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方透,泾水南岸的薄雾尚未散尽。
营地外朔风猎猎,旌旗在雾里时隐时现,仿若一群伏着的兽呼吸均匀。
军号未起,营中却已有人自发列队,把甲片掸拭得铮亮,把靴底的泥刮得干净——昨夜咸阳南渡,军无惊,无扰,众将士虽倦,反而像一块在火里淬过又入冷水的铁,筋骨愈发紧实。
金鼓三通,营门开。校尉击木呼号:“将军点名,论功行赏!”声音一落,营中一片肃然。陷阵营为左翼,张辽所部为右翼,辎重与军医列中,市巡营与“鹞子”伏弩队列后,两行民夫队杂于其间——他们不是兵,却在昨夜东市与曲江之役里,扛水囊、拉绊索、救伤者,一样立了功。
吕布披玄貂短裘,腰间垂狮环,盔未戴,发以素带束后,骑红鬃马自中行缓缓而出。刀不出鞘,只在鞍旁静卧。风把他的裘角扬起半指,露出铠里隐线,若有若无;他按着马鞍,眼光一寸寸扫过阵列,像匠人验刀锋,既不多语,也不作色,然而每人被他看过,胸口仿佛便踏实一寸。
陈宫徐步随行,怀中抱一册皮封竹简,封面以朱书四字:“军功格目”。他立在旗下,示意司簿吏揭其封,朗声宣读:“论功行赏,以三等九阶。上功:破阵、斩将、守门、断桥;中功:诱敌、救护、缚将、断粮;下功:严纪、不扰、先登、殿后。凡军士有名有实,司马记之,司簿刻之,赏以缣帛、甲械、马匹、田券、生口赎免不等;凡伤亡,给恤粮恤银,名入英名簿,三月后立碑玄武门侧,书而拜之。”
众军齐声应“喏”,声浪如合围之鼓,压住风。
陈宫先朗一名:“陷阵营都督——高顺!”言落,高顺一步出列,抱拳不拜。军中有一种奇特的静,像握在手心里的一枚铁丸,沉而暖。
“玄武门血战,陷阵三列,半步半步,胜十里之势;曲江小塍,瓮口之缝,守而不乱。是为上功。封‘陷阵都尉’,赐麾‘黑龙牙’,帛百匹,马十匹;陷阵营为常设,列并州正军,给兵三百,补员不时;下设三曲、每曲四什,什长自择;恤亡者家,米二十斛,布二十匹,三月后加谷。”吕布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在甲与骨上。他伸手,从亲随托盘中取出一柄小小的牙形黑旗,亲自交到高顺手中,“从今日起,‘陷阵’名正言顺,旗在,人不退;旗亡,人断首。”
高顺接旗,指节微紧,“陷阵在,城在人。”他不谢赏,只报军誓。
“张辽!”陈宫再呼。张辽自右翼迈步出列,刀仍佩腰,额角微汗,显然先巡过营。
“东市夜诱,不焚一屋;泾阳粮队,三十车入城;便门之列,殿后不乱。是为上功。封并州中郎将,赐银甲一副,良马八,帛八十匹;所部三百为‘迅锐队’,给弩给钩,不时精练;护粮‘军司’一人,择地放回,以示我军法度——‘刀快而不滥,义立而不纵’。”
张辽抱拳,笑意克制,“谨受命。‘迅锐’敢为枪锋之脊,陷阵为其刃。”
“市巡营——伍伯、屯长赵贺、马三、韩五!”陈宫转而点名。那四人衣甲并不崭新,肩后还挂着昨夜浇过水的麻绳。众军望去,忍不住露出笑意——这是昨夜屋脊上掀水囊的汉子们。
“东市收摊清巷,水囊挂屋,不焚,不掠,诱敌于市心而不伤民。是为中功。赐帛各十匹,钱三十万,许市巡营增募百人,分守三坊五巷;凡有军扰民者,得执榜斥之。”
四人齐声应,马三忍不住搓了搓手背,“这手还烫”,旁边军士低笑,目光却敬。
“军医署——主医荀广、庖丁李栾、担架队王二!”陈宫口风一转,点到医与庖,诸军皆稍一愣,随即齐齐抬头。昨夜英名簿里记的,不止斩与缚,更记着救与承。
“玄武门下救伤一百二十七,曲江瓮口中救回伤者二十六,皆不亡。是为中功。赐药材银三十两,布十匹;担架队王二于乱中单肩抬出陷阵营伤者三人,背箭二,未弃,是为‘军心之脊’——赐钱二十万,免今年征粮。”
