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当时钟的指针无情地滑向登机时间,陆研新看着屏幕上终于开始趋于稳定的数据,猛地一拳砸在控制台上,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无力。
“这里交给你们!我必须去机场!”他几乎是吼出来的,抓起椅背上的外套,也顾不上整理凌乱的仪容,转身就往外冲。
元宝立刻像一道金色的闪电,紧跟而上。
一路风驰电掣,闯了几个红灯,陆研新的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一个念头:赶上!一定要赶上!
车刚在出发层停稳,他甚至没等找零,拉开车门就带着元宝狂奔进去。巨大的航站楼里人来人往,广播里播放着航班信息。他焦急地搜寻着那个熟悉的身影,目光扫过一个又一个值机柜台。
没有,没有,哪里都没有!
他冲到国际航班信息大屏前,目光死死锁定在飞往纽约的航班号上——状态栏清晰地显示着:已起飞。
那一刻,仿佛所有的力气都被抽空。陆研新僵在原地,胸口剧烈起伏,汗水顺着鬓角滑落。他还是来晚了。
元宝似乎也明白了,它不再焦躁,只是安静地坐在主人脚边,仰头看着陆研新布满懊悔与失落的脸,然后用脑袋轻轻蹭了蹭他的裤腿,仿佛在无声地安慰。
【洋桃……还是走了。】元宝的意识里回荡着这个事实。【研新这小子,终究是被那些瓶瓶罐罐绊住了脚。也罢,各有各的战场。只是这送行,终究是缺了一角。】
陆研新缓缓蹲下身,抱住元宝温暖而坚实的身体,将脸埋在它厚实的毛发里,久久没有动弹。机场喧嚣的人声、广播声,仿佛都隔了一层薄膜,变得模糊而遥远。
不知过了多久,他抬起头,深吸一口气,拍了拍元宝的头。“走吧,我们回家。”声音带着沙哑,却透着一股重新凝聚起来的坚定。
他站起身,最后望了一眼窗外广阔的停机坪,那里,有一架飞机或许正载着他心爱的人,飞向大洋彼岸。然后,他转身,带着元宝,融入了离去的人流。日子,终究还要继续。
……
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后,航班平稳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陌生的空气,迥异的语言,熙攘的人群。金一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带着装着晶宝的航空箱,办理入境、提取行李、联系提前预约的车辆。所有流程,她都处理得有条不紊,展现出惊人的独立和韧性。
母亲在长途飞行后显得有些疲倦,但眼神里并没有太多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反而带着一丝孩童般的好奇,安静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她们的目的地是曼哈顿上西区,靠近中央公园的一栋不算新,但管理完善的公寓楼。金一诺提前通过中介租下了一套两居室。公寓不大,却布置得温馨整洁,有一个小小的阳台,可以望见中央公园那片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
“妈,你看,这里就是我们在纽约暂时的家了。”金一诺将母亲安顿在舒适的沙发上,打开窗帘,让午后的阳光洒满房间。
母亲靠在沙发里,目光落在窗外,没有回应,但嘴角似乎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放松的弧度。
晶宝被从航空箱里放出来,先是警惕地观察了一下新环境,然后便开始迈着优雅的步子四处探索,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阳光充足的角落,满意地趴了下来,仿佛这里天生就是它的地盘。
安顿好行李,简单收拾了一下,金一诺站在客厅中央,看着窗外异国的街景,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离开了熟悉的土壤,离开了那个人,带着失忆的母亲和一只猫,她真的能在这里找到让母亲康复的奇迹,也能找到让自己和“一诺”突破瓶颈的钥匙吗?
她不知道答案。但她知道,路,已经开始了。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金一诺便带着准备好的材料,前往不远处的哥伦比亚大学。哥大校园古老而充满学术气息,与她之前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她此行的目的明确——申请哥大艺术系的珠宝设计高级进修课程。
在艺术系的办公室,她与一位负责招生的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她展示了自己带来的作品集,包括“守望之心”系列的精美照片和设计草图,并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在创作上遇到的瓶颈以及渴望系统学习、吸收新知的迫切心情。
那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的教授翻看着她的作品集,偶尔提出一两个专业而犀利的问题。最终,他合上作品集,看向金一诺:“你的技术很扎实,设计也充满了……情感。但确实,缺少了一些当代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我们这里的课程,可能会颠覆你的一些固有认知。你做好准备了吗?”
金一诺迎上教授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我正是为此而来。”
教授点了点头,递给她一份申请表和课程介绍:“欢迎挑战。”
走出哥大校园,纽约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金一诺握紧了手中的资料,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落下了一半。进修的事情,看到了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而充实。
她带着母亲往返于预约好的疗养中心和专科医生之间,期待着医学能带来奇迹。
她沉浸在哥大图书馆浩瀚的艺术资料中,翻阅着那些她从未接触过的先锋设计理论和当代艺术评论,大脑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养分。
她推着母亲在中央公园里散步,看湖面上的天鹅,看草地上嬉戏的孩童,看街头艺人的表演,希望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场景,能唤醒母亲沉睡的记忆。
晶宝很快适应了公寓生活,并且对能从阳台看到松鼠和鸽子感到兴奋不已。
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会拿出那张合影,看着照片上陆研新略带疲惫却温柔的笑容,看着元宝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她会给他发邮件,分享纽约的见闻,哥大课程的启发,母亲细微的变化,还有晶宝的蠢萌瞬间。
陆研新的回复总是会延迟,内容也多是实验室的进展,元宝的趣事,还有简短的叮嘱。字里行间,是隔着时差和距离的思念与支持。
她知道,他同样在属于他的战场上奋斗。那个带着狗,沉浸在实验室里的男人,正在用他的方式,为他们共同的未来奠基。
地球两端,两个城市。
一个带着猫,在艺术与疗愈的路上探索,祈祷奇迹。
一个带着狗,在科学与数据的海洋中潜行,寻求突破。
平行的轨道,暂时没有交汇,却朝着同一个名为“未来”的方向,延伸而去。
只为了,将来在更高处,笑着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