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终端的蓝光在陆轩脸上映出一道冷色的纹路,那串坐标静静悬浮在屏幕上,像一道通往未知的门。他没有迟疑,收起终端,披上外衣,独自驱车北上。
夜路漫长,风雪渐起。他穿过城市边缘,驶入一片荒芜的工业区。铁塔林立,废弃的厂房如同巨兽的骨架,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呻吟。按照导航,他在一座半塌的冷却塔下停下车,步行进入一座地下通道。通道尽头是一扇厚重的金属门,门旁的感应器微微闪烁。
他站在门前,报出暗语。
门无声开启。
里面是一间隐蔽的地下指挥室,灯光昏黄,墙上挂满技术图纸,几名身穿工装的人员正在操作设备。中央站着一名中年男子,面容冷峻,眼神如刀。
“你就是陆轩?”那人开口,声音低沉。
“是我。”陆轩直视对方,“你们叫‘极光’?”
男子点头:“三年前我们解决过类似问题。但那次是军用系统,保密等级极高。你敢把这种难题公之于众,胆子不小。”
“我不是炫耀,是求解。”陆轩从怀中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测试的完整数据,包括失败的所有细节。我没有隐瞒任何东西,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技术高手,不怕问题多,只怕问题被粉饰。”
那人接过文件,快速翻阅,眉头渐渐舒展。
“你懂行。”他抬头,“但你凭什么认为我们会帮你?”
“因为你们停不下来。”陆轩平静道,“一个能解决极端热控问题的团队,不会甘心藏在地下。你们需要战场,而我正好提供一个——不是为了打败谁,是为了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技术高度。”
室内沉默片刻。
中年男子忽然笑了:“你说得对。我们确实停不下来。这三年,我们一直在等一个值得出手的难题。你发的那条悬赏,虽然剥离了核心参数,但问题本质没变。第七阶段的热流失衡,不是材料问题,是控制逻辑的动态重构。”
他转身调出一组模型:“我们当年用非对称导流加三级反馈调节,把热能重新分配。你们现在走的路,太依赖硬件堆叠,忽略了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
陆轩眼神一亮:“所以,真正的突破口不在散热结构,而在控制算法?”
“正是。”男子点头,“但要改写算法,必须全面介入你们的系统架构。这意味着,我们要看到全部底层代码。”
陆轩没有立刻回答。他知道,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对方掌握核心逻辑,樊星阁的技术命脉将暴露无遗。
但他更清楚,真正的合作,从不是单方面的索取。
“可以。”他最终开口,“但有两个条件:第一,所有接触核心系统的人员,必须签署终身保密协议,并接受我们的情报审查;第二,技术成果归双方共有,未来任何衍生应用,必须共同决策。”
男子凝视他良久,伸出手:“成交。我叫陈工,是‘极光’项目组的负责人。明天上午,我们会派五人技术团队进驻你们现场,带头的是我们的首席算法工程师。”
陆轩握住他的手:“我等你们。”
次日清晨,五辆黑色越野车驶入项目基地。车门打开,五名技术人员走下,为首的是一名年轻男子,身形瘦削,眼神锐利,肩上背着一台特制的运算终端。
陆轩亲自迎接。
“这位是林远,”陈工介绍,“三年前非对称导流模型的主要设计者,当时他才二十六岁。”
陆轩伸出手:“欢迎。”
林远点头,语气平静:“先带我去主控室。时间越短,系统损伤越小。”
陆轩带他们进入技术区。项目组成员纷纷抬头,目光中带着警惕。有人低声议论:“真让外人插手核心系统?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张涛走到陆轩身边,压低声音:“他们来得这么快,会不会太急了?我们还没完全摸清他们的底细。”
“信任是双向的。”陆轩低声回应,“他们敢来,就是最大的诚意。我们的任务,是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实力,而不是怀疑。”