王二原是个民夫,闻言反而慌了,连连摆手,“小人何功之有?”吕布看他一眼,目光里有一瞬极轻的软,“抬得住血,便是功。”
“至于低等之功——守纪者,凡三日无一扰,且自劝有功者三十余。此等不可不奖,赐盐半斤,酒三盏;此酒非作乐,作戒。”陈宫笑了一下,“戒的是‘功后失纪’。赏,不是放。”
“遵令!”市巡营与各部校尉齐声。
吕布抬手,示意司簿吏把英名簿拿上。他亲自翻阅,指尖落在三行姓名上:“陷阵营陈虎,玄武门前行损踝不退,刀断一;并州弩手梁生,曲江射倒弓队首,矢三;市井少年尹三,在屋脊传火引,火不溢——三人皆赐。陈虎,赐马一;梁生,赐弩一;尹三,赐银十两、免徭一年,并送其母米三斛。”
人群里一个十五六的少年怔了怔,被推下前去,跪得哐的一声,他母亲隔在人堆里掩面。吕布看着他,淡声道:“你不上阵,却在屋脊。‘守城’,不尽在城下。”
宣赏既毕,陈宫忽扬声:“军法亦有名。”司隶使所部提刀押出两人,一人披甲,一人穿短褐。披甲者姓寇,昨夜趁乱在后巷抢了商贩一包布;穿褐者是外来地痞,混入军中偷掘辎车钉。他们被押至军前,头伏地,身抖如筛。
“剑令在阳,军法在前。”陈宫展开尚书台所发“清君侧剑约副本”,朗声:“军市有扰民者,军法从事;假冒军者,立斩。”他压下卷,目光看向吕布。
吕布没说一个“斩”字。他只是抬手,一指寇某:“失纪,杖四十,削藉;归市巡营受民责一拜,再发边哨一月,以赎;若再犯,立斩。”又一指那地痞:“冒军劫辎,按剑令,斩。”话落,刀光一闪,血花不过二指高,立止。军阵不呼,好像风吹过一片麦田,耳畔只是“簌簌”。吕布把目光又投向寇某,“你去向那卖布的婆子道歉,把布还她,再为其屋檐挂一袋水——今夜风紧。”
寇某咬唇重叩,几乎把额头叩破。军列里,有人呼吸长出一口:赏不纵,罚不滥;军心能安,民心亦定。
陈宫这才开封怀中第二册竹简,以红绳缚,封面书:“恤亡簿”。他翻到第一页,第一名是“陷阵营,周贲,渭北玄武门前亡”。吕布伸手,从托盘取一面小牌,牌上刻“周贲”三字,又刻“米二十斛、布二十匹”。他交与高顺,“三月后,随你回城,把牌钉在玄武碑上。此牌不随风。”
高顺将牌贴胸,沉声:“谨记。”
赏罚既明,吕布把缰一挽,“军人听令——”他声音平,像把刀放回鞘时那一下,“今日午后二刻,全军演一‘定心阵’:陷阵取中,迅锐为翼,辎重为脊,医与市巡为肤,民夫为血。阵成,三息静默。此为‘军心’,不是为战,是为‘稳’。”
“喏——”千人齐应。三息静默时,风从旌尾走向刀背,走向每个人的眉骨,像用看不见的手在一万人的胸膛同时按了一下——不是按下去,是按稳。
……
同一时辰,长安城内,太极殿外钟声三下,朝会再启。
王允着朝服立于陛前,承明殿所借“天子剑”已归司隶校尉杨公佩带,剑鞘黑如墨,刃不出而气先肃。殿上诸司列位,尚书台先呈三纸:一曰“清君侧名录(第二日)”,记中常侍二、黄门一、小吏三,罪由与处分皆在;二曰“军政并行程牒”,自今日起军行文移与尚书台互检,错漏者罚银三十,公示三日;三曰“军粮汇簿”,泾阳三十车入城,分置三仓,按户籍发救济米,先军属孤寡,再老弱。
中书令欲再提“监军”之议,王允未语,杨公先一步出班,执剑揖道:“剑约在前,‘不滥’与‘三守四不’已明。诸公若有‘监’,当先自‘监’其文书,勿再使‘无名’入案。军政并行程牒已出,旬限而不复者,罚;虚报者,罪。”他话不锋利,却沉。殿上有几人面色微变,半是羞半是惧。
王允接言,朗声:“今日朝会,两端并举:一端论功,一端重纲。”
