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太后定鼎意 三请登九五
长安城外,烟尘滚滚。一支绵延数里的车队缓缓驶来,这是何太后与刘进的家眷从并州就要抵达长安了。
车队距离长安十里处,刘进专程等在这里!看到车队,刘进便带着亲卫迎了上去。车队停下,一个豪华的马车车帘掀开,首先走下来的就是何太后。她身着凤袍,虽经历长途跋涉,却依旧容光焕发,眉宇间带着几分久别重逢的暖意。看到刘进,她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快步走上前:“哀家见过车骑将军。”
“太后一路辛苦。”刘进上前扶住她,语气带着旁人不易察觉的亲昵。
两人目光交汇,仿佛有电流划过。自太原一别,何太后在并州安稳度日,刘进在外南征北战,虽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得如此亲近。
刘进将何太后请入早已备好的宫车,径直驶向长安皇宫。
宫车之内,隔绝了外界的目光,何太后才卸下了太后的端庄,轻轻靠在刘进肩头,声音带着几分委屈:“夫君,这一路可把我闷坏了。”
刘进握住她的手,温声道:“委屈你了。以后在长安,再无人能惊扰你。”
“嗯。”何太后点了点头,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对了,你还没见过咱们的女儿呢。”她拍了拍车壁,侍女连忙将一个襁褓抱了过来。
襁褓中,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婴正安睡,眉眼间既有何太后的秀美,又带着几分刘进的英气。刘进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低头在女婴额上轻轻一吻:“真乖,就叫她安宁吧,愿她一生平安顺遂。”
“安宁……好名字。”何太后笑靥如花。
谈及刘协的死,何太后脸上没有丝毫悲戚,反而带着几分释然:“那孩子本就与我无缘,当年若不是董太后护着,哪有他的今日?如今去了,倒也清净。”她对刘协本就没有母子之情,甚至因当年的宫廷争斗心存芥蒂,此刻听闻死讯,只当少了个麻烦。
刘进看着她坦然的神情,心中了然,顺势提起自己欲登基之事。何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随即笑道:“这是好事啊。你本就是汉室宗亲,又有再造之功,登基为帝,名正言顺。我虽是太后,却也是你的女人,自然盼着你好。”
她凑近刘进耳边,声音带着几分魅惑:“成了皇帝,你总不会亏待我这个‘太后’吧?”
刘进捏了捏她的脸颊,笑道:“自然不会。只是委屈你了。”
“有什么委屈的?”何太后不以为意,“能安稳度日,看着安宁长大,比什么都强。权势?哀家早就看透了。等有机会,在给你生个儿子,我这辈子,也就圆满了!”
两人在宫车中温存许久,刘进才下了车,之后护卫着马车进了长安,很快便到皇宫门前。何太后整理好衣袍,恢复了太后的端庄,在刘进的护送下,踏入了这座宫城。这里,以后就是她的家了!
次日,何太后正式在长乐宫落座,接受朝廷公卿的朝拜。王允、董承、伏完、卢植、杨彪等人齐聚殿前,心中各怀期待——他们早已备好说辞,准备说服太后立一位“听话”的宗室为帝。
“臣等参见太后,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众臣跪拜行礼。
“众卿平身。”何太后端坐于上,声音平静无波,“一路劳顿,让诸位爱卿受苦了。”
寒暄过后,王允率先开口:“太后,如今陛下薨逝,国无君主,天下人心惶惶。臣等商议,当从宗室中择选贤明,拥立为新帝,以安社稷。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哦?”何太后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不知众卿可有合适的人选?”
董承连忙上前:“臣以为,琅邪王刘熙聪慧仁厚,年纪尚轻,易于教导,可承大统。”
伏完紧接着道:“臣举荐陈王刘宠,他在封国颇有威望,足以镇服四方。”
杨彪、士孙瑞等人也纷纷举荐各自属意的宗室,殿内一时议论纷纷,每个人都试图说服太后,却没注意到何太后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疏离。
等众人说得差不多了,何太后才放下茶盏,缓缓开口:“众卿举荐的人选,哀家都记下了。只是……”
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臣:“琅邪王年幼,恐难担大任;陈王虽有威望,却性情刚愎,未必能容谏言。其他几位宗室,要么沉迷酒色,要么依附诸侯,皆非济世之才。”
众臣闻言,皆愣住了。他们没想到太后竟会全盘否定,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
王允上前一步:“太后所言极是,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不知太后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何太后微微一笑,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名字:“哀家以为,高阳侯刘进,可承大统。”
“什么?!”
殿内瞬间炸开了锅。王允、董承等人脸上的笑容僵住,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太后竟会举荐刘进!
“太后!万万不可!”杨彪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刘进虽为汉室宗亲,却是河间王旁支,与先帝血脉已远,岂能继承大统?”
何太后淡淡瞥了他一眼:“杨太尉此言差矣。刘进既是汉章帝后裔,便是正经的宗室,论血脉,比那些早已疏远的郡王更亲近。况且,天下乃高祖之天下,只要是宗室,能安定四海,何论远近?”
她的话掷地有声,杨彪一时语塞,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董承连忙补充:“太后,刘进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若立他为帝,恐难约束,天下诸侯也未必服气啊!”
