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府门前那场持续数日、波及整个京城顶层社交圈的“提亲狂潮”,如同一场盛大而荒诞的戏剧,最终以丞相大人心力交瘁、不得不对外称病闭门谢客而暂告一段落。然而,这场风波所激起的涟漪,却远未平息,反而以一种更接地气、更富生命力的方式,渗透到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由哪位深谙民间智慧的高人总结提炼,一句凝聚了无数吃瓜群众观察与感慨的谚语,如同长了翅膀一般,飞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融入了市井生活的肌理之中:
“宁惹阎王爷,别惹林小满。”
这短短八个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背后蕴含的血泪教训(赵奕的疯、李睿的怂、王鹏等人的霉运、丞相府的“盛况”)又是如此鲜活生动,迅速获得了全体京城百姓(从达官贵人到平头百姓)的深度认同。
它不再仅仅是一句调侃,而是升华成了一种生存智慧,一种社会共识,甚至是一种……民间哲学。
场景一:西市,猪肉摊前。
一个膀大腰圆的屠户正与邻摊卖菜的妇人因为摊位边界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屠户举起明晃晃的杀猪刀,恶狠狠地道:“你再敢过界一寸,信不信老子……”
妇人原本有些怯了,但眼珠一转,猛地叉腰,声音拔高八度:“你敢动我试试?!信不信我现在就跑去城西,求林姑娘‘祝福’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哐当!”杀猪刀掉在了地上。屠户那张凶悍的脸瞬间惨白,冷汗直流,连忙拱手作揖:“大姐!姑奶奶!我错了!这地儿您随便用!随便用!”周围看热闹的人群发出一阵心照不宣的哄笑。
场景二:某家书院,课后。
两个学子因为争论文章优劣,眼看就要从口角升级为拳脚。
甲学子挽起袖子:“匹夫敢尔!今日定要叫你知晓厉害!”
乙学子本来体格稍逊,情急之下,福至心灵,后退一步,冷笑道:“呵,你尽管动手。只是不知,若林姑娘‘祝福’你明日金榜题名,你是该喜还是该忧?”
甲学子举起的拳头僵在半空,脸色变幻不定,最终悻悻放下,咬牙道:“哼,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不与你一般见识!”
场景三:深宫后院,某处嫔妃住所。
两位平日就不太对付的贵人狭路相逢,眼神交锋,电光石火。
张贵人皮笑肉不笑:“妹妹今日这身衣裳,倒是鲜亮,可惜啊……气质差了些。”
李贵人心中恼怒,面上却故作忧愁,轻轻一叹:“姐姐说的是。妹妹愚钝,只盼着能安稳度日就好。可不像有些人,整天算计,也不怕哪天天降‘福缘’,‘祝福’她圣宠不衰,夜夜侍寝呢……”
张贵人闻言,脸上的假笑瞬间冻结,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色厉内荏地瞪了李贵人一眼,竟是半句话不敢再接,匆匆扶着宫女走了。
场景四:孩童嬉戏。
连街边的顽童们都受到了熏陶。跳皮筋输了,会嘟着嘴说:“你肯定偷偷求乌鸦嘴婆婆帮忙了!”(林小满在民间悄然多了个“乌鸦嘴婆婆”的尊称,尽管她年纪轻轻)。分享糖果时,也会一本正经地约定:“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反悔谁就去被林姑娘‘祝福’!”
这条谚语的威力,甚至开始反向影响商业行为。
有那精明的茶馆说书先生,迅速推出了“乌鸦嘴传奇”系列专题,每日座无虚席,收入翻了几番。
有小吃摊主,偷偷在招牌旁加上一行小字:“本摊小本经营,已得林姑娘‘祝福’——肯定不发财。”结果生意反而比以前更红火,大家都想来沾沾这“反向财气”。
连一些走街串巷的货郎,都学会了吆喝:“瞧一瞧看一看了啊!林姑娘用了都说‘肯定不好’的梳子!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啊!”(虽然纯属扯虎皮拉大旗,但效果奇佳)。
“宁惹阎王爷,别惹林小满。” 这十个字,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消解了纯粹的神怪恐惧,带上了一种黑色幽默的现实主义色彩。人们敬畏她,但又忍不住谈论她、利用她的“名头”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小麻烦。她仿佛成了悬在京城上空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像是成了一个另类的、拥有最终仲裁权的“保护神”。
这股风潮自然也传到了林小满本人的耳朵里。
她第一次从一个卖炊饼的大娘口中听到这句谚语时,刚咬下去的一口饼差点噎在喉咙里。
“咳咳……宁惹阎王爷,别惹我?”她指着自己,表情古怪,“我这形象……已经这么深入人心了吗?”
她有点哭笑不得。阎王爷?她哪有那么恐怖!她明明是个为了生存而努力刷KpI的勤奋员工好不好!
不过,仔细想想,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至少,耳根子清净多了。以前出门,虽然没人敢惹她,但那种畏惧、审视、甚至带着恶意的目光还是不少的。现在好了,大家看她的眼神,虽然依旧敬畏,但多了点……亲切?仿佛她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化身,大家只要遵守“别惹她”这条基本原则,就能相安无事。
就连之前那些偶尔还会在背后嚼舌根、说她“妖女”的迂腐书生,现在也都闭紧了嘴巴。毕竟,“阎王爷”这个对比对象,杀伤力太强,谁也不想被归到“连阎王爷都敢惹”的蠢货行列。
“行吧,”林小满很快接受了这个设定,甚至有点小得意,“阎王爷就阎王爷吧,好歹也是个高级职称,管生死的那种!总比之前那个莫名其妙的‘乌鸦嘴婆婆’好听点。”
她背着手,溜溜达达地往家走,感觉走在街上的底气都足了不少。沿途商贩看到她,都露出热情(且紧张)的笑容,仿佛在说:“您老溜达呢?慢走啊!千万别停!”
林小满享受着这种诡异的“尊崇”,心里盘算着:
“看来,这品牌形象是立住了。接下来,可以考虑深化服务,搞点‘精准反向打击’或者‘范围祝福防御’之类的增值业务了……”
她浑然不知,自己这句已然成为京城共识的“谚语”,将会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成为她最意想不到的护身符。而那句“别惹林小满”,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某个身处绝境的商人,以一种无比虔诚(且富有创意)的方式,再次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