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对着光屏吐槽:“想当年我上小学、初中,考试最怵的就是阅读理解,天天猜作者心情、猜表达意图,头发都被薅掉一大把!”
说着,指尖一划,切到下个视频,标题透着几分趣味
【超市5块钱搞定老外!中国“人情世故”,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视频刚开场,画面里就出现一位留学生小姐姐,解说声随之响起:“在国外,想靠‘人情世故’拿捏老外?
其实不用花大价钱,有时候一把折扇、一个小摆件,就能让老外对你另眼相看。
就像这位去西班牙留学的小姐姐,疫情期间一直上网课,从没见过导师,全靠邮件沟通。
为了增进感情,她从国内带了把有中国特色的折扇,送给导师时说:‘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就是我在西班牙的父亲。’”
“这话一出口,导师当场激动得合不拢嘴。
后来小姐姐学习上有任何问题,导师都第一时间帮忙;怕她成绩跟不上,还熬夜把她写得‘烂文章’改了几十遍
妥妥把她当成亲女儿疼!”
大明的朱元璋挠了挠头,对着身边的刘伯温嘀咕:“朕咋没看出这招有多特别?不就是送了把扇子,说句客气话吗?看着挺普通啊。”
刘伯温笑着躬身道:“陛下,这就不懂了。国外怕是没有‘送礼认亲’的习俗,咱们中国的礼俗讲究‘情礼结合’”
“既送了礼,又套了近乎,放到国外,可不就是‘降维打击’?老外哪见过这阵仗。”
【视频画面一转,又出现一位准备去英国留学的小姐姐:“这位小姐姐更绝,去超市花5块钱买了个迷你兵马俑摆件,打算当见面礼送给导师。
谁知道导师一见这小摆件,嘴角比AK还难压下去
他以为这是缩小版的‘中国文物’,宝贝得不行,直接摆在自家客厅c位,每天还拿毛巾擦好几遍,生怕落灰。”】
“兵马俑?!” 大秦的嬴政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指紧紧攥着龙椅扶手,眼神里满是怒火
“那是朕的陪葬品,是大秦的国之重器,竟被当成5块钱的小玩意?!”
李斯见状,连忙上前躬身安慰:“陛下息怒,这不过是后世仿制的小摆件,并非真的兵马俑。”
“再说,老外把它当宝贝,也说明大秦的兵马俑威名远扬,连后世海外都知晓,这也是陛下的荣光啊!”
嬴政脸色稍缓,却依旧冷哼一声:“5块钱?简直是对大秦的亵渎!”
【“还有位去英国留学的小姐姐,遇上了个‘铁面导师’
导师治学严谨,脸上几乎没笑容,还总因学术问题严厉批评她,小姐姐一度以为导师冷漠无情。
直到毕业时,她送了导师一套中国茶具和茶叶,当晚就收到导师的消息:‘虽然你人在中国,但你的学术成就,早已跨越了长城!
’ 原来导师的‘冷漠’,只是没收到‘诚意’罢了。”】
“这老外变脸速度够快啊!”
大汉的刘邦拍着大腿笑,对着吕雉道,“你看,送套茶具就从‘铁面阎王’变成‘暖心导师’,咱中国的人情世故,到了国外还真好使!”
吕雉也笑道:“可不是嘛,礼轻情意重,老外不懂这门道,一被‘拿捏’,立马就露了真心。”
【视频里的案例还在继续:“一位小姐姐的导师是哈佛博士,临近毕业时,小姐姐为了考个好成绩,总找导师请教问题,导师也耐心解答。
为表感谢,她从国内带了幅苏绣送给导师,导师当场两眼冒光,感动得问她‘要不要去哈佛,我帮你写推荐信’,还邀请她去家里吃了一周‘白人饭’。
网友辣评:‘吃一周白人饭,这哪是报恩,简直是“渡劫”!’”】
“哈佛博士都被苏绣拿下了?” 曹操对着郭嘉笑道
“奉孝,你看这苏绣,怕是比金银珠宝还管用!咱当年要是给袁绍送幅这玩意,说不定他就把冀州让给咱了!”
郭嘉也笑:“主公,这就是‘投其所好’啊!老外见惯了金银,反倒对中国这些特色物件稀罕得紧,这礼送得妙!”
【最离谱的是一位美国留学生小哥:“小哥总被街边小混混骚扰,灵机一动从国内买了些义乌小商品,挨家挨户给附近小混混送中国特色小礼品。
没想到从那以后,小混混不仅不骚扰他,还主动当他的‘保镖’,出门时跟着护他安全。
网友直呼:‘论人情世故,还得看中国“流子”!’”】
光屏前,不少地方官员早就拿出小笔记本,奋笔疾书,把“送折扇认亲”“送迷你兵马俑”“送苏绣求推荐信”等招数,记下,眼神发亮。
他们心里都冒出一个念头:“得进步!学会这人情世故,说不定能往上走一步!”
连一些武将都忍不住凑过来,想看看“送礼”还能有这妙用。
李世民看着视频,对着房玄龄道:“咱大唐当年出使西域,送的都是丝绸、瓷器,要是早知道送这些小玩意也能收买人心,说不定西域诸国早就心向大唐了!”
房玄龄也点头:“陛下,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啊!比起刀剑,这些带着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反倒更容易让人亲近。”
林远看着光屏里古人忙着记笔记、帝王们感慨的样子
“其实这不是什么‘套路’,就是中国的‘人情世故’,讲究礼轻情意重,用真心换真心。
“老外不懂这套,所以一被‘投喂’就破防。说到底,不管在哪,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只不过中国的礼俗,给‘真诚’加了层更讨喜的外衣罢了。”
光屏里,嬴政还在为“5块钱兵马俑”耿耿于怀,朱元璋让刘伯温赶紧研究“中国特色礼品清单”,官员们则在互相交流“送礼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