“不服气?”何太后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不服气的,莫非是想学董卓、做那谋逆的乱臣贼子?天下诸侯若真心为大汉,便该拥戴有功之臣;若心怀异志,即便立了别人,他们照样会不服。”
她顿了顿,语气愈发坚定:“刘进讨董卓、复两京、安万民,功绩天下共睹,论才论德,论功论绩,哪个宗室能及?由他登基,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王允见硬的不行,便换了个角度,语气带着几分“关切”:“太后,恕臣直言,若刘进登基,您虽是太后,却无子嗣傍身,日后恐怕……再无今日权势啊。”这话看似提醒,实则带着隐晦的威胁——若你执意立刘进,日后便会失势。
何太后闻言,却笑了:“王司徒说笑了。立帝是为了大汉天下,为了黎民百姓,并非为了哀家的权势。哀家一个妇人,要那些权势何用?”
她目光扫过众臣,声音陡然提高:“刘进为帝,是哀家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众卿若真心为大汉,便该支持;若有异议,便是与天下为敌!”
殿内一片死寂。众臣你看我,我看你,脸上写满了震惊与不甘。他们准备了无数说辞,却没想到太后会如此坚决地支持刘进,而且理由充分,让他们无从反驳。
“传哀家懿旨!”何太后不再理会众人的反应,朗声道,“高阳侯刘进,功盖天下,德被四海,乃天命所归,民心所向。着即请高阳侯登基为帝,承继汉祚,以安万民!钦此!”
内侍捧着懿旨,快步走出皇宫,直奔刘进的府邸而去。
此时的刘进,正在府中与家人团聚。妻子马秀英带着孩子们围坐一旁,穆桂英等人也都在刘进身边,难得亲近!一家人其乐融融!
“主公,太后懿旨到!”亲卫匆匆来报。
刘进心中了然,面上却故作惊讶,连忙起身接旨。内侍宣读完毕,将懿旨递到刘进手中。
“臣刘进,谢太后隆恩,只是……”刘进捧着懿旨,面露难色,“臣德薄才疏,何德何能继承大统?还请公公回禀太后,收回成命,另择贤明。”
他态度坚决,将懿旨奉还。内侍早已得了何太后的暗示,知道这是“三请三辞”的规矩,便假意劝说了几句,见刘进执意不从,只好带着懿旨回宫复命。
马秀英看着丈夫,轻声问道:“夫君,我们真的要走那一步了吗丁?”
刘进握住她的手,笑道:“事已至此,此事已经必须做了!放心,你就等着做你的皇后娘娘吧!”
次日一早,岳飞、刘伯温带着刘进手下众人,再次捧着太后的懿旨来到刘进府邸。
“主公,”岳飞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太后懿旨再次下达,天下百姓皆盼主公登基,以安社稷。主公若再推辞,便是违逆天意民心啊!”
刘伯温也道:“主公,如今四海未定,正需明主引领。您若登基,便可号令天下,平定叛乱,让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天大的功德。”
百官纷纷附和,恳请刘进接受懿旨。
刘进看着众人,脸上露出挣扎之色,最终还是摇了摇头:“诸位的心意,刘某心领了。只是帝位乃国之根本,刘某实在不敢僭越。还请诸位回禀太后,容刘某再考虑几日。”
众人见他态度坚决,只好再次作罢。
又过了三日,长安城外忽然来了数千百姓,手持万民书,跪在宫门前请愿,恳请刘进登基。与此同时,周边郡县的太守、县令也纷纷上书,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岳飞、刘伯温等人再次带着太后的懿旨、万民书和郡县奏疏,来到刘进府邸。这次,就连王允董承等人都加入了进来,看来,也是想明白了!
“主公,”刘伯温展开万民书,声音带着激动,“您看,这是关中、并州、等地百姓自发联名的万民书,足足有十万余人签名!还有这些郡县奏疏,足见天下人对主公的拥戴!”
岳飞也道:“主公,太后第三次下旨,百姓沿街请愿,若再推辞,恐寒了天下人的心啊!”
刘进看着万民书上密密麻麻的签名,又看了看百官恳切的眼神,终于长叹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巨大的决心:“罢了,既然太后有旨,百姓有愿,诸位又如此坚持,刘某若再推辞,便是不识大体了。”
他接过懿旨,对着众人深深一揖:“刘某多谢诸位信任。若真能登基,定当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不负太后厚望,不负百姓期盼!”
“主公圣明!”
百官齐齐跪拜,声音震彻府邸。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映着刘进手中的懿旨,也映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
三请三辞的礼节已毕,登基之事,终于尘埃落定。
长安城内,得知刘进应允登基的消息,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他们早已盼着能有一位强势的君主,带来安定的生活。在他们眼中,刘进讨董卓、复两京,是拯救天下的英雄,由他做皇帝,再好不过。
皇宫深处,何太后听闻消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轻轻拍着怀中的安宁,低声道:“我的儿,以后这天下,就是你爹爹的了。”
刘进家中,马秀英,穆桂英等女,也都欣喜的看着这一幕!
一场关于帝位的博弈,以一种近乎圆满的方式落幕。刘进即将登上九五之尊,而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