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都,陆云翻着全国生态状况简报,目光停在“南方部分区域林地储水能力下降”的段落上。前世在南方乡村的记忆突然涌上——老家后山种满桉树后,村口老井逐年干涸,春冬浇地靠天等雨,夏季暴雨又积涝成灾,村民们守着林地却愁眉不展。
“这桉树看着长得快,却是‘抽水机’啊。”陆云对着工作人员感叹,指尖在简报上划着,“得搞清楚现在南方的情况,不能再让老百姓吃生态的亏。”当即让工作人员联系地质、农林领域的专家,组建专项调研团队。
三天后,调研团队在会议室集合。地质专家陈教授拿出南方林地土壤样本:“陆委员,这些样本来自南方多片林地,种过桉树的地块,储水率比普通林地低30%,土壤还出现了板结迹象,雨水留不住,旱季自然缺水。”
农林专家李教授补充道:“桉树生长快,但会释放抑制其他植物的物质,周边农田产量得降两成;而且根系浅,雨季抓不住水土,很容易引发小范围洪涝,生态和民生都受影响。”
陆云点点头,把前世的经历讲给专家们听:“我老家以前就是这样,为了短期增收种桉树,结果地越种越干,最后连喝水都成问题。这次去调研,不仅要摸清情况,更要找出能兼顾生态和民生的法子。”
一周后,陆云带着调研团队南下。车子驶入南方丘陵地带,窗外成片的桉树林掠过,树干笔直却少见杂草,地面泛着干白。抵达首个调研点——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时,村支书老周正领着村民在田埂上发愁。
“陆委员,您可算来了!”老周握着陆云的手,指着远处的桉树林,“这林子种了五年,村里水井水位降了两米多,今年春旱,三分之一的稻田没浇上水,减产不少。”
陆云跟着老周走进桉树林,脚下的土一踩就碎,攥在手里几乎没潮气。“夏天这里会涝吗?”他问。老周叹了口气:“去年台风季,雨水顺着光秃秃的山坡往下冲,田里积水半米深,玉米全泡烂了。”
在村头废弃的蓄水池边,陆云看到池底干裂的纹路。“以前这池水能供全村浇地,种桉树后,三年就干了。”老周蹲下身,摸着池底的土,“我们也想换树种,可不知道种啥能赚钱,之前签的桉树承包合同也没到期。”
当天下午,陆云召集村民代表和当地干部开座谈会。有村民直言:“不是不想改,是怕改了没收入。桉树种三年就能卖,换别的树,要是不赚钱,家里生计都成问题。”
陆云看向李教授,李教授立刻拿出准备好的方案:“我们推荐种油茶和杉树。油茶三年挂果,每亩能赚两千多,杉树十年成材,还能固土保水;我们还能搞‘油茶+药材’套种,每亩再增收一千多,比种桉树划算还环保。”
“钱的事大家不用愁。”陆云接过话,“改种的前三年,每亩每年给五百块补贴,技术人员全程上门指导;承包合同的违约金,市里和省里会协调解决,绝不让大家吃亏。”
村民们听了,脸上的愁云渐渐散了。老周第一个表态:“只要政策能落实,我们肯定改!谁也不想守着干地过日子,更不想让子孙后代没水用。”
调研团队又去了另外几个村落,情况大同小异——都是早年为增收引进桉树,如今陷入“生态差、民生难”的困境。陈教授在调研日志里写道:“南方多丘陵,生态脆弱,桉树种植若不加以规范,旱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离开南方前,陆云召开了区域干部会议,强调:“不能只算短期经济账,不算长期生态账、民生账。桉树改造不是断财路,是找可持续的好路子,要让老百姓既能守好地,又能多赚钱。”
回到京都后,陆云立刻整理调研数据,向财政部申请桉树改造专项补贴。“又是大额资金?”赵主任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熟悉的无奈,“你说说,这次要多少?”
“初步测算,南方试点区域第一年至少要20亿,涵盖种苗采购、农户补贴、技术培训。”陆云说,“这钱花下去,能改善生态,还能让农户长期增收,比后期救灾、补水划算得多。”
赵主任沉默片刻:“行,我明天开会协调。但你得保证,钱要用到实处,不能再出现挪用的情况。”“您放心,我让侯亮平带监管组去试点区域,全程盯着资金发放和改种进度,每一笔钱都要公开透明。”陆云承诺道。
侯亮平接到任务后,立刻带队南下。在首个试点村落,他逐户核查补贴发放情况,看到老周的存折上清晰地写着“桉树改造补贴500元\/亩”,又去种苗基地抽查种苗质量,确认油茶苗都是两年生的优质苗,才放下心来。
与此同时,李教授的团队在试点区域建立了技术指导站,派技术员驻村教学,教村民怎么选地、施肥、套种药材。陈教授的团队则布设了土壤监测点,每周跟踪土壤湿度、水位变化。
三个月后,试点区域传来好消息:80%的桉树林完成改种,油茶苗成活率达90%以上;土壤监测数据显示,改种地块的储水率平均提升15%,部分村落的水井水位开始回升。
老周给陆云发来照片:山坡上的油茶苗冒出嫩绿新芽,村民们正忙着在油茶树下套种药材,脸上满是笑意。照片背面写着:“陆委员,地慢慢活了,我们心里也亮堂了!”
陆云把照片放在办公桌上,旁边是最新的生态民生报告:试点区域春冬农田灌溉保障率提升至90%,雨季内涝面积减少50%,农户改种意愿达95%。他拿起笔,在报告上写道:“生态是民生的根,守住根,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稳得住、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