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在樊星阁总部的会议室内,空气中还残留着昨夜决策时的余温。陆轩坐在长桌一端,目光沉稳地扫过在座众人。他的声音低而有力:“现在,是时候推进那个项目了。”
张涛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兴奋:“目前我们已经与迪拜资本联盟、新加坡环球控股以及德国工业集团完成了初步对接。他们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始提供基础数据和工程参数。”
孙明翻着手中的资料,眉头紧锁:“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我们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的短板,已经影响到了项目的整体进度。”
陆轩微微颔首,示意继续。
“比如,在非洲段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对方要求我们必须使用某种高精度地质勘测系统。”张涛顿了顿,“我们的现有设备远远达不到标准,而且短时间内难以采购到位。”
“这不是资金的问题。”胡军冷声道,“这是能力的问题。”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我需要最真实的情况。”陆轩缓缓开口,“不是汇报,而是问题本身。”
片刻后,一位项目负责人站起身,脸上带着些许迟疑:“实话讲……我们这边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核心参数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数据,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该怎么处理。”
陆轩眼神微动,没有责备,而是平静地问:“为什么之前没提?”
那人低下头:“怕影响项目进度,也怕被质疑能力。”
“可隐瞒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大。”陆轩的声音不重,却极具压迫感,“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世界级的合作方,不是街头的小打小闹。你们觉得,能靠糊弄过关吗?”
空气骤然凝固。
“我不是要追究责任。”陆轩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手指轻轻一点,“我只问一句——我们要怎么解决?”
**
几个小时后,技术部门的会议室里,争论仍在持续。
“我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材料适配性。”一名工程师推了推眼镜,“非洲地区的气候条件特殊,现有的钢筋混凝土配方根本无法承受极端温差。”
“不对。”另一人反驳,“关键还是施工机械的智能化程度不够。我们需要更高精度的挖掘和铺设设备。”
“那也不全是。”第三个人插话,“还有能源供应的问题。很多偏远地区根本没有稳定的电力网络,设备根本带不动。”
争论越来越激烈,几乎变成了一场口水战。
陆轩站在一旁,静静听着,直到所有人都说完才开口:“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都不是最终答案。”
他走向白板,拿起笔,写下三个关键词:技术、资源、时间。
“我们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他语调平稳,“技术跟不上,是因为经验不足;资源短缺,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时间紧迫,是因为我们低估了国际项目的复杂度。”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现在,我要你们各自整理手头的问题,并附上证据。二十分钟后,我会请几位行业专家远程连线,我们一起找出真正的瓶颈。”
会议室安静下来,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
两个小时后,视频会议正式开始。
屏幕那头,是三位分别来自建筑、工程、能源领域的专家。他们听完各方汇报后,轮流发言。
“从我角度来看,”其中一人说道,“你们最大的问题不是设备,也不是材料,而是缺乏一套完整的技术整合体系。也就是说,你们的团队虽然有各个方面的知识,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协调这些技术。”
另一位专家点头附和:“确实如此。我参与过类似的跨国项目,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不同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执行脱节。”
“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解决方案?”陆轩直接问道。
“有。”第一位专家道,“引进外部技术支持,同时建立内部技术培训机制,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跟得上节奏。”
陆轩沉思片刻,随后转向在场众人:“听到了吗?这不是一场硬仗,而是一场系统战。”
他站起身,目光如炬:“我们不能只是被动应对,而是要主动出击。从今天起,所有人重新梳理项目需求,把预算、时间、技术难点全部列出来。我要看到一份真正能落地的计划。”
会议室内,气氛悄然发生变化。那种焦虑和迷茫,正在被一种新的力量取代——决心。
**
夜色渐深,陆轩独自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城市灯火如织。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马亮发来的信息:“关于后勤部的资金流向,已查到几笔异常支出,涉及境外账户,金额不小。”
陆轩眯起眼,心中已有判断。
他拨通电话:“立刻冻结相关账户,通知审计组介入。”
挂断电话后,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坐回办公桌前。
桌上,是一份尚未完成的报告。他翻开最新一页,在“风险评估”栏写下一句话:
“真正的挑战,从来不只是对手,而是自身的极限。”
窗外,星光依旧璀璨。
而屋内,灯光明亮如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