他随即登上指挥台,向全体人员宣布:“从今天起,‘极光’团队正式加入我们的技术攻坚。他们不是顾问,是战友。过去两周我们卡在第七阶段,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站在同一个视角太久。现在,新的人来了,新的思路来了,我们要做的,是打开门,让他们进来,一起把墙推倒。”
话音落下,技术主管走上前,主动向林远递出系统权限密钥:“主控台已准备就绪,所有测试数据实时同步。”
林远接过密钥,没有多言,径直走向主控台。他打开终端,接入系统,屏幕瞬间跳出上百条运行日志。他手指飞快滑动,目光锁定在第七阶段的温控曲线。
“你们的反馈延迟太高。”他忽然开口,“三级调节响应时间超过两百毫秒,而热流峰值在一百五十毫秒内爆发。等系统反应过来,已经过热了。”
技术主管皱眉:“我们试过优化线程优先级,但系统底层调度机制限制了响应速度。”
“不是机制问题。”林远摇头,“是逻辑设计错了方向。你们在‘压制’热量,而不是‘引导’热量。真正的解决方式,是让系统学会预判。”
他调出一组参数,开始输入新的控制模型。
项目组成员围拢过来,有人质疑:“这种非线性预测模型,计算量极大,现有处理器撑不住。”
“那就换。”林远头也不抬,“用我们带来的量子协处理器,运算效率提升八倍。已经在车上,现在就能安装。”
陆轩立即下令:“李刚,带人去卸设备,优先接入主控系统。”
两个小时后,新处理器接入,模型载入。第一次模拟测试启动。
所有人屏息凝神。
温度曲线平稳上升,进入第七阶段。
热流峰值逼近。
控制算法启动预判调节,三级反馈系统提前半秒响应,导流槽自动调整角度,热能被重新分配至边缘散热区。
温度曲线在临界点前缓缓回落。
成功了。
主控室内爆发出欢呼。
技术主管激动地拍着林远的肩膀:“你这模型……简直像是给系统装了眼睛!”
林远依旧冷静:“系统不需要眼睛,它需要的是经验。我们做的,只是教会它从失败中学习。”
陆轩站在一旁,看着屏幕上那条平稳运行的曲线,心中压着的巨石终于落地。
他走到林远面前:“下一步,实机测试?”
“今晚就能开始。”林远点头,“但有个问题——你们的储能模块外壳材料,抗压性不足。在高负荷运行下,可能会发生微形变,影响导流精度。”
陆轩沉吟:“换材料需要时间,有没有临时方案?”
林远思索片刻:“可以在控制逻辑中加入形变补偿算法,实时校准导流角度。但需要一组实测形变数据。”
陆轩立即转向赵宇:“联系材料实验室,调取过去三个月所有模块的压力测试记录,尤其是极限状态下的形变参数。”
赵宇领命而去。
当晚,实机测试如期进行。
新算法加载,系统启动。
第七阶段到来。
热流爆发。
控制逻辑瞬间启动预判与补偿双重调节,导流槽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三次微调,热能被精准分流。
系统稳定运行超过预定时限。
测试结束,主控台亮起绿色确认灯。
“突破了。”技术主管声音颤抖,“我们真的突破了。”
陆轩站在主控台前,看着那盏绿灯,久久未语。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模块的攻克,更是樊星阁发展模式的一次跃迁——从孤军奋战,到强强联合;从封闭自守,到开放共赢。
他转身看向林远:“你们愿意留下来吗?不只是这一次合作,而是长期共建。我们正在筹建一个跨国技术联盟,目标是制定下一代能源系统的行业标准。”
林远沉默片刻,反问:“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公开标准,意味着所有人都能用,也包括对手。”
“正因如此,才要我们来定。”陆轩目光坚定,“谁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谁就有资格定义规则。我们不怕追,只怕没人敢追。”
林远嘴角微扬:“这话,我爱听。”
他伸出手:“我代表‘极光’,加入你们的联盟。”
陆轩握住他的手,用力一握。
就在此时,主控台的通讯灯突然闪烁。
马亮快步走来,神色凝重:“陆哥,南美那边传来消息,卡洛斯的人正在接触东南亚的分销商,试图用低价抢断我们的供应链。”
陆轩眼神一冷。
他松开林远的手,转身走向指挥台。
“技术我们破了,”他低声说,“接下来,该让那些想摘果子的人,知道摘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