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周磊带着人将安置点设立好后,立刻组织群众转移,“乡亲们,大家静一静!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我们要暂时搬到北侧的高山坡上,那里更安全!战士们会帮大家搬东西,新安置点有热水和食物,大家不要慌,跟着队伍有序撤离!”
原本热闹的帐篷区瞬间安静下来,紧接着就响起了熙熙攘攘的议论声。
“怎么突然要搬啊?这刚搭好的帐篷,东西还没收拾利索呢!”
“同志,是不是出啥事儿了?好好的为啥要往山坡上搬?”
周磊快步走到人群中间,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更温和:“乡亲们,大家别慌!咱们现在住的地方地势低,最近可能有强降雨,为了大家的安全,才临时决定搬到北侧山坡,那里地势高,就算下雨也不怕淹,新安置点的帐篷和热水都已经在准备了,战士们会帮大家搬行李,保证不让大家受委屈!”
“要下雨啊,那可得搬!”刚才抱怨的大娘立刻改了口,转身就往帐篷里走,“我家老头子还在里面收拾东西呢,得赶紧告诉他,别耽误了!”
“是啊,安全最重要!我家孩子还小,可不能淋雨。同志,我们什么时候走啊?我现在就去打包衣服!”
“大家不用急,我们分批次撤离,先让老人和孩子先走,年轻人帮着搭把手!”周磊一边说,一边指挥战士们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搬行李。
“同志,你们为了我们这些老百姓,没日没夜地干活,我们都看在眼里。你们说搬,我们就搬,绝不拖后腿!”
周围的群众也纷纷附和:“对!听你们的!”
“我们自己能搬的就自己搬,不给战士们添麻烦!”
地震后,这些战士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乡亲们都深有感触,如今说要转移,他们没有一个人有意见。
两天后,赵峰恢复的不错,已经醒了过来。
他动了动手指,发现腹部的伤口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剧痛,只是还有些轻微的酸胀。
守在旁边的战士见他醒来,立刻惊喜地喊道:“连长醒了!苏医生,赵连长醒了!”
苏云溪正在外面给赵峰准备要敷的药草,她俯身查看赵峰的伤口,又摸了摸他的脉搏,“赵连长,你恢复得不错,伤口没有感染,脉象也很平稳。再好好休养几天,就能下床活动了。”
赵峰本来以为这次他是真的必死无疑了,苏云溪就是他的救命恩人,“嫂子,谢谢你……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们。”
他昏迷前依稀记得自己腹部受伤,血流不止,是苏云溪用针灸稳住了他的伤势,后来又连夜给他做了缝合手术。
苏云溪笑了笑,赵峰不仅是陆砚之同生共死的好兄弟,也是为了救援才受的伤,她只不过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不用谢,你好好休息,我去告诉阿砚这个好消息。”
陆砚之正带着人通路,听到小李说赵峰已经恢复的消息,一直压在心里的石头卸掉,当即又下令让战士们加快清理的速度。
一天后,预定的支援队伍沿着清理好的道路进入灾区,卡车的车厢上装满了药品、食品和帐篷,车身上印着江北军区支援队的字样。
道路清理完毕后,新的支援部队和卫生队伍终于能够进来了!
陆砚之早已在指挥室外等候,看到支援队伍靠近,他整理了一下军装,迎了上去。
一位的军人从领头的越野车上下来,看到陆砚之,立刻立正敬礼:“报告陆团长!江北军区独立团李伟,奉命带领支援部队和卫生队前来报到!共携带药品物资三十吨,医护人员五十名,战士五百名,请指示!”
陆砚之回了个标准的军礼,伸手与李伟握手:“李连长,辛苦了!一路舟车劳顿,先让战士们稍作休整,我再跟你详细说明灾区目前的情况。”
“不用休整!”李伟的心情也很焦急,他们本来就因为延迟到达耽误了不少时间,现在只想尽快接替剩下的救援工作,“我们在路上就听说灾区灾情严重,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投入救援!卫生队的同志们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去安置点开展救治工作!”
陆砚之理解他的急切,战士们确实已经很疲惫,正好有新的救援队接替,能够好好休息下。
“那好,我让警卫员带你们去安置点。那里还有不少受伤群众需要治疗,药品也快用完了,你们带来的物资正好能派上用场。”
卫生队领头的是沈晓和李伟,他们是在半路被支援的队伍接上的。
他们出发前听说了灾区的状况,心里一直担心会有大量群众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伤亡。
但是路断了,他们进不来,耽误了不少时间,每个人都很焦急。
可当他们走到安置点时,却没有想象中杂乱无章的场面,也没有大量等待救治的重伤群众。
相反,一些看起来像学生的年轻人正在给群众换药、包扎。
“这……这是怎么回事?”沈晓停下脚步。
她原本以为,没有专业医疗队伍的支援,这里的受伤群众肯定会陷入困境,可眼前的景象,却和她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李伟也摸不清头脑,“怎么看起来这么有秩序?而且好像大部分受伤群众都已经得到救治了……”
他们只能询问安置点的老乡具体情况。
一个大爷抬起头,看到沈晓身上的军装和医疗箱,“是首都医科大的学生啊!他们比你们早来好几天,当时地震刚过,路都断了,他们背着药品,走了很久的山路才到这里。我的腿就是他们给我接上的,你看,恢复得可好了!”
众人才得知事情的经过,一开始药品不够,这些师生们就每天去山上采药,自己熬药膏、做制剂。
优先给重伤的人治疗,把伤亡减到了最少。
沈晓和李伟等人听完,都久久无言。
他们原本还在为没能及时赶到而自责,可现在才知道,在他们到来之前,一群年轻的学生已经用自己的力量,扛起了救治群众的重担。
想到那些学生背着药品,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想到他们没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却靠着采药和自制制剂救了这么多人,沈晓的心里既敬佩又震撼。
通行的医护人员都蹲下身,仔细查看受伤人员们被包扎好的伤口。
有外伤的伤口都被缝合得十分整齐,周围没有红肿和渗液,愈合情况非常好。
沈晓拿起旁边一个装着淡黄色药膏的瓷碗,用指尖蘸了一点,放在鼻尖闻了闻,药膏里带着金银花、蒲公英的清香,还有一种她从未闻过的草药味道,质地细腻,涂抹在皮肤上应该会很温和。
“老乡,这个药膏是他们自己做的吗?用着感觉怎么样?”沈晓问道。
“是啊!”那大爷点头。
“抹上之后凉凉的,一点都不疼,好得也快,我邻居之前胳膊被砸伤,感染了,就是抹这个药膏好的!”
为了验证他的话,他们又接连检查了其他一些人的伤口愈合情况。
这才确定,这个大爷说的是真的。
沈晓和卫生队的同志们交换了一个眼神。
如果这些自制药膏和制剂真的有这么好的效果,那它们的成分和配方就太有价值了。
灾区群众受伤人数众多,他们带来的药品虽然充足,但如果能批量制作这种草药制剂,不仅能减轻药品的消耗,还能让更多群众受益。
尤其是在药品运输困难的情况下,这种就地取材的治疗方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他们必须得把这个事情尽快上报给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