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提着新采的腊梅枝走进问渠斋,脸上洋溢着笑意,手里紧攥一张泛黄的房契。\"云深,砚辞,你们快来看看!\"他声音激动,\"这是我老友托我找的宅子,就在巷尾第三家,带个大庭院,里面还有棵老腊梅树!\"他将房契轻拍在藤桌上,指节敲击着\"房主\"一栏,\"原房主是顾老哥的老友,听说咱们在搞传承事业,愿意低价转让,还说这宅子当年沈老哥也常来。\"
顾云深和沈砚辞对视一眼,默契地放下修复工具。虽然传承基地足够教学,但孩子们常需留宿赶工,林小满跟着奶奶住,每次晚归都要摸黑走小巷;他们自己也希望能找到既能兼顾家庭生活,又能继续传承事业的地方。这样一个地方,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更能让传承事业更有归属感。
跟着老周走到巷尾,沈砚辞一眼认出院门上的铜环——那是一对老式腊梅纹造型,铜绿中藏着细微刻痕,与问渠斋老门的铜环纹路如出一辙。\"这是我父亲当年亲手刻的。\"他轻抚铜环,声音怀念,\"小时候听他说,当年和顾爷爷一起帮老友修缮这宅子,特意刻了'双梅环',寓意'双家护院'。\"
推开院门的瞬间,顾云深停住脚步。庭院中央立着一棵半枯的老腊梅树,树干上刻着两个歪扭的字——\"顾沈\",旁边还有冷金笺的\"护本纹\"。他蹲下身,指尖轻抚刻痕,声音微颤:\"这是爷爷的笔迹!我小时候在他的修复笔记里见过这个落款,他刻字总爱把'护本纹'当作尾注。\"
走进正屋,更是惊喜连连。东厢房墙面上嵌着旧木架,留着摆放修复工具的痕迹,木架边缘刻着\"景明置\";西厢房窗台上有个嵌在墙里的小石槽,沈砚辞摸了摸槽壁水渍:\"这是当年泡竹料的槽子,我父亲日记里写过'巷尾槽子泡料,纸页更柔韧'。\"
最里间的书房里,书桌抽屉中藏着半本旧账本,字迹是沈父的,记着\"今日与景明修笺,耗金箔三钱\"。顾云深捧着旧账本,眼眶微红。老周笑得合不拢嘴:\"原房主说,他老爷子临终前交代,这宅子要留给'守着腊梅和冷金笺的人',现在看来,可不就是你们?\"他指着庭院角落,\"那里可以搭个小抄纸池,西厢房改造成宿舍,东厢房当古籍库房,正好弥补基地不足。\"
修缮宅子的消息传开,众人主动赶来帮忙。赵伯和阿木带着木工工具,把东厢房的旧木架加固翻新,添了排新竹制书架,刻上孩子们的名字;老陈负责修复书房旧书桌,换了松动的桌腿,却特意保留桌面上沈父刻的\"修心\"二字;林小满带着孩子们给老腊梅树培土,小雨从问渠斋移来几株新腊梅苗,种在老树根周围。
顾云深和沈砚辞忙着整理书房。在旧书桌夹层里找到个布包,里面是顾爷爷的旧花镜和沈父的竹制直尺。花镜镜腿上缠着细麻绳,是沈父当年帮顾爷爷修的;直尺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是测量纸页厚度的专用尺。\"把这些放在新书房展柜里。\"沈砚辞把直尺放在桌上,\"让孩子们知道,前辈的工具里藏着对手艺的敬畏。\"
最热闹的是给老腊梅树\"续命\"。老周请教园艺师傅,说树只是根系缺水,好好养护就能发芽。林小满每天放学来浇水,用零花钱买花肥;孩子们轮流松土,把写着\"加油\"的小纸条贴在树干上。半个月后,第一枝嫩芽从枯木上冒出时,顾云深激动地拍照发给罗伯特,配文:\"传承就像这树,枯木也能发新芽。\"
乔迁那天,问渠斋所有人都来了。老周在庭院摆长桌宴,腊梅粥的甜香混着青团香,飘满巷子。李警官带来新做的\"护本纹\"牌匾,挂在正屋门楣上;张董送了套新修复设备,放在东厢房库房;林小满的奶奶提着一篮鸡蛋,非要给顾云深和沈砚辞煮\"认家蛋\",笑着说:\"住了带庭院的老房子,就是真真正正一家人了。\"
夜色降临时,孩子们在庭院里追着灯笼跑,灯光映在老腊梅树的新芽上,泛着嫩黄的光。顾云深靠在沈砚辞肩上,看着书房里亮着的灯——里面摆着他们的修复工具和《守护录》,旁边是林小满刚抄的冷金笺,上面画着小小的庭院和腊梅树。
\"你说爷爷和父亲当年在这院子里,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喝着粥,聊着手艺?\"
沈砚辞握紧他的手,指腹划过他掌心的薄茧:\"他们肯定在等,等我们把这院子重新填满人气,让传承继续。\"他指向庭院里嬉戏的孩子们,\"这栋房子不仅是我们温馨的居所,更是林小满心中不可或缺的第二个家。它承载着所有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是前辈们'顾沈共护'愿景的延续。\"
老周端来两碗腊梅粥,笑眯眯地说:\"来,尝尝看,这可是用咱们院子里的井水熬制的,味道和当年顾老哥亲手熬的一模一样。\"
顾云深端起碗,细细品味粥的甜香,忽然恍然大悟——\"带庭院的老房子\"从来不只是居所。它见证父辈深厚的情谊,是新传承的摇篮,更是\"烬中炽焰\"最温暖坚实的归宿。
院子里的腊梅树,在岁月洗礼下依旧年年发芽,冷金笺般的淡雅香气也会随着时光流转,代代相传。而这里的家与传承,如同庭院里洒落的阳光,永远明亮璀璨,照亮每一个心怀热爱、矢志传承的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