“论功”,他举袖指柱,“并州军有三功,朝廷当三赏:一赏‘不扰’,市井有劳者列籍;二赏‘不滥’,军中严纪者记名;三赏‘不欺’,上书者署名,议者对名。御史台设‘公议籍’,太学解禁后,诸生署名论政入此籍,榜示三日,驳者同榜,不许无名。”
“重纲”,他又向御案,“朝廷七件:一,复三辅仓,开社仓三十,立粟价;二,修宣平、延平两渠,籍民夫五百,军护之;三,募铁匠一百二十入军器监,优给盐铁;四,立三辅‘驿递法’,军报先行,民报次之;五,罢苛捐五条,留盐铁、今岁不加派;六,设‘军户籍’,军家免徭一载;七,定‘三月之约’施行细目,每五日于宣德坊榜示一次。”
此七条一出,堂上喧动。或自喜、或惶惧、或窃语。王允目光不动,像把一块石放在水里:水有波,但终究要绕过去。
陈宫此时入班,呈上一卷,“臣奉并州军令,送‘军功告示’一纸,请尚书台代榜,于宣德坊、东市、西市、北郭四处张挂。其末有句:‘军功在民前,军法在军后。’”
“好!”御史中丞拊掌,“把‘功’写给民看,把‘法’写给兵看。”他转身看王允,又看杨公手中天子剑,“剑在匣内,字在榜上,心在胸中——朝纲可整。”
这一整,不在于杀多少人,而在于每一条法、每一张榜都在阳。阳一多,阴自少;阴少,则“毒士”的“写”便要换法。
果然,午时一到,尚书台收得一书,封背署名——“李儒”。书中仅八字:“守三月约,见而后言。”王允看罢,托付给陈宫:“四字回之,亦署名——‘守而必行’。另附‘军政并行程牒’副本一纸。”陈宫微笑,低声道:“他以‘写’试我,我们以‘行’答他。”
……
申时,泾水南岸营议。
幕中铺着一张羊皮军图,渭水如一条银蛇,绕长安而东,折向华阴。陈宫以木筹为兵、青石为粮、白石为民、黑石为敌,先置一“八事备国战”:
“一备粮:泾阳、咸阳两仓,军用、民用各半,设两粮官互签,五日一报。”
“二备甲:军器监昼夜鼓铁,优给盐炭,修甲三百副,新制铁蒺藜万枚,拒马二百架。”
“三备马:并州马圉分牧渭南水草,选骏马百,列迅锐与陷阵;劣者挽辎。”
“四备道:修咸阳古道,设夜渡舟筏三十,渡口立木牌‘军行所过,夜不扰’。”
“五备营:沿渭三十里设三小营,一大营,遇敌入小营,乘势合大营。”
“六备间:‘鸩’分三路,入李、郭、张三营,今后不多扰,只看路、看粮、看心。”
“七备药:军医署再募十人,置流动药箱六十。”
“八备民:民夫不籍为军,只籍为‘民役’,给符,遇军横行可执榜而斥。”
每一点说出,都以木筹落在羊皮上,“嗒嗒”有声。高顺与张辽分立左右,皆频频点头。张辽指于图上:“敌若分兵华阴、石鼓,贪利而广,我们只守三渡不战,压他日数;若他合‘双蛇缠柱’来压,我们便取其粮尾。”陈宫笑:“‘一箭双雕’既出,‘剪尾计’可用。”
吕布一直未言,最后把手按在羊皮图最东的一角——潼关。他指尖停了一停,像感到那处城石上蕴着的多年的战气,“国战,不是今日之事;但今日不备,明日便无‘国’可战。三月之内——不求大胜,但求不败;不求歼敌,但求不扰;不求多攻,但求多行。”他一字一顿,“‘行’者,既行军,亦行信。”
“将军。”高顺忽抱拳,“请于军中设‘半步令’。”
“何谓?”吕布看他。
“玄武门、曲江之胜,皆取于‘半步’。请令:凡阵前,三令不动;动,必半步。一半之进,稳胜贪功之奔;一半之退,稳胜慌乱之逃。以此为军心之法。”高顺语短,却句句如桩。
“好。”吕布应,“半步令,自今日行。”
张辽笑,“那我‘迅锐’,也要有‘脊令’——凡斜插、斩旗、夺粮,三息成,不恋功,不缠斗。不缠斗,便不死。”
陈宫拍案,“‘半步’配‘三息’,锋与脊,得其平。”
议至暮,吕布起身出营,风吹甲面,哗然如松。他一路看过每处篝火,至陷阵营前驻足。那面新赐的“黑龙牙”旗正挂在夜色里,旗影在地上如一条卧龙。
“高顺。”吕布低声。
