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二弟子神农:
神农的根基在于与大地、草木的亲和,修炼的是独特的“生机之道”。李玄初对他的指导,更侧重于“知行合一”与“感悟自然”。
他并未传授神农太多攻击性的法术,而是着重于:《百草蕴灵诀》: 引导他如何更有效地与草木沟通,汲取其生命精华反哺自身,同时以自身生机温养草木,形成良性循环。此法修炼越深,他对药性的感知便越敏锐,自身生命力也越发磅礴。《地脉共鸣术》: 教导他如何感知大地脉动,引动地气滋养作物,调理一方水土。这既是修行,也是未来推广农耕、改善人族生存环境的神技。 炼丹实践: 将炼丹过程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控火锻炼心神的专注与耐力;药性融合感悟阴阳五行生克之道;成丹时更需引动自身生机与之共鸣。每一炉丹药的炼制,都是对“生机之道”的一次深刻体悟。
李玄初常常带着神农行走于田野山间,不是驾云,而是脚踏实地。
“神农,闭眼,感受脚下大地的呼吸,感受风中携带的种子气息,感受阳光雨露如何催发生机。”李玄初的声音如同道音,引导着神农,“地皇之道,不在高高在上的神通,而在这一草一木、一土一石之间。你的力量,源于此,也当用于此。”
在这种贴近自然的修行中,神农的修为稳步提升,虽不追求速成,但根基之扎实,道心之稳固,远超同侪。他对药性的理解、对农耕时机的把握,也达到了一个玄妙的境界,往往心念一动,便知何处土地适合何种作物。
对于三弟子仓颉:
仓颉年纪最小,尚未正式开始修行道法。他的“修行”,在李玄初看来,更在于“启慧”与“养神”。
李玄初并未急于让他练气,而是先从最基础的强身健体、凝神静气开始。他传授仓颉一套舒缓的导引术,增强其体魄,保证他有足够的精力进行高强度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李玄初开始系统地引导仓颉的“造字”天赋。
他让仓颉每日观察不同的事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乃至人族自身的各种活动(渔猎、农耕、祭祀、婚嫁)。
“仓颉,观察不仅要看其形,更要思其神,取其意。”李玄初教导他,“譬如‘水’,其形蜿蜒,其性柔、动、润,你创造的符号,需能体现其核心特质,而非简单描画。”
他让仓颉将观察所得,用最简单的线条刻画在沙盘或兽皮上,并尝试解释为何如此刻画。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仓颉的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李玄初也开始将 《万源归流基础法》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观想”、“凝神”法门,以仓颉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他。让他学会在创造符号时,如何凝聚精神,沟通冥冥中那代表文明与智慧的意念,使得创造出的符号,不仅能表意,更能蕴含一丝微弱的“神韵”,与大道共鸣。
“字,非死物。真正的文字,是承载信息、沟通天地、阐述大道的工具,本身便具有力量。”李玄初对仓颉说,“当你创造的文字足够多,足够完善,形成体系之时,便是你大道成就之日。届时,你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拥有不可思议的威能。”
仓颉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他能感觉到,当自己全神贯注刻画那些符号时,心神会进入一种无比宁静而愉悦的状态,仿佛触摸到了世界的某种本质。他对这种状态着迷不已,学习起来废寝忘食。
在李玄初这般精心的因材施教之下,三位弟子的进步肉眼可见。
敖甲身上的龙威愈发内敛,眼神变得更加沉静深邃。他操控水流时,不再仅是磅礴大力,更多了几分举重若轻的圆融与变化。一次静坐中,他周身水汽氤氲,竟隐隐显化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影异象,困扰多年的金仙瓶颈,终于出现了明显的松动。
神农周身生机盎然,行走之处,草木似乎都更加青翠。他无需施展法术,只需伸手触摸土地,便能大致判断出其肥瘠与适宜种植的作物。他炼制的“生机丹”、“祛病丸”,效果远超寻常药物,在部落中已被奉为灵药。其修为也在这种与自然共鸣、造福族人的过程中,稳步迈向更高的层次。
年纪最小的仓颉,进步更是神速。他刻画出的符号,虽然依旧简单,却越来越传神,甚至开始尝试用不同的符号组合,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如“日出”、“渔归”等。他的精神力量在不断的观想与创造中得到了极大的锤炼与增长,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李玄初看着三位弟子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心中欣慰。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神通法力,更是在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明确道途,树立正确的道心。
这一日,他将三位弟子召集到身边,看着他们,肃然道:
“敖甲,你之道,在于‘包容’与‘责任’,龙族之未来,系于你心性之开拓。”
“神农,你之道,在于‘厚生’与‘奉献’,人族之根基,赖于你双手之耕耘。”
“仓颉,你之道,在于‘开创’与‘传承’,文明之光辉,始于你笔下之符号。”
“道途漫漫,望你等坚守本心,勿忘今日之志。他日成就,皆在自身脚下。”
三位弟子皆凛然受教,将师尊的教诲深深铭记于心。
洞府之外,广成子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感叹不已。小师弟这教徒育人的本事,当真是别具一格,效果斐然。他仿佛已经看到,未来洪荒之中,这三位师侄,必将各自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自家那位总是能带来“意外”与“奇迹”的小师弟——李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