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响亮的巴掌印,打在了胤礽脸上,却也刻在了康熙的心上。
胤礽所说的这些话,康熙不是不知道。
可即便知道,他作为帝王,也需要平衡和制约。
有时候,牺牲对于康熙来说,也不算是什么。
那些公主享受了大清子民的供奉,做出点牺牲来,又有什么不对?
可当这块遮羞布被胤礽无情撕下后,让康熙一直逃避的心直面阳光。
他心中的丑陋,第一次这么坦诚在阳光下。
“你……放肆!”
指着胤礽,康熙的手指都是发颤的。
胤礽被打,却是头都没有歪一下。
即便脑袋被打的嗡嗡响,他却笑了。
顶着那张瞬间肿胀的脸,胤礽笑着看向自己皇阿玛。
“您不是想知道大夏国现在是谁人在监国吗?儿臣可以告诉你,是子鱼。那个……一直被您所忽视的长孙女。
在大清,她被所有人忽视。
可在大夏国,她就是一国的女皇。
即便没有了儿臣和大哥他们,只要小鱼儿想,就可以直接统治整个大夏国。
在大清,女子的身份一直被贬低,无视。
可在大夏国,小鱼儿可以做任何事。
她的能力,不输男子。
她所接触的世界,比大清所有男子都要广阔。
在大清,皇权至上。
可在大夏国,早已废除了君主制。
只要有能力,被认可,就能够去做想做的事。
甚至,还不用行礼跪安……”
胤礽的话,一句句的往康熙的心口扎。
康熙听的恍惚,子鱼这个名字,并不在康熙的记忆里。
即便没怎么给孙女起名,可康熙的那些孙辈儿,都是弘字辈的。
他在听到胤礽提起这个名字时,就在回想长孙女。
直到,想起了胤褆的第一个孩子。
那时,那孩子还是在阿哥所出生。
在知道不是嫡孙后,康熙便也没在关注。
即便后来有对胤褆监视,却也没在意一个奶娃娃。
结果,现在听到胤礽说那孩子竟然在监国,就让康熙有些意外了。
毕竟,一个战乱中的领地好管理。
一个已经成型稳定的国家,可不好监管。
可这样的大事,胤礽却放心让一个女子来管理,足以见得那孩子的能力如何!
或许,胤礽说的也不错。
在大清,公主只有和亲的命。
可在大夏国……
想想刚才胤礽所说的一切,都不得不让康熙重新审视大夏这个国家。
康熙不能以胤礽名下的领土来看待大夏国,而是以一个全然陌生的,有自己制度的国家来看待。
也要……以一个全新的身份来看待胤礽。
这个他一直以为在依附自己而活的儿子,好像真的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打出那一巴掌的时候,康熙只觉得心中的憋闷发泄了出去。
可是,也因为他的那一巴掌,直接将自己与胤礽之间一直维持的表面和谐给打破了。
胤礽的那些话,扎心的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那就是……他早已无心当大清的储君。
对于皇位,也没了想法。
否则的话,他便不会那么不管不顾的说出那么不要命的话。
康熙被震惊的,一时说不出话来。
而胤礽呢,发泄了心中所想后,他的眼神趋于平静。
冷冷的说道:“不管皇阿玛心中如何筹谋,我大夏国的子民,都不在皇阿玛的管辖之内。”
对上胤礽形同宣战的话语,康熙一时语塞。
他还以为,胤礽不会知晓他的安排。
谁知,他这边才有了些想法,胤礽便已经知晓。
甚至,还明确否定了他的做法。
康熙的脸色不善,凝视着胤礽,一字一顿说道:“朕是天子!”
这话,是在宣誓自己的绝对权利,也是想让胤礽看清现在的处境。
毕竟,他们现在所处大清地界。
就算胤礽的大夏国建立的有多好,也鞭长莫及。
康熙想做什么,大夏国那边也反应不及。
可康熙的话,却让胤礽失笑。
他笑着摇头,道:“皇阿玛,您真以为……儿臣会毫无准备回大清吗?”
