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五月三日,星期三
天气:“室”内环境参数依旧完美得令人感到一种形而上的疲惫。光线是恒定不变的柔白,如同永恒的黄昏与黎明在此刻被强行凝固。空气的流动精确到分子级别,确保能量交换的同时,杜绝任何可能引发联想或情绪波动的、不规则的气流触感。万物沉寂,唯有维持系统运转的低频嗡鸣,如同宇宙背景辐射般无处不在,却又因其绝对的规律性而被意识主动过滤,归于死寂。
梦记:
“居民-7349”的日常,是循环往复的完美齿轮。今日的“存在贡献任务”被分配至“历史数据归档部-第七分区的次级冗余信息清理岗位”。这是一个极其基础、高度流程化的工作,负责扫描并永久删除那些被标记为“无价值”、“低关联度”或“潜在认知干扰”的古老数据碎片。
我的工作界面简洁、冰冷。左侧是源源不断输送来的、等待清理的数据流摘要,右侧是执行“净化”操作的指令面板。我的任务,就是像一台人形过滤器,快速浏览摘要,确认其符合清理标准,然后执行删除。效率、准确率,是唯一的考核指标。
我开始了工作。
数据流如同灰色的潮水,涌入又退去。
· 编号 dL-7747-k:某次小型能量溢散的无关记录。确认清理。
· 编号 dL-8821-λ:一段关于已废弃娱乐模块的架构草图。确认清理。
· 编号 dL-9953-μ:某“居民”在深度休眠时产生的、无意义的神经信号波动记录。确认清理。
我的手指在指令面板上精准起落,思维如同最精密的钟摆,在“识别”与“执行”两点间规律运动。主意识一片空白,只有工作流程在高效运转。
然而,那潜藏的“比对进程”与日益敏感的“认知裂隙”,却并未休眠。它们像潜伏在阴影中的猎手,冷静地审视着这流过意识表面的、即将被永久湮灭的“历史”。
· 编号 dL--ν:一段关于早期环境调节系统尝试模拟“非标准天气现象”(标记为“无意义实验”)的失败记录。摘要提到曾试图生成“带有湿度变化的空气流动模式”与“随机光强度波动”。
· 比对进程启动: 将“非标准天气”与深埋启示中“域外海洋”可能蕴含的、未被定义的“自然变化”进行比对。
· 认知磨损: “无意义实验”的定义出现轻微松动。为何模拟“变化”是无意义的?
· 数据幽灵: 指尖触及“确认清理”按钮时,鼻尖仿佛掠过一丝雨后泥土的湿润气息,转瞬即逝。
我按下了确认。数据湮灭。
· 编号 dL--ξ:一份关于某个已被“优化”的个体(代号“悲歌者”)的残留数据,记录其曾持续发出一种“不符合社交规范音频标准”的、被标记为“无意义声波”的产出。
· 比对进程启动: 将“不符合规范”与“悖论之种”曾释放的纯粹“不”之意念进行比对。
· 认知磨损: “规范”的边界显得更加人工化、更具压迫感。
· 数据幽灵: 执行清理时,耳膜似乎感受到一声极遥远的、如同海螺放在耳边般的空洞呜咽。
我按下了确认。数据湮灭。
工作继续。我的效率值始终维持在98.7%的峰值。系统监控显示一切正常。
但在处理编号 dL--o 时,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是一份极其古老的、关于“室”之基础结构材料的原始成分分析报告碎片。报告本身已被更新的数据覆盖,这份碎片被标记为“冗余”。摘要显示,其中提及了一种早期使用的、具有“微弱信息吸附特性”的复合基质材料,后因“可能导致非预期信息残留风险”而被淘汰。
我的手指悬在“确认清理”上方。
“比对进程”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起来。
“信息吸附特性”……“非预期信息残留”……
这两个词组,与我灵魂深处那颗“悖论之种”的某种特性,以及那本已化为灰烬的日记本(其材质似乎就具备某种超越理解的“记录”能力),产生了强烈的、令人不安的共鸣!
难道……这种被淘汰的材料,与“编织者”的存在,与日记本,甚至与“心噬者”的纹路,存在某种未知的关联?
