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教育部的办公楼里,科员小林对着各省高校经费报表皱眉。汉东几所重点理工高校的国家研发经费申请额,比去年骤降40%,有的院系甚至砍掉了半数申报项目。“汉东这是怎么了?难道缩减科研投入了?”他连忙拿着报表,敲开了司长办公室的门。
司长接过报表,目光停在“汉东理工大学”“汉东农业大学”的名字上。这几所高校往年都是经费申请“大户”,今年突然“低调”,实在反常。“不能只看报表,得去实地看看。”司长当即拍板,“组建个调研组,明天就去汉东,弄清楚经费去哪了,项目为什么砍。”
调研组抵达汉东那天,陆云正在京州高新区的联合实验室考察。听说教育部来人,他笑着说:“正好,让你们看看汉东的‘新玩法’,保准比看报表明白。”他领着调研组直奔汉东理工大学的芯片实验室,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的讨论声。
实验室里,张教授正和赵刚电子厂的工程师商量技术细节,桌上摆着厚厚的测试报告。“你们申请的国家经费少了,项目也砍了不少,科研怎么还这么忙?”调研组组长忍不住问。张教授指着身后的设备:“这些都是企业投的,300万,比申请国家经费快多了,还不用反复签字审批。”
赵刚在一旁补充:“我们需要芯片故障诊断技术,高校有团队有能力,直接投钱合作,三个月就出成果,下个月就能装到生产线。比等着国家经费拨款、走流程,效率高太多了。”调研组成员翻开项目台账,发现类似的企业合作项目有20多个,资金总额超2000万。
接着,调研组去了汉东农业大学的食品实验室。陈教授团队正在调试桃汁锁鲜设备,旁边的货架上摆满了桃酱、桃脯样品。“今年我们只申请了1项国家经费,砍了5个‘纯理论’项目,转而跟10家农产品企业合作。”陈教授拿出账本,“企业投了1500万,比国家经费还多300万,成果还能直接落地。”
王磊罐头厂的技术工老周正好来取样品,笑着说:“教授帮我们改良了桃脯工艺,废品率降了一半,上个月产值涨了20%。我们乐意投钱,以后还要追加!”调研组看着生产线旁忙碌的研究生,发现他们手里的实验记录,全是跟企业生产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汉东工业大学的新能源实验室,调研组更是开了眼界。企业投建的联合实验室里,500万的设备一应俱全,教授带着研究生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攻关。“国家经费申请下来,至少要半年,我们的储能技术等不起。”企业负责人说,“跟高校合作,钱投进去,专家和学生马上就能上手,值!”
当天下午,调研组召开座谈会。陆云拿出一组数据:“今年汉东高校国家经费申请额降了40%,但企业研发投入涨了120%,合作项目比去年多了80个。不是砍了项目,是把‘纸上谈兵’的理论项目,换成了企业急需的实用项目。”
教育厅厅长补充道:“我们还出台了政策,鼓励高校跟企业合作,科研人员能拿技术分红,学校能提留经费用于学科建设。汉东理工大学今年靠企业合作,给学科建设添了500万,比国家经费的专项拨款还灵活。”
调研组组长翻着手里的材料,越看越惊讶。汉东农业大学的陈教授团队,靠企业合作项目,今年已经拿到120万分红,研究生每月能领2000元生活补贴;汉东理工大学的芯片实验室,不仅解决了企业难题,还申请了5项专利,其中2项被企业以高价买走使用权。
“原来经费没少,只是来源变了;项目没砍,只是方向转了。”调研组组长恍然大悟,“企业出钱,高校出技术,双方共赢,还省去了国家经费的审批流程,真是个好模式!”他当即决定,把汉东的做法写成专题报告,带回京都。
调研组离开后,教育部很快召开全国高校科研工作会议,专门邀请汉东教育厅和几所高校的代表发言。当张教授、陈教授拿出企业合作的成果、账本和专利证书时,台下的高校负责人纷纷坐直了身子。
“我们也想跟企业合作,但担心没人投钱怎么办?”有高校代表提问。陈教授笑着说:“关键是找对需求。企业需要能解决生产难题的技术,咱们就盯着这些难题做研究,别搞那些没人用的‘空对空’项目。汉东有企业需求数据库,随时能匹配高校团队。”
汉东教育厅厅长则分享了政策经验:“要给科研人员松绑,允许他们拿技术分红;给学校放权,让合作经费能灵活使用。还要搭建平台,让企业和高校精准对接,我们每年举办两次产学对接会,促成了上百个合作项目。”
会议结束后,不少省份的教育部门和高校都来汉东“取经”。北部某省的一所理工高校,直接跟汉东理工大学签订了“结对协议”,派老师和学生来学习企业合作模式;东部某省则照搬汉东的“企业需求数据库”,三个月就促成了30多个合作项目。
汉东的高校也更忙了。张教授团队又接到了3家外地企业的合作邀请,都是冲着重金属检测技术来的;陈教授的实验室里,来自南部某省的农产品企业代表正在考察,打算投200万研发柑橘深加工技术;汉东工业大学的新能源团队,更是被5家企业“抢着合作”,联合实验室要扩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