即便对大清再有牵挂,胤礽也不会不做一点防备。
在他离开大清时,这里的一切,都与胤礽有了隔阂。
即便他现在荣归故里,可也不会真以为当年的事会被那么轻描淡写的掀过去。
想要安然无恙的在大清走一遭,胤礽不会一点防备手段都不做的。
经历过生死的人,更加看重自己的安全。
即便……这里是大清……
康熙听后,疑云骤起。
“大清海域,并未出现异常情况。”
对于自己绝对实力的肯定,康熙说的很是笃定。
现在的大清,还在他的掌控之内。
若是出现了一点异常,肯定会被下属汇报回来。
尤其是因为大夏国的出访,让康熙加紧了对边防信息的获悉。
对此,胤礽也只是淡淡一笑。
“保命手段,又怎么会摆在明面上?”
威胁的话,胤礽说的那么平淡,好似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在康熙听来,这样的话,比什么威胁都来的大。
他沉吟着,似在思考胤礽话里的真实性。
可是,康熙不敢赌。
海外的情况,康熙一无所知。
胤礽出走大清十多年,这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康熙也不得而知。
也因此,才会不敢赌胤礽手中的保命手段到底是什么?
至少现在来说,康熙并没有与胤礽到了生死决斗的时刻。
他只是想……
想起自己之前的想法,康熙一时语塞。
半响后,他才喃喃道:“你终究是大清的太子,这爱新觉罗家的皇位,总要有人继承!”
这话,说的康熙都有些羞恼。
毕竟,就现在来说,他的那一众皇子中,优秀是有,可眼见……到底是差了些。
康熙内心觉得,还是胤礽这一脉的后代更加优秀。
在经过与那几个孩子接触,康熙对于他们的学识和见识有一定的了解。
让嫡子一脉继任大清帝位,再名正言顺不过。
可这话听在胤礽耳里,就有些刺耳的很。
“哦?是吗?”
胤礽身体往后一靠,不复之前的紧绷。
他懒洋洋的躺在椅背上,嘴角扯出一个小小的弧度。
“这皇位,需要利用我的女儿为代价才能够坐上去吗?”
之前胤礽就说了,大清的公主和亲,都是命。
可这命,也是大清帝王的无能造就的。
原本,胤礽带着自己的妻儿回大清,也是想着让孩子们见见自己的亲人,熟悉一下自己的故土。
可结果呢?
他的子嗣,在皇阿玛这里被挑挑拣拣的。
儿子优秀,就可以作为培养的对象,为了那个皇位而斗争。
女儿才能,就可以被利用,当做牺牲品,成为联姻对象?
在得知这一消息时,胤礽在回大清时的那心底的丝丝暖意,在这一刻,瞬间凝固。
他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
即便他忘不了故土和亲人,也不该带着妻儿回来受累。
他的孩子,每一个都是他疼爱的宝贝。
结果呢,这才来大清多久?
就已经被拉扯进了斗争的旋涡之中。
甚至,就连女儿,也会被波及,不,是被算计。
这其中,有多少人算计,胤礽也懒的去数。
今日他如此激怒皇阿玛,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的孩子,都是大夏国的子民。
大夏国的子民,不受大清皇帝的控制。
即便……这个皇帝是他们的皇玛法也不行!!!
康熙被说中,眼中有着黯然,他强调着:“你该清楚,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自大清建国起,皇室与蒙古各部的联姻,就已经是国策了。
即便是康熙自己,也有女儿被送去和亲的。
他自己都是这样,为什么胤礽的女儿不不行?
