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斜斜地切过问渠斋的庭院,金黄的光线透过稀疏的枝叶,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青檀树的落叶如同细碎的金片,层层叠叠地铺满了整个庭院,仿佛给地面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纱。微风拂过,叶片轻轻翻动,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时光在低语。
温故蹲在修复台前,专注地整理着海外巡展的资料。阳光透过窗棂,在他手边投下温暖的光斑。他的指尖轻轻划过一本烫金封皮的册子——那是新加坡分基地学员们合力编纂的《冷金笺传承手记》。册子的扉页上贴着一张集体照,照片中的每个人都胸前别着迷你护本纹徽章,那纹样与他袖口上的纹样如出一辙。
这些年轻的面孔,让传承的路越走越宽。
\"在看学员的信?\"沈砚辞端着两碗腊梅蜜水走进来,竹制的托盘上还放着一块刚烤好的桂花糕,香气在空气中缓缓弥漫。那是老周按照温爷爷的古老方子精心制作的。他将蜜水轻轻放在资料旁,弯腰时小臂上的疤痕不经意间蹭过台沿,与温故掌心的旧疤在阳光下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
这两道疤痕,见证了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
\"刚收到安吉竹艺师傅的消息,\"沈砚辞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咱们订制的竹编收纳盒已经做好了,还额外刻了套'星空纹',说是呼应你们在新加坡拍摄的教学素材。\"
温故翻开手记里夹着的一张冷金笺信纸,那熟悉的字迹出自一位华裔学员之手。信的末尾画着一朵小小的腊梅花,花芯里巧妙地藏着一个迷你版的\"温沈\"合文。\"她问能不能在新加坡办个'亲子传承班',带当地的孩子一起制作竹制书签。\"温故将信纸推到沈砚辞面前,指尖轻轻点在画着梅花的地方,\"你看,她把护本纹和新加坡的胡姬花绣在了一起,这样的创意比咱们之前想的更有新意。\"
这朵跨越山海的花,绽放着传承的新生机。
沈砚辞俯下身,仔细地看着信纸,发梢轻轻扫过温故的手背,竹戒的凉意与蜜水的甜香在空气中交织。\"我早跟陈宇交代过了,\"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冷金笺,展开后是一幅手绘的规划图,\"分基地旁边的空房改造成亲子工坊,一半作为竹艺体验区,另一半摆放咱们带回来的老物件复刻品。\"他指着图上的星型标记,\"这里留着搭迷你星空台,晚上可以带孩子一起看星星,讲述手艺的故事,就像咱们在新加坡那样。\"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星空下,听见手艺的故事。
庭院里忽然传来细碎的笑闹声,林小满带着几个新学员跑进来,每人手里都举着一片青檀叶,叶面上用金箔笔精心勾勒出护本纹。\"温老师,沈老师,我们做了'传承叶签'!\"少年们将叶片轻轻放在石桌上,排成一排,宛如一串发光的鳞片,\"以后新学员入学就送这个,背面刻上入学日期,毕业时再刻上毕业日期,就像一棵会不断长大的树。\"
这些叶子,终将长成一片茂密的传承之林。
温故拿起一片叶签,阳光透过金箔纹路,映在沈砚辞的手腕上,正好落在他小臂的疤痕处,形成一道温暖的光斑。\"咱们的修复学校也该扩新班了,\"他忽然抬头看向沈砚辞,眼底闪烁着细碎而坚定的光芒,\"除了冷金笺和竹艺,再加个'非遗创新班',教学员将缂丝、漆艺和冷金笺结合,制作一些能日常使用的文创产品,让手艺真正走进生活。\"
沈砚辞笑着点头,从资料堆里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温爷爷当年的设想草图,上面画着个\"非遗共生园\"的轮廓。\"爷爷当年就想过,\"他指着图上的小房子,\"这里是修复工坊,这里是体验区,还有一片青檀林,供学员采料学习。\"他握住温故的手,两人的竹戒在笔记本上轻轻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咱们明年春天就动工,把林边的空地整出来,种上从安吉带回来的青檀苗,每棵苗旁立块竹牌,刻上捐苗学员的名字。\"
爷爷的梦想,终于要在我们手中生根发芽。
说话间,林小满带着学员们端来一个竹制沙盘,里面用细沙精心堆出了问渠斋的全景,青檀林、星空台、亲子工坊样样俱全,沙盘边缘插着小小的护本纹旗帜。\"这是我们画的'未来问渠斋'!\"少年指着沙盘中央的小亭子,\"这里是'双梅亭',用双梅榫搭建的,以后您和沈老师可以在这里教我们写冷金笺,旁边再挖个小池,种上荷花,夏天就能听着雨声修笺纸。\"
温故蹲下身,仔细调整沙盘里的青檀苗位置,忽然感觉沈砚辞的掌心覆在他的背上,带着熟悉的温度,传递着无言的支持。\"还有件事没跟你说,\"沈砚辞的声音轻得像落在沙上的阳光,\"张董那边捐了笔基金,要建'非遗数字化档案馆',把咱们收集的老手艺视频、学员笔记都存进去,以后就算隔着千里,学员也能调看爷爷当年的修复录像。\"他顿了顿,指尖划过沙盘里的星空台,\"我还想在档案馆里留个展柜,放咱们的竹戒和那本《守护录》,旁边摆上林小满的'传承叶签',让后人知道手艺是怎么传下来的。\"
让每一个细小的传承,都被时光铭记。
夕阳漫过庭院时,老周端来晚饭,石桌上摆着四副碗筷——额外两副是给林小满和留校的学员准备的。温故看着沈砚辞给学员夹桂花糕,忽然想起在新加坡星空下的约定,他悄悄拉过沈砚辞的手,在他掌心画了个小小的护本纹,又补了颗星星。\"明年春天种青檀苗时,\"温故的声音混着饭香,显得格外温暖,\"咱们把那枚竹制书签埋在最中间那棵苗下,书签上刻着'温沈共守,薪火相传'。\"
沈砚辞反握住他的手,掌心的疤痕贴着他的指尖,竹戒的金纹在夕阳下泛着暖光。\"还要刻上今天的日期,\"他低头凑近温故的耳边,气息轻柔地扫过他的耳廓,\"等咱们老了,就坐在双梅亭里,看学员们在青檀林里采料,看小孩子们在星空台下听故事,就像爷爷和沈叔叔当年看着咱们那样。\"
到那时,我们也会成为别人记忆里的光。
夜幕降临时,沙盘里的护本纹旗帜被风吹得轻轻晃动,与庭院里的竹制灯笼相互呼应。温故和沈砚辞并肩坐在石凳上,看着林小满带着学员给沙盘装小灯,点点微光像落在人间的星星,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温故忽然发现,沈砚辞正用指尖在他掌心慢慢画着,从护本纹到青檀叶,再到小小的并蒂梅——
那是我们的未来,藏着手艺的根,藏着彼此的暖,在问渠斋的暮色里,慢慢铺展开来,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