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叶西西除了给宋家人送饭,便是在家里读书看报,研究从废品站淘来的几本高中课本。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高中课程仍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很明显的一个特色便是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叶西西想要拿到高中毕业证,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补考”,只需要考试成绩达标,便可以获得毕业证书。
现在各地教材多为省内自编,内容可能会因地方政策略有差异,但政治导向是统一的。
除了语文、数学和政治等核心必考科目,还需要考农业基础知识和工业基础知识。
叶西西仔细看了一下,其实农业基础知识就是生物和地理的合并科目,工业基础则是物理和化学合并科目。
翻了翻高中教材,难度明显比后世的高中学业难度低很多,粗略计算,难度不足现代课本的30%。
那么拿高中毕业证这件事情对叶西西来说就简单多了。
她只需要重点复习政治这一科目就可以,因为这时候的政治和后世的高中政治有较大差别,其中以毛主席思想作为核心模块。
带着很明显的时代色彩。
叶西西心里有了底,对于她这种学霸型选手,其实准备准备便可以上场考试,但为了不让人怀疑,她还是决定慢慢来。
而且宋砚洲告诉她,因为她之前才读了高一便休学,现在又下乡,户口迁到青禾村。
要考试的话不能回到原来的高中,可以去县里的高中参加毕业补考,但县里的高中不是每个月都有安排这种毕业补考。
他已经让县里的战友帮忙打听了,学校什么时候补考,他便什么时候帮她报名,到时候直接去县里高中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的话很快就能拿到县里高中颁发的高中证书。
因为她只有高一水平,宋砚洲帮她安排的备考时间刚开始是一年,在叶西西的竭力争取和保证之下,还骗他说其实她一直有偷偷看书学习,他才答应让她在最近的一场补考中去试试水。
实际上,原主从高中退学后,连课本都被当成柴火烧了,一门心思都在如何勾引优质男人上面,哪有心思继续学习?
最近的一场补考估计会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安排。
后知后觉发现和向阳镇张裁缝约好拿衣服的时间已经过了两天,叶西西一大早就到村口坐牛车去了一趟向阳镇,取了衣服后又去了一趟邮电所。
她之前在邮电所里把几乎能买的报纸和杂志都买些,回家研究了几天,最后和宋砚洲商量了一下,两人决定订阅《文新报》。
《文新报》相较于《解放日报》,它的副刊相对开放,可以刊登一些生活化稿件,还有专门的小说版块,在这两个版块投稿相对安全,不容易触发某些敏感事项。
这年头个人想要订阅报纸不像后世一样方便,在手机扫码下单即可。
需要去公社革委会开具《订阅政治审查证明》,内容需注明“该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无历史问题”,并加盖公章,拿着这份证明才可以去邮电所订阅报纸。
这个宋砚洲已经帮她在公社搞定了证明。
叶西西只要拿着这份证明去邮电所办理,办理时需要出示身份证明,并填写《报刊订阅申请表》,邮电所复核通过后,交了钱就算完事。
接下来就可以回家等邮递员派送报纸。
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农村地区的邮政投递体系因为基础设施不像城里那么健全,即使完成订阅手续,也根本不可能实现像后世那样“每天及时收到报纸”的现代投递标准。
特殊时期农村邮路普遍实行“周三班”制度,即每周一三五投递,乡村邮件由专职投递员每周三次送达生产大队部,再由大队文书分发给到各生产队。
好消息是青禾村离沪市才几十公里的距离,加上从村里通往镇上或者是通往县城以及市里的道路都还算完善,不像一些边远山区般交通闭塞,所以大概率每周至少可以收到2次报纸。
所幸叶西西并不追求时效性,所以这个算不上问题,只要能定期收到便可。
叶西西订了全年的《文新报》,一共花了3.6元,留了收据作为凭证。
报纸订好后,叶西西将自己这几天写的两篇稿子贴上邮票寄到《文新报》位于沪市的编辑部,这才离开邮电所。
之后她去了废品站陈老头那,这次不像上次和宋砚洲来一样运气爆棚,什么好东西也没淘到,她买了一堆二三十年前的旧报纸,听说是镇上有户人家搬家,从储物室里搜出来的。
反正就当看八卦旧闻解解闷,也是一件趣事。
现在乡下太无聊了,不像后世晚上娱乐节目丰富,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烧烤啤酒小龙虾,更加没有酒吧KtV足浴姐妹趴……
所以这个年代的媳妇们为什么一个孩子接一个孩子地生?
那都是娱乐项目匮乏造成的!
晚上大家上床时间又早,那不就得黑灯瞎火在床上两夫妻找点节目娱乐一下吗?
这一点叶西西这几天来算是深有体会。
每天晚上一到时间就被宋砚洲火急火燎拉着上了床。
虽然她现在怀着孕不方便做最后一步,但也不妨碍那大色狼将自己从头啃到脚。
叶西西从陈老头那里得知,这几天孙淑娟几乎是每隔两天就要来一次废品站,陈老头说总感觉她有目的地在找什么东西。
但问她又不说,只说是想要个腌菜罐子,问多两句又不耐烦,陈老头也便懒得理她了。
知道孙淑娟也是青禾村的,陈老头就这么和叶西西提了一嘴。
叶西西却留了个心眼,孙淑娟在找腌菜罐子?
想起那