在康熙心里,胤礽的子嗣,也是他的后代。
他的后代,就该为了大清而做出牺牲。
对于说不通的人,胤礽也懒得与对方计较。
“皇阿玛,儿臣出访大清多时,也该启程回大夏处理政务。在此,儿臣拜别皇阿玛,祝愿您长寿安康,可以看着大清盛世延绵。”
起身行礼,胤礽想了想,怕是他此生不会再回大清。
便直接跪地,行了叩拜大礼。
礼毕,胤礽都没等康熙叫起,就直接起身,从容走出乾清宫,一步一步离开紫禁城。
这个,他出生、成长的地方,终究是要成为了过往。
胤礽走的坚决,让康熙看着他的背影直愣神。
到最后,他还是没有出声叫住胤礽。
康熙知道,自己这个儿子,骨子里就是孤傲的。
一开始,这孤傲可能是来自他的出身。
皇帝皇后的嫡子,身份自然贵重。
之后,又有了太子身份,让他已然成为了大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可能,之前的孤傲,都是外界赐予他的。
胤礽的孤傲中,也有着些许底气不足。
也因此,才会有各种努力上进和想要求的肯定的想法。
可后来,在经历了走出大清去打拼属于自己的天下后,胤礽的孤傲,都是自己一寸寸自己长出来的。
他的优秀,他的成就,已经无需他人肯定和认可。
走到如今的地位,胤礽有足够的底气与康熙制衡。
哪怕这里不是大夏国,胤礽也有肆意的资本。
也因为这些,康熙才在与胤礽谈崩后,没有叫住胤礽。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大清与大夏国,不能起了兵刀。
只要他这个帝王压住,将一切往皇家私事上扯,就不会牵扯到朝堂,更不会有国与国之间的对立见面。
两国的百姓,也不会因为战乱而经历生死惨剧。
而在内心中,康熙也不想与胤礽对立。
即便,他的这个儿子,现在并不听他的话。
凝视着胤礽的身影越来越远,直到看不到人影,康熙也不曾收回视线。
而那边的胤礽,在离开乾清宫后,直接让人带着去找了自己那几个住在宫里的孩子。
说实话,这紫禁城里,除了康熙,再无胤礽的亲人。
而他的孩子们,也无需与别的主位娘娘们沟通感情。
在康熙忙碌时,几个孩子也只是住在临时安排的院落里待着,并不比之前的驿站舒服。
既然有了回程的想法,胤礽自然不会再将几个孩子留在这里。
等见到几个孩子,胤礽笑着说了一句:“回家!”
都不用细说,几个孩子什么都没带,就直接拉着阿玛的手朝外走。
“好啊好啊!”
“阿玛,额娘还在驿站吗?我想额娘了。”
自打进宫后,几个孩子与外界就没什么联系。
他们从海外来,在这紫禁城并没有什么人脉。
至于胤礽,他手里倒是还有些人脉。
可那是他最后的底牌,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使用的。
让几个孩子在宫里憋几天,也是好事。
免得他们回到大夏国后,跳脱的不行。
胤礽拉着孩子们的手,心里想着,看来这次的经历给他们的感受并不好。
“在,阿玛这边的事也忙完了。这不,今日来接你们回去,等安排好,就可以启程回大夏。”
几个孩子都是在大夏国长大的,听到阿玛这么一说,当下就高兴起来。
在来大清时,他们心里对于大清很是向往。
东方古国,神秘而富有传奇。
他们对大清没印象,自然很好奇这里。
即便,在来之前,子鱼姐姐有提醒他们关于大清的一些注意事项。
可到底是没有真正来过大清,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究。
这一路走来,大清的风土人情,确实是他们未曾见过的。
有着华夏基因的他们,对于大清有着特殊的亲近感。
可在越来越了解大清后,他们心里对大清的好感度,也在逐步下降。
直到,在知道了他们的皇阿玛,大清的帝王,有着三宫六院后,心里的一些信念有些崩塌。
自小在大夏生活的他们,很少见到妻妾成群的人。
跟着阿玛大伯一起出去打拼的人,带在身边的妻儿并不多。
尤其是后来,随着大夏国的成立,一些制度也会被同化影响。
尤其是在国主都是一夫一妻的情况下,大夏国的一妻一夫制就算是被定在宪法中执行。
几个孩子的教育,也没有跟着大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