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夫人一共有十个儿子,九个女儿,八个女婿,三十九个孙儿孙女,再加上二十八个外孙。
她的孙女和外孙也大都已成名立身,她最小的一个孙女,就是金灵芝,也是金太夫人最喜欢的一个孙女,同时金灵芝也就是原东园属意的儿媳妇。
他们在初六那天就到了,因为金太夫人是初七的生辰,为了表示重视,基本上客人都是提前来的,很少有卡着时间点,当天到的。
初七这天正午,所有的人都要到大庭去向金老太夫人拜寿,然后吃寿面。
金太夫人的寿宴,当真是宾客如云,人声鼎沸。
可以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温晁立于人群之中,感觉他也就只有在不夜天过年的时候,才有看到过这么多的人。
万福万寿园庭院再大,也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所以客人都是被主人家分成三批拜寿的,每一批都还是有很多人。
原随云和温晁是第三批的人,原随云走到前面去拜寿。
轮到他们时,原随云步履从容地走上前去。
他姿仪出众,态度恭谨,即便是在这满堂贵胄名流之中,也自有一股不染尘埃的清贵气度。
金太夫人端坐主位,满头银丝梳得一丝不苟,面容慈祥中又透着阅尽千帆的威严。
她看着原随云,目光温和,显然对这位无争山庄的少庄主颇为满意,只是心里有了一丝可惜。
温晁知道,这是对于两家没有结成亲家的可惜,原东园对于金灵芝满意,金太夫人对原随云又何尝不满意呢。
原随云拜完寿,上去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人,陌生是因为那张脸他们不认识,熟悉是因为那张脸底下是他们认识的人——楚留香。
原随云没有认出来,但是温晁认出来了啊,偷偷的告诉了原随云,两人特别的促狭的看着楚留香的热闹。
楚留香的潇洒都没了,走的可规矩了,两人也不走了,就在后面看着那个低下头,眼观鼻,鼻观心,规矩的不得了的人,走到前面去拜寿。
这可是限定版本啊,不比吃席强多了,没想到来参加寿宴还有意外惊喜。
温晁差点没忍住笑出声,赶紧用袖子掩了掩嘴,但是露出了一双亮如繁星的双眼,里面是满满的兴味。
原随云眼中也掠过一丝了然的笑意,知道先生爱看热闹的性子起来了,两人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默契地停在了原地。
拜寿的楚留香当然也看到了原随云,还有在背后看着他的温晁,顶着两人的目光,知道两人已经看穿他身份了。
他并不是这么规矩的人,但是在这么样一位老太太面前,楚留香也只有尽力,作出规规矩矩的样子来。
他实在被这位老太太看得有点头皮发麻,心里发虚了。
实在是金太夫人在看着他的时候,就像在看着未来的孙女婿似的。
温晁和原随云对视一眼,这两人的氛围好像有点不太对啊,楚留香这个浪子不会要有家了吧。
又走过去一个女子站在了楚留香的身边,就在这时,突然出现\"噗——\"的一声。
除了温晁两人外,在屋里至少还有七八十个人也听到了这\"噗——\"的一声。
放过屁的都知道,那是放屁的动静,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没有人没放过屁。
但是现在特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现在所在的场合,齐刷刷的屋里头七八十双眼睛向楚留香看了过去,没办法,谁让这个世界武侠盛行,耳朵都好使呢。
温晁能看的出来屁不是楚留香放的,是他旁边的那个美貌姑娘放的。
不过显然这个黑锅,楚留香主动的背了,好一个英雄救美。
楚留香虽没有当众说出\"屁是我放的\"这句话,但他脸上的确已作出放过屁的表情,而且让每个人能够看得出来。
温晁看得叹为观止,这演技,炉火纯青,浑然天成!将一个因失仪而窘迫尴尬,却又强自镇定的“老实人”演得入木三分。
温晁眼中盛满了毫不掩饰的笑意和赞赏,这可比看戏精彩百倍!
差一点就笑出了声,不过还好憋住了。
而不需要憋着的001,早就已经在温晁脑海里爆笑了。
不过经历了上次的教训,这次001爆笑的时候,特意跟宿主的意识隔离开了,所以温晁没有受到001爆笑的影响。
那个女孩子看着楚留香,简直眼里都在发光,这又怎么不算是英雄救美呢。
温晁很能理解,相信任何一个姑娘经历这样的事,都会这么看着那个英雄的,好像是男子也会这么感动的。
楚留香之后用最快的速度拜完了寿,他就溜了出去。
温晁和原随云对视了一眼,两人也同样出去了。
院子里也有很多人,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有说有笑。
这些人大都是武林中的知名人士,不过对于温晁来说,没一个认识的。
本想跟楚留香叙叙旧来着,但是楚留香溜的实在是太快了,两人跟在楚留香的身后。
然后两人就看到除了他们两个,还有一个姑娘也跟在了楚留香的身后,正是刚刚被楚留香英雄救美的姑娘。
温晁轻轻拽了一下原随云的衣袖,停下了脚步,唇角勾起一抹了然的笑意:“走吧,人家郎情妾意(或者说单方面倾心),我们就别去煞风景了。”看起来楚留香的桃花又来了。
原随云从善如流的停下脚步,对于他来说,跟不跟楚留香叙旧都行,重要的是跟先生在一起。
温晁本来想着拜师楚留香呢,之前没看到都忘了这事了,现在看到楚留香,他自然又想起来了,不过现在不是个好时候,等楚留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再去找他叙旧吧。
然后楚留香就跑了,走之前还让家丁给了他们一个纸条。
一个无争山庄的家丁匆匆走来,恭敬地将一张折好的纸条递到原随云手中:“少爷,温先生,方才有一位公子托小的转交两位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