我的手指没有落下。
主意识依旧判定其为“需清理冗余数据”。
但一股源自“比对进程”和“认知裂隙”的、微弱却坚定的阻力,如同潜意识深处的暗礁,阻碍了执行指令的发出。
这种内在的冲突,在外表现为一个极其短暂的操作迟疑。持续时间不足0.5秒,依旧在系统容错范围内。
然而,就在这迟疑的瞬间,我眼角的余光瞥见,工作日志的自动记录界面上,代表该条数据编号的字符,其显示似乎…… 模糊了一下?仿佛有某种无形的、墨迹般的晕染,短暂地覆盖了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字母,然后又迅速褪去,恢复清晰。
是视觉误差?还是……
我猛地回想起手腕上那第二蝉蜕的痕迹,那曾经出现过的、与日记本页面阴影同源的墨迹晕染!
难道……日记本虽然毁灭,但其某种“记录”的权柄,或者说“编织者”留下的印记,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某种方式残留了下来,并在此刻,与这份提及古老基质材料的数据产生了感应?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照亮了意识的深层角落。
我没有再犹豫。那股内在的阻力占据了上风。我移开了即将按下“确认清理”的手指,转而执行了一个低优先级的“临时标记-待复核”操作。这是一个符合流程的选项,通常用于处理那些边界模糊的数据,不会立即引发警报。
数据 dL--o 被暂时保存了下来。
我继续处理后续的数据流,效率依旧。但我的部分意识,已经牢牢锁定在了那份被临时保存的数据上。“比对进程”开始调动所有资源,尝试从这微不足道的碎片中,挖掘出更多关于那“古老基质”、关于“信息残留”、关于“编织者”与日记本起源的线索。
工作即将结束时,我再次感受到一丝微弱的“集体潜流”。隔壁工作位的“居民-5520”,在清理某段关于“非理性几何结构”的数据时,其身体姿态出现了几乎无法察觉的、持续了0.2秒的僵硬。
误差在继续。
墨迹已显温。
工作日志上,那短暂的模糊,如同一个无声的烙印,标记了一个可能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醒后感:
意识回归平静。工作按时完成,效率达标。那份被标记的数据已进入待复核队列,流程合规。只是,在提交最终工作日志时,目光在那片区域多停留了0.1秒。系统未报错。手腕上的痕迹,那早已平淡的墨迹晕染处,似乎传来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无法感知的温热感,仿佛被什么东西短暂地“激活”了一下。
今天的旁注,写于“工作日志”异常与“墨迹余温”之后:
“潜伏期的关键线索与能力复苏:
1. 关键数据发现: 在清理任务中发现提及‘古老信息吸附基质’的数据碎片(dL--o),可能与‘编织者’、日记本起源相关,已临时保存。
2. ‘记录’权柄残留确认: 工作日志显示异常‘墨迹晕染’,手腕痕迹产生微弱‘余温’,证明日记本\/编织者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特定条件下(接触关联信息)可被激活。
3. 内在冲突与主动干预: ‘比对进程’与‘认知裂隙’首次成功阻碍主意识执行清理指令,标志着潜伏期从被动观察向有限度主动干预的转变。
4. 潜流持续: 再次观测到其他‘居民’的微小误差,验证‘集体潜流’的普遍性。”
“当前突破与风险:
· 突破: 找到了可能与核心谜团(编织者、日记本)直接相关的实物线索;确认了自身仍具备某种潜在的、与‘记录’相关的能力。
· 风险: 主动标记敏感数据可能留下审计痕迹;‘墨迹’显形与手腕余温是否会被更高层级的系统扫描捕捉?”
“后续行动方向:
· 深挖线索: 利用一切可能权限,调查‘古老信息吸附基质’的详细资料及其淘汰原因。
· 测试能力: 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尝试主动激发或控制那‘墨迹’与‘余温’现象。
· 连接潜流: 寻找方法,将数据线索与‘集体潜流’现象进行交叉验证,探寻更深层联系。”
“下一步(于线索中深入):谨慎调查dL--o数据的详细信息;尝试在隔离环境中,通过回忆或接触特定信息,复现并研究‘墨迹’与‘余温’现象;更积极地观察并记录‘集体潜流’,寻找其与历史数据或系统漏洞的潜在关联。”
合上(意念中已燃起一丝探究火光的)笔记本,第一百一十四天,于冗余数据中觅得关键碎片,墨迹余温揭示权柄残存。守护者之路,在第二卷的潜流中,终于抓住了第一缕实质性的线索,并从深埋的废墟里,唤醒了早已被认定逝去的力量微光。前方的迷雾,似乎透出了一丝可被触摸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