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察号”率领着小小的科考舰队,在死寂的“艾瑟尔之环”内部穿梭,如同在巨大的墓园中寻找着不同的墓碑。他们访问了另外两处被标记为“生命褪色”的星系,所见景象与第一处如出一辙:行星被无声地“格式化”,只留下物理意义上的残骸,所有生命与文明的痕迹被抹除得干干净净,只余下那种令人窒息的“平滑”与“空无”。
每一次调查,都加深着船员们心头的寒意。没有战斗,没有挣扎,甚至没有足够强烈的能量残留可供分析。敌人就像最高明的刺客,一击致命,不留痕迹。
然而,持续的调查也并非全无收获。艾莉西亚带领的技术团队,将几个“案发现场”的环境数据、空间波动残留的细微特征以及熵增的特定模式进行了极其精细的交叉比对。
“有发现!”艾莉西亚的声音在实验室中响起,带着一丝突破的兴奋,“虽然每个星系的‘枯萎’进程在宏观上都表现为彻底的静默,但在微观的能量衰减曲线上,存在极其细微的、但高度一致的‘共振节点’!”
她将复杂的多维数据模型投射到主屏幕上。几条代表不同星系能量衰减的曲线重叠在一起,它们总体平滑下滑,但在几个特定的时间点(以宇宙标准时间计算),都出现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同步的微小“凹陷”或“波动”。
“看这里,还有这里!”艾莉西亚指着那几个几乎重合的波动点,“这些波动并非自然产生的噪声,其频率特征……与我们记录的、来自‘寂灭之环’受创时散逸出的某种背景辐射频率,存在高度相关性!”
这个消息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点燃了一根火柴!
“寂灭之环”?那个刚刚被他们拼死打断苏醒进程的“文明墓碑”,竟然与这片遥远星云的“静默枯萎”有关?
诺娃立刻扑到数据前,紫罗兰色的眼眸中闪烁着考古学家发现关键线索时的锐利光芒:“关联性有多高?”
“超过92%!”艾莉西亚肯定地回答,“虽然信号极其微弱,被‘信息剥离’技术几乎完全掩盖,但这种底层频率的‘烙印’无法被彻底消除!这证明,‘熵寂过滤器’的启动和运行,与‘寂灭之环’的存在或状态,有着直接的能量层面的联系!”
林洛的投影凝聚在实验室中,沉声问道:“这意味着什么?‘寂灭之环’在远程操控这种‘格式化’?”
“不完全是远程操控,”诺娃快速翻动着星尘共同体的古老记录,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更可能是一种‘共鸣’或‘同步’!‘寂灭之环’作为更高级别的‘虚无’造物或‘文明墓碑’,它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熵增放大器’或‘规则扭曲器’。当它处于某种活跃状态时——比如我们遭遇它时它正在尝试苏醒——其散发出的特定频率,会与预先布置在遥远星域的、类似‘熵寂过滤器’的‘接收单元’或‘触发机制’产生共鸣,从而激活这些区域的‘静默格式化’进程!”
她指向星图上那几个被枯萎的星系:“这些地方,可能就是被‘播种’了这种‘接收单元’的区域!‘寂灭之环’如同一个心脏,它的搏动(活跃),会通过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超空间联系,让这些遥远的‘血管末梢’也开始坏死!”
这个推论让所有人豁然开朗,但也带来了更大的恐惧。这意味着,“寂灭之环”的影响力范围,远超一个星系!它能在自己尚未完全苏醒、甚至可能处于休眠状态时,就通过这种“共鸣网络”悄无声息地抹杀遥远的文明!
“我们必须找到这些‘接收单元’!”林洛立刻意识到关键,“如果能够定位并摧毁它们,不仅能拯救可能尚未被完全‘格式化’的区域,甚至可能反过来削弱‘寂灭之环’本身!”
“但是,如何定位?”秦雪(通过远程通讯参与)提出了实际困难,“它们的技术显然极其擅长隐匿。”
“或许……不需要用常规扫描。”汐澜轻声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她一直静静感知着数据中蕴含的那些细微波动,“既然它们与‘寂灭之环’存在共鸣,那么,如果我们主动模拟……或者引导一次微弱的、与‘寂灭之环’受创时类似的‘紊乱波动’,是否可能引起这些‘接收单元’的应激反应,从而暴露它们的位置?”
汐澜的想法极其大胆!主动在这个脆弱的星域,模拟引发“寂灭之环”紊乱的波动?这无异于在布满炸药的房间里划亮一根火柴!
艾莉西亚和诺娃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与……可行性。
“理论上是可能的!”艾莉西亚飞快地计算着,“如果我们使用‘洞察号’的St力场发生器,以极低的功率、极其精准地复现当时干扰‘寂灭之环’的‘心光’共鸣频率的某个片段……就像用特定的音叉去寻找共鸣箱……或许真的能引起隐藏单元的微弱的、短暂的‘回响’!”
“但功率必须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也要严格限制,否则可能不是‘探测’,而是‘激活’更多的过滤器,或者……引来更可怕的东西。”诺娃严肃地补充。
风险与机遇并存。
林洛没有犹豫太久。被动等待只会让更多世界无声消失。
“批准执行‘共鸣探测’计划。艾莉西亚,诺娃,由你们制定具体参数,功率必须控制在理论安全阈值以下。汐澜,由你负责灵能监控,一旦感知到任何超出预期的反馈或危险迹象,立刻中止。”
“洞察号”将成为探路的盲杖,在这片寂静的死亡之地,轻轻敲击,聆听那可能存在的、来自隐藏杀手的微弱回音。
(第二百三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