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有力的雕刻师,它不仅改变着山河面貌,也悄然重塑着人们内心的认知与情感。对于林瀚章这样一位将毕生奉献给国家重工业建设的老工程师而言,观念的转变尤为艰难,却也并非铁板一块。儿子林向洋送来的那些现代化电器,像几颗投入他平静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虽不汹涌,却持续扩散,慢慢松动着他坚守一生的价值堤坝。
林瀚章退休后的生活规律而简单,读书看报,散步遛弯,关注新闻。但自从家里有了彩色电视机和电话,他接收信息的渠道和内容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以前,他主要通过《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收音机获取信息,视角宏大,偏重政策和国际形势。现在,彩色电视机带来了更直观、更鲜活的画面。他看到了深圳、浦东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看到了乡镇企业如火如荼的生产场景,看到了高速公路不断延伸,看到了普通老百姓脸上洋溢着的、对改善生活的渴望和满足。这些画面,与他所熟悉的、那个讲究计划、纪律和奉献的工业世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观念冲击。
他依然不太主动给林向洋打电话,但周文瑾和小儿子通话时,他会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看似在看报纸,耳朵却捕捉着电话那头只言片语的信息。
“……项目在福田,对,已经开始打地基了……”
“……是解决了不少住房问题,很多以前住筒子楼的都改善了……”
“……李董那边资金到位很及时……”
这些零碎的信息,与他从电视新闻里看到的房地产热潮、安居工程报道相互印证。他开始模糊地意识到,小儿子的生意,似乎并不完全是他曾经鄙夷的“倒买倒卖”、“投机钻营”,而是在参与一种实实在在的、能改变城市面貌和人们生活的建设。
观念的松动,更来自于身边切切实实的变化。
一天,他在厂区老家属院散步时,遇到了以前的老同事,也是他的老下属,退休钳工王师傅。王师傅红光满面,拉着他兴奋地聊天。
“林工,听说你家向洋在深圳搞房地产,搞得很大啊!”
林瀚章含糊地应了一声。
“哎呀,有出息!咱们厂里以前那个小李,你还记得不?他儿子去年结婚,就是买的向洋他们公司盖的房子!听说质量不错,价格也公道,解决了大问题了!现在年轻人结婚,没个像样的房子可真不行!”王师傅啧啧称赞。
林瀚章默默听着,没有反驳。解决住房问题,这确实是好事。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分房子的艰难,一家几口挤在小小的筒子楼里。如果那时候有更多像儿子这样的公司盖房子,或许很多家庭的居住条件能早点改善。
另一件让他触动的事,是关于大儿子林卫东所在的“金湾”基地。在与林卫东的通话中(现在家里有电话,联系确实方便多了),他得知基地因为“猎鹰”摩托车发动机等民品项目效益好转,不仅补发了之前拖欠的部分奖金,还用赚来的钱修缮了职工俱乐部,更新了一批老旧的实验设备。
“爸,多亏了向洋之前提醒我们要注意成本控制,我们改进思路后才打开了市场。”林卫东在电话里不经意地提了一句。
这句话,让林瀚章沉默了许久。小儿子的商业思维,竟然间接帮助了大儿子单位的军转民项目走出了困境?这与他之前认为的“铜臭”只会腐蚀人心的想法,产生了不小的偏差。
甚至,他还从老伴周文瑾那里听说,林向洋以公司名义,赞助了原来江城老厂里一批退休老职工组织的一次短途旅游活动。这件事不大,却让那些曾经为工厂奉献一生的老伙计们高兴了很久,纷纷夸林瀚章养了个有出息又念旧情的好儿子。
渐渐地,林瀚章发现,自己很难再像几年前那个春节一样,理直气壮地用“铜臭”二字去全盘否定小儿子了。他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更看到了这种经济活动背后带来的社会效益——解决就业、改善居住、促进技术转化、甚至反哺社会。
他依然不太懂那些复杂的商业运作、资本游戏,但他开始承认,这个时代,似乎确实需要这样一批人去“搞活经济”。他有时会看着电视里那些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出神,眼神不再是以前的批判和不解,而是带着一种复杂的、试图去理解和接纳的审视。
周文瑾将这一切变化看在眼里。她发现老头子批评“乱花钱”的次数少了,接到小儿子电话时,虽然还是不多话,但停留的时间长了,有时还会问一句“那边天气怎么样?”或者“工作顺利吗?”这种看似寻常的关心,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周日的晚上,林向洋照例从深圳打来电话。周文瑾接起电话,母子俩聊了会儿家常,林向洋问起父亲的身体。
“你爸在呢,刚看完新闻。”周文瑾说着,把话筒递向林瀚章,“向洋问你呢。”
林瀚章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话筒。
“爸。”电话那头传来林向洋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嗯。”林瀚章应了一声,顿了顿,问道,“最近……还好?”
“挺好的,爸。公司接了个新项目,在罗湖,挺顺利的。”林向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沉稳。
“哦。”林瀚章又沉默了一下。
电话两头都出现了短暂的空白,只有电流的微弱噪音。周文瑾在一旁紧张地看着。
终于,林瀚章像是下定了决心,用他那特有的、带着严肃意味的语调,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说道:
“生意归生意,但别忘了根本,要做得正道。”
这句话声音不高,却清晰地透过话筒,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深圳,也落在了旁边周文瑾的耳中。
电话那头的林向洋明显愣住了,随即,一股巨大的、混杂着激动和释然的情绪涌上心头。他连忙应道:“哎!爸,我记住了!您放心,我一定走正道!”
周文瑾听到丈夫这句话,眼眶瞬间就红了,她赶紧背过身去,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她知道,对于这个倔强了一辈子的老头子来说,这简短的、近乎严厉的叮嘱,几乎已经是他所能表达出的最大程度的默许和认可了。他没有赞扬,没有鼓励,但他承认了“生意”的正当性,并给出了他心中最重要的准则——“正道”。
挂了电话,林瀚章什么也没说,起身回到了书房。但周文瑾能看到,他紧绷的嘴角似乎柔和了一些,背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了对抗的情绪。
冰封的河面,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温暖的春水开始悄然流淌。父子之间那场持续数年的、关于道路选择的激烈争论,虽然没有赢家,但在此刻,达成了一种基于亲情和现实观察的微妙和解。下一节,这对走上了不同“征程”的兄弟,将在各自的道路上,为了各自的目标和信念,继续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