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四十分,主控室的终端屏幕还亮着。林娜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回车,系统弹出“参会申请提交成功”的提示框。
张涛立刻调出后台日志,“资料包开始下载,预计两分十七秒完成。”
陆轩站在大屏前,目光扫过政策文件的第三项条款:“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优化工程”。他没说话,只是把钢笔帽夹进衣袋,动作干脆。
文件包解压完毕,第一份是申报指南pdF。林娜将其投到左侧副屏,逐条标注重点。孙明同步打开财务模型,输入几组预设值——研发支出占比、技术人员数量、近三年专利申请数。
“我们去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百分之九点三。”孙明说,“行业平均是五点一。”
“够不够硬?”陆轩问。
“如果加上在建项目,能提到百分之十二。”孙明回答,“但需要把远程监控接口算进去。”
“就算进去。”陆轩说,“它本来就是核心任务。”
马亮耳机里传来一段加密语音流,来自发改委内部通讯节点。他听完后摘下耳机,“说明会主持人刚上线,测试音视频信号。目前接入企业二十八家,其中七家已经提问。”
“都是什么问题?”陆轩问。
“前三个集中在材料清单,第四个问配套资金比例。”马亮顿了顿,“第五个……问试点单位有没有优先续约权。”
陆轩看了眼时间:四点五十一分。
他转向张涛:“你那五个问题,再压一遍逻辑。别问流程,问边界。”
张涛点头,手指划过文档。“第一个,成长型企业认定有没有量化标准;第二个,技术创新投入是否包含未投产的研发项目;第三个,环保指标是否考虑运营过程中的实际碳减排量;第四,试点单位能否参与后续实施细则的讨论;第五……”他停了一下,“如果企业在模式创新上有突破,评审时是否会额外加分。”
陆轩听完,只说一个字:“行。”
林娜已经开始整理数据支撑材料。她将樊星阁过去三年的配送里程、温控达标率、客户复购增长率做成三张独立图表,并在备注栏标注来源字段。接着调出城市交通热力图,叠加夜间运输频次曲线,生成一张动态对比图。
“这张可以说明我们的网络密度和响应速度。”她说。
孙明在一旁核算成本结构。他发现若按政策要求补充智能化仓储模块,初期投入需一千三百万元,但五年内可通过节能降耗回收六成以上。他在报告末尾加了一句结论:技术转型具备长期经济可行性。
马亮监听到一条新信息:某申报企业询问“自有车辆新能源化比例”是否计入评分项。五秒后,官方回复:“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具体权重将在细则中体现。”
他立即转述给陆轩。
陆轩盯着大屏上的物流路线图,几条主干道上的节点闪烁着绿色光斑。他忽然开口:“把冷链车油耗数据拉出来,算百公里碳排放。”
林娜快速调取车队运行记录。十五分钟后,初步模型建立完成。结果显示,因全程温控优化,樊星阁单车碳排放比行业均值低百分之二十三。
“把这个写进材料。”陆轩说,“不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证明效率。”
张涛这时提出建议:“我们可以把智能温控系统定义为‘绿色供应链中枢’,远程监控接口作为开放平台入口,包装成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怎么让人信?”孙明问。
“用数据链。”张涛指着屏幕,“从接单、调度、装车、运输到签收,每个环节都有实时反馈记录。这不是传统物流,是可控流程输出。”
陆轩点头,“就按这个方向走。”
林娜开始重构ppt框架。首页保留陆轩写的那句话:“谁能在三个月内建成可复制的高效样板,谁就有资格坐进决策室。”下方新增一行小字:以技术驱动效率,以模式创新定义标准。
孙明补充财务佐证部分。他列出近三年研发人员增长曲线——从十二人增至四十七人,增幅二百九十二 percent。又附上两项软着登记证书编号,证明系统自主产权清晰。
马亮继续监控说明会动向。目前已有十一家企业提问,问题集中在资质审核周期与现场核查范围。他注意到,没有一家提到“成长性评估方法”。
“他们都在问怎么过关。”马亮低声说,“没人问怎么脱颖而出。”
陆轩站在大屏前,手指轻敲控制台边缘。五点零七分,说明会正式开始。
画面切入直播间,发改委一位副处长出镜讲话。开场五分钟全是套话。直到有人提问“成长型企业是否有单独评审通道”,对方才略微停顿,答道:“对具有显着增长潜力的企业,将综合考量其发展态势与创新能力,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
马亮立刻汇报。
陆轩看向张涛:“轮到我们了。”
张涛点击发送按钮,五个问题依次提交。系统显示已接收,等待排序答复。
等待期间,林娜完成申报材料初稿目录:企业概况、业务模式创新点、技术应用深度、环保效益测算、未来三年实施路径。每一项都对应政策原文的具体条款。
孙明核对完最后一项数据,抬头说:“如果我们保持当前增速,明年一季度纳税就能破八千万。”
“不靠预测。”陆轩说,“靠现在手里的东西。”
五点十九分,直播方回应第一个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认定,凡列入年度研发计划且有预算支持的项目,即使尚未结项,也可纳入统计范围。”
张涛迅速记下。
第二条回复紧随其后:“碳减排效益将作为辅助评分项,鼓励企业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或平台监测数据。”
林娜马上标注,准备联系检测机构补办认证。
第三条关于模式创新的加分机制,官方回应模糊,仅称“视具体情况而定”。
陆轩皱眉。
第四条涉及规则参与权,对方明确表示:“试点单位将受邀参加季度协调会,共同研讨运行中的问题。”
“这就是入口。”他说。
第五条未获直接回应,但主持人补充了一句:“对于能够提供可推广经验的企业,将在后续工作中重点跟踪。”
马亮摘下耳机,“他们在引导大家往‘可复制’上靠。”
陆轩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两张对比图。左边是传统物流企业近五年营收增幅折线,平缓上升;右边是几家科技型物流公司同期市值变化,陡峭攀升。
他指着右边,“我们不做搬运工。我们要做标准制定者。”
没人说话。
他继续说:“从今天起,所有资源向智能化绿色流通体系倾斜。冷链不是终点,是起点。我们的产品不是货物,是服务流程本身。”
林娜更新战略路线图,在“核心发展方向”一栏填入:基于智能温控与低碳运营的可复制供应链解决方案。
孙明调整财务预算,预留两千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技术研发与申报材料完善。
张涛重新梳理问题逻辑,准备在下一轮互动中进一步试探评审细则的弹性空间。
马亮恢复对相关通讯频道的监听,确认陈龙方面仍未启动申报程序。
五点三十六分,说明会结束。系统自动推送会议纪要摘要。其中一条引起注意:“申报材料中应突出企业在提升行业整体效率方面的潜在贡献。”
陆轩看着这条内容,沉默了几秒。
然后他对林娜说:“把首页那句话加粗,字号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