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眠晋升总监并组建新团队的内部公告,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公司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公告中明确提及,新团队将专注于高难度技术创新项目,并“倡导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这最后一句,在很多人听来,无异于“反内卷”的官方代名词。
一时间,林眠那间位于18楼的独立办公室,成了公司里最受瞩目的焦点。不仅因为那里有一位新晋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年轻总监,更因为那里似乎代表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或许不需要以燃烧健康和牺牲生活为代价,也能做出成绩、获得认可的可能性。
邮件、内部通讯消息、甚至直接上门的拜访,开始络绎不绝地涌向林眠。
第一个找上门来的,是测试部的老陈。他在公司待了快十年,技术扎实,性格温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也是出了名的“加班困难户”——他不是不能加班,而是坚决反对无效加班,为此没少和追求进度的开发人员发生摩擦。他顶着一头有些凌乱的花白头发,站在林眠办公室门口,有些局促地搓着手。
“林总监,冒昧打扰。”老陈的声音带着点不好意思,“我看到公告了……您这新团队,还需要测试吗?我……我可能年纪大了,跟不上年轻人天天熬夜的节奏,但保证交付质量,我觉得我还是可以的。”他的眼神里,带着一种被漫长加班文化磨损后,又重新燃起的微光。
林眠请他进来,坐在会谈区的沙发上。老陈有些拘谨,只坐了半个屁股。林眠给他倒了杯水,直接问道:“你对目前测试流程的效率怎么看?”
老陈一听这个,眼睛微微亮了些,话也顺了:“林总监,不瞒您说,问题很大!很多bug其实是前期设计埋下的雷,到了测试阶段再发现,返工成本太高!我觉得应该前移,跟开发、甚至产品设计更紧密地结合,建立更完善的自动化用例库,而不是靠人力堆时间去‘碰’bug……”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七八分钟,都是他思考已久、却苦于没有机会推行的想法。
林眠安静地听着,偶尔点一下头。老陈说完,有些忐忑地看着他。
“自动化用例库的搭建思路,可以写个详细的方案给我吗?”林眠问。
老陈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放出惊喜:“可以!当然可以!我……我回去就写!”
“下周一前给我。”林眠给出了明确时限。
“没问题!”老陈几乎是蹦起来,激动地离开了办公室,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紧接着来的是设计中心的小米。一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女孩,但黑眼圈浓重,脸色也有些苍白。她是以UI设计岗位申请调岗的。
“林总监,我……我想加入您的团队。”小米的声音很轻,但语气坚定,“我受够了为了一个像素调整加班到凌晨,也受够了因为产品经理一句话就推翻重做几十个页面。我听说……您这里更看重最终的产出价值和逻辑,而不是无休止的修改?”她抬起头,眼睛里带着希冀,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林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电脑,调出一个公司过往项目的界面设计:“这个页面的交互逻辑,你觉得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小米凑过去看了看,几乎没有犹豫,手指着几个关键点:“这里,流程断裂了,用户会困惑。还有这里,视觉引导不够清晰,关键操作被弱化了。如果让我来做,我会……”她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改刚才的腼腆,显得专业而自信。
“嗯。”林眠记下了几点,“如果有机会重新设计这个模块,规避你提到的问题,你需要多久?”
小米认真思考了一下,报出了一个比常规流程缩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前提是需求明确,且决策人不超过两个。”
林眠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可以。准备一下你的作品集和这个模块的重设计思路。”
小米的眼睛瞬间亮了,用力点头:“谢谢林总监!”
除了这些直接上门的,更多的申请通过邮件涌来。林眠的收件箱里,堆满了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简历和自荐信。
有来自研发部门、厌倦了无意义技术堆砌、渴望解决实际难题的高级工程师;
有来自市场部、对数据敏感、却苦于内部流程僵化无法施展的分析师;
甚至还有来自行政部、私下里是个效率工具达人、精通各种自动化脚本的年轻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在原有的、以工作时长和表面忙碌程度为重要评价标准的体系下,感到格格不入,或被边缘化。林眠的横空出世,以及他那种“躺着都能赢”的独特风格,像是一道曙光,吸引着这些“倦怠者”和“理想主义者”汇聚而来。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出于纯粹的理想。有些人显然是看中了林眠正得老板宠爱,想借此机会攀上高枝;有些人则可能是原部门混不下去了,想来这里碰碰运气。这些,林眠心里自然也有一本账。
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逐一阅读这些申请,偶尔会约谈一两个申请者,问的问题都直指核心,关乎专业能力、工作理念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思路。他没有问“你能接受加班吗”,而是问“你如何确保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高质量交付”。他没有考察“忠诚度”,而是考察“独立思考能力”。
苏早偶尔会从隔壁的办公室过来串个门——她的办公室就在林眠斜对面。有一次,她看到林眠桌上堆成小山的简历,以及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申请邮件,忍不住挑眉:“林总监,你这门槛,怕是要被踏破了吧?选妃呢?”
林眠从屏幕前抬起头,揉了揉眉心——这是他极少显露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动作。“信息过载。”他言简意赅地评价。
苏早走近,随手拿起几份简历翻了翻,有些惊讶:“咦?连数据部那个‘怪才’张桐都申请了?他可是出了名的难搞,但也是出了名的厉害。”
“嗯,约了下午聊。”林眠回答。
苏早放下简历,看着林眠,语气带着点调侃,也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认真:“你这哪里是在组建团队,分明是在收集‘公司异类图鉴’。”
林眠闻言,思考了两秒,然后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嗯,标签化不准确,但核心成员确实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抵抗环境噪音的能力。”
苏早:“……” 她有时候真的分不清这家伙是在开玩笑还是在陈述事实。
她摇摇头,转身离开,走到门口又停住,回头说:“不过,如果真让你把这批人攒成了……说不定还真能搞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林眠没有回应,目光已经重新回到了屏幕上的一份技术方案上。
窗外,天色渐暗。林眠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需要从这些慕名而来者中,筛选出真正能理解并践行他理念、具备扎实能力、能共同构建那个“高效且人性化”工作模式的伙伴。
这个过程很耗神,但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在组建一个团队,更像是在为一种新的可能性播种。
他拿起内线电话,拨给了行政部:“麻烦再送一箱A4打印纸过来,另外,下周帮我预定一下小会议室,全天。”
组建新团队的工作,在大量信息的处理与精准的判断中,紧张而有序地推进着。一个属于“林眠系”的团队雏形,正在这些慕名而来的申请中,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