高顺起身迎,“在。”
“再记一条——我军所过,昼不宿、夜不扰,是给民看的;军中赏罚,写在榜上,也是给民看的。你‘黑龙牙’,先守这条。”
“谨遵。”
吕布又转往张辽营,见“迅锐队”已把弩弦放松、刃擦拭干净。他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忽然把手按在张辽肩上,“文远,夜里多睡一刻。”
张辽笑,“将军也睡一刻。”
“我睡不多。”吕布抬头,天边星出,稀疏,“我睡不多,便让他们多睡。”
……
此时,长安城中,宣德坊的榜下挤满人。新挂的两纸并列,一纸“军功告示”,一纸“清君侧名录(第二日)”。前纸写着谁在何处立何功,后纸写着谁犯何罪该何罚。字皆大,墨皆黑,旁边另有一小牌:“凡见扰民者,可指此榜而斥之。”一个卖炭翁看了许久,忽叹,“这榜比刀好使。”旁边的书生点头,“刀让人怕,榜让人信。”
太学侧门未开,门额下白纸“闭门三日以避喧”已揭去,改贴一纸:“‘公议籍’启。署名而入,驳者同署。”几个诸生悄悄走近,踟蹰半日,终于有一个拔笔写下自己的名,下边写:“议‘军政并行’可行。”他写完,手还抖,回身时看见王允远远站在廊下。王允只是点头,既不赞,也不阻。那诸生心里忽地松了一口气——他终于知道,自己的字可以在阳光下晒。
御史台旁,小吏背着一篮子竹牌走街串巷,遇巷口老弱孤寡,便把写了“米若干、布若干”的牌交到他们手里,说:“军恤。”老人认字不全,摸着牌笑得眼里水光闪。他们念不准“军恤”,就叫“军恩”。名不正,也无妨——心领了,名慢慢就会正。
司隶府里,杨公把天子剑放回匣中,收好,写下一句:“今日无血,剑亦用。”他提笔在“清君侧名录”下添三小字:“不滥用。”署名,画押。他知道,天下最怕的不是真杀,是滥。只要不滥,剑就不是祸,是绳。
夜深,清凉寺钟声第三下又落,李儒坐在窗边一盏油灯前,细看王允回书“守而必行”。他把这四字翻来覆去看了三遍,最后笑了一下,把光吹灭,“好,我便看你们怎么‘必行’。”他起身,推窗,看见远处城墙上的小小灯火连成一线,像一根细线缠着一口大钟——有线,方能系;有钟,方能鸣。他把那封署名书又加一笔:“已见,且等。”纸风一卷,落在案上。
……
夜半,泾水营中,军号三短一长,诸营就寝。吕布立在营门外,背风而立,袖中细铃贴在皮肤上,是貂蝉系的那根红绢,轻微一动——只一声,是“城安”。他低笑,抬手按在心口,“我安。”又想起白日陈宫言“半步令”,想起王允言“重纲七事”,想起杨公佩“天子剑”,想起张辽说“脊令”,想起高顺的黑龙牙,想起屋脊上少年尹三的瘦肩。许多碎片,在心里忽然拼成一句话:——“国战之前,先把‘国’正起来。”
他转身回营。营中有低低的歌声,是并州兵惯唱的行军调:
“披甲时,天重;脱甲时,天轻。
朝廷写在榜上,军心写在阵中。
半步不退,三息不缠;
榜在阳,剑在匣,人在人心中。”
第二日的太阳从雾里升起,泾水像一条正在加热的铁,慢慢亮。军阵出列,旗随风,鼓随心。长安城里的榜在阳光下微微翻动,字影在石上轻轻颤。有人站在榜前,抬头望,心里先是定,然后热。朝堂上的“纲”一条条拉直,营帐里的“心”一声声按实——论功行赏,定军心;重整朝纲,备国战。
天还在吹风,风吹过剑,吹过榜,也吹过一条从未央到潼关的路。路越来越清,越来越长。所有人都听见某个看不见的鼓在遥处开始击打——不是催他们匆忙,而是提醒他们:三月之约,始行一月;国战的影,已在日背后。只要一步一步稳下去,剑在匣、榜在阳,军在行,天下便有一条可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