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生态农业合作社”凭借第一次成功交付、品质远超预期的蔬菜,以及村民们实实在在拿到手的分红,在张家沟乃至周边几个村子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之前那些抱着胳膊看热闹、说着风凉话的村民,此刻肠子都悔青了,纷纷找上铁柱和老支书,挤破了头也想加入合作社。
铁柱家的门槛,几乎要被踏破了。
“铁柱啊,叔之前是猪油蒙了心,你可别往心里去!算叔一个,我家那三亩好地都入社!”
“柱娃子,婶子看着你长大的,就知道你有出息!带上我们家吧!”
“铁柱哥,我力气大,能干活!让我入社吧!”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情和热情,铁柱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深知,合作社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吃大锅饭。盲目扩张,管理跟不上,质量标准松懈,最终只会砸了刚刚打响的牌子,辜负了冷凌月的信任。
他和老支书,以及最初那十几户坚定的“元老”社员商量后,定下了规矩:
第一,合作社采用“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但新加入者需经过审核,主要以土地质量、劳动力情况和以往的信誉作为参考。
第二,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按股分红”的模式,杜绝各行其是。
第三,成立合作社理事会,由老支书担任名誉理事长,铁柱担任理事长,负责总体运营,另选举几位有威望、懂种植的社员担任理事,共同管理。
规矩立下,筛选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最终,合作社的规模控制在了一百户左右,整合了将近两百亩优质土地。这个规模,既能初步满足“臻味”日益增长的需求,也处于铁柱目前管理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
接下来,就是更繁琐也更关键的日常管理。
铁柱将之前冷凌月预付的定金和美食节赚的钱,大部分都投入了进去。他统一采购了“臻味”指定的非转基因蔬菜种子、生物有机肥和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光是这一项,就花销不菲,让李狗蛋在电话里直嘬牙花子,担心资金链断裂。
技术方面,成了最大的难题。虽然铁柱靠着【初级植物生长液】创造了初步的“奇迹”,但那东西积分昂贵,不能作为常规手段。大多数社员习惯了粗放式的传统种植,对精细化的水肥管理、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概念一窍不通。
铁柱自己也是个半吊子,只能硬着头皮上。他白天泡在田间地头,靠着【初级洞察】技能仔细观察作物长势和土壤情况,连蒙带猜地给大家讲解;晚上则抱着板砖,逼着砖爷给他“补课”,恶补现代农业知识,虽然经常被砖爷骂得狗血淋头。
“蠢材!叶面发黄不一定是缺氮,也可能是根部积水烂根!”
“白痴!那种虫子要用特定波段的诱虫灯,不是让你用手抓!”
“榆木疙瘩!轮作!轮作懂不懂!一块地不能年年种同一种东西!”
在砖爷地狱式的填鸭教育和【初级洞察】的辅助下,铁柱愣是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土专家”。他制定了一套简单易懂的《合作社种植管理手册》,配上手画的示意图,发给每个社员,并要求严格执行。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老把式对他的“新方法”嗤之以鼻,阳奉阴违。结果他们地里的菜不是长势差就是病虫害严重,眼看就要影响收成和分红,急得直跳脚。铁柱并没有看笑话,而是带着人亲自去补救,用事实证明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几次下来,那些老把式也服气了,开始老老实实按手册操作。
王翠花也主动加入了合作社,她心思细,手脚麻利,被铁柱安排负责质量检查和社员工作的协调。她拿着个小本本,每天在各个地块间巡查,记录情况,一丝不苟。有了她的帮助,铁柱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两人经常在田埂上、在村头大树下讨论合作社的事情,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升温,村里关于他们的风言风语也渐渐多了起来。
李狗蛋则主要负责省城与村里的联络,以及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他隔三差五就往村里跑,带来“臻味”的最新需求和市场信息,同时把合作社出产的多余蔬菜(符合标准的)拉到省城,尝试供给其他餐厅或进入高端超市,虽然量不大,但总算开启了多条腿走路的模式。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赵有财眼看着铁柱的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村民们都围着铁柱转,自己在村里的威望一落千丈,心里那股邪火越烧越旺。他不敢再明目张胆地使坏,毕竟合作社有老支书坐镇,还有那么多村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但他开始在背地里散播谣言。
“张铁柱那小子,用的肥料和药水肯定有问题!不然菜能长那么好?指不定加了什么玩意儿呢!”
“听说城里人现在都讲究有机,他那种出来的,能是有机的?别是骗人的!”
“跟大公司合作?小心被人家吃得骨头都不剩!到时候欠一屁股债,看你们找谁哭去!”
这些阴风鬼火,或多或少也传到了一些社员的耳朵里,引起了一些小小的骚动和疑虑。
铁柱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没有急着去争辩。他知道,对付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他主动联系了冷氏集团,请求他们派专业的检测机构,对合作社的土壤、水源以及出产的蔬菜进行最严格的、全方位的抽样检测。同时,他也在李狗蛋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在合作社内部推行简单的生产记录制度,记录下每一批蔬菜的种植过程,虽然粗糙,但至少迈出了可追溯的第一步。
当那份盖着权威机构大红印章、显示所有检测项目全部合格的报告被铁柱贴在村委公告栏上时,所有的谣言不攻自破。村民们看着那一个个“未检出”、“符合标准”的字样,心里彻底踏实了,对铁柱和合作社的信心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赵有财气得在家里摔盘子砸碗,却也无可奈何。
合作社的运营逐渐步入正轨。蔬菜一茬接一茬地成熟,品质稳定优良,源源不断地通过冷藏车运往省城的“臻味”餐厅。分红的钞票,一次又一次地发到社员手中。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腰杆也挺直了。张家沟这个昔日闭塞贫困的小山村,因为一个合作社,开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合作社那片望不到边的、长势旺盛的菜地前,铁柱心中感慨万千。他从一个被村霸逼债的农村青年,到如今带领上百户乡亲共同致富的合作社理事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摸了摸怀里的板砖,晚风吹拂着他略显黝黑却坚毅的脸庞。
“砖爷,你看,这合作社,总算像个样子了。”
【哼!区区起步,何足道哉!管理仍显粗疏,技术依赖外力,抗风险能力薄弱!前路漫漫,汝当戒骄戒躁,砥砺前行!】
砖爷的冷水如期而至,但铁柱却听得甘之如饴。他知道,砖爷说得对。合作社只是搭起了一个架子,要想真正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至少,他已经成功地将那辆个人财富的快车,升级成了带领乡亲们共同前进的“合作社号”列车,并且,已经鸣响汽笛,驶上了正确的轨道。
下一步,就是让这列火车,跑得更稳,更快,更远。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方,比如,那个在合同里若隐若现的——野猪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