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军看着这一幕,悄悄对老省长说:“你看,这就是陆云的魅力。不是靠权力,是靠实干的初心,能吸引这么多年轻干部跟着干。咱们没看错人。”
老省长点点头:“以后这样的座谈会要多开,让陆云的理念传得更广,让更多年轻干部愿意扎根基层、为民办事。这才是咱们老辈人该做的,把好风气传下去。”
陆云送走大家后,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了何卫国的电话。电话里,何卫国兴奋地说:“陆首长,汉东的乡村产业路又延伸了十里,带动了三个村的农产品销售。老百姓都说是您当年带的好头,让我们能一直干实事。”
陆云听得心里暖暖的,叮嘱道:“继续好好干,别骄傲。要多关注老百姓的新需求,比如农产品的销路,要是有困难,随时跟我说,我帮你们协调。”
挂了电话,陆云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的坚守,不仅得到了老辈人的认可,带动了年轻干部的热情,更让实干为民的风气在京都、在地方慢慢传开。
秘书进来送晚饭时,看到陆云脸上的笑容,笑着说:“今天的座谈会开得太成功了,不少年轻干部都说,以后要以您为榜样,去基层干实事。”
陆云拿起筷子,轻声说:“不是以我为榜样,是以‘为民’为榜样。只要大家都把老百姓放在心里,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能把事办好。”
晚饭过后,陆云又坐在办公桌前,翻开笔记本,在之前写的“不搞帮派非无援,实干者自有民扶”后面,添了一行:“老辈期许催实干,初心相传育新人。为民之路虽远,行则将至;实干之风虽微,聚则成势。”
此时的京都,夜色渐浓,各部委的办公楼里还有不少灯光。年轻干部小王正在整理座谈会笔记,把陆云“先听后干”的建议记在扉页;小李则在修改基层干部选派方案,把“老百姓需求优先”写进了核心原则。
而在汉东、东南省的基层,何卫国还在乡村产业路的施工现场,李明正在接待来访的村民。他们或许不知道京都里的这些变化,却在用行动践行着陆云的初心,也在用实绩证明着——只要真心为民、踏实干事,就一定能赢得认可,就能让更多人跟着一起,把这条为民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东南省的春天刚过,省政府门口就热闹起来。第一批来取经的是西南某省的考察团,刚下高铁就直奔省政府,对接的同志笑着说:“早就听说侯省长抓民生有办法,这次特意来学真招。”
侯亮平没搞虚的,直接把考察团带到了老城区的老旧小区。看着加装好的电梯旁围满笑脸的老人,考察团的同志不停拍照,还拉着老人问:“审批快不快?自己要花多少钱?”
老人笑着答:“审批才15天,政府补一半,我们老两口没花多少,现在出门方便多了!”考察团的同志连忙记下,说回去也要按这个模式推进。
从小区出来,侯亮平又带他们去了沿海的防汛物资便民点。看到救生衣、抽水泵整齐码放,还贴着“村民可就近领用”的标识,考察团团长感慨:“把物资放老百姓身边,这才是真便民,我们回去就学。”
侯亮平没藏着掖着,当场让水利厅同志把便民点的管理台账拿出来,从物资采购到日常维护,每一项都详细讲解,连遇到的“村民领用登记繁琐”的问题也如实说。
“之前登记要填三张表,老百姓嫌麻烦,我们改成电子登记,手机扫下码就行。”水利厅同志的话,让考察团的同志眼前一亮,赶紧记下改进方法。
几乎同一时间,汉东省的乡村产业路沿线也迎来了北方某省的考察团。何卫国带着他们走在新修的产业路上,看着货车满载农产品往外运,考察团的同志忍不住问:“这条路修的时候,村民有意见吗?”
“怎么没意见?一开始有人觉得占了自家地。”何卫国笑着说,“我们挨家挨户聊,说路通了能卖好价钱,还请村民当监督员,最后大家都主动帮忙。”
考察团的同志听了,连忙让随行人员记下“村民参与监督”的做法,说回去修乡村路时,也要这么干,别搞“干部说了算”。
汉东省的饮水工程现场更热闹。施工队正忙着铺设管网,考察团的同志围着负责人问技术细节,负责人也不藏私,把“雨季施工防滑坡”的经验一一分享,连之前踩过的“管材型号选错”的坑都主动说。
“之前用的管材不耐压,爆了一次,我们立刻换成更粗的,还加了压力监测仪。”负责人的坦诚,让考察团的同志更放心,说这样的“教训”比成功经验更有用。
消息传到京都,各部委也动了起来。发改委牵头组织了民生项目观摩团,专门去东南省、汉东省看项目推进。观摩团里有不少之前觉得“民生项目难落地”的干部,看完后观念彻底变了。
一位负责项目审批的干部说:“以前总觉得基层执行力差,现在看,不是差,是没找对方法。侯省长简化审批、何省长让村民参与,这些招儿我们回去就能用。”
民政部也组织了基层治理考察组,去东南省的社区看“老人食堂”“儿童托管点”的运营。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拿着“需求清单”逐户走访,考察组的同志说:“先摸需求再办事,这才是精准服务,我们之前搞的不少项目,就是没摸准需求才成了摆设。”
侯亮平、何卫国接待得认真,陆云也没闲着。常有考察团的省份领导私下联系他,请教“怎么让干部愿意实干”,陆云总说:“别搞考核指标堆砌,多去基层看老百姓的反应,干部干没干事,老百姓最清楚。”
有次西北某省的省长打电话,说想借鉴东南省的防汛经验,陆云当即安排北方水利专家跟着去,还叮嘱:“要结合西北的气候特点,别生搬硬套,遇到问题及时调整。”
专家去了之后,不仅帮西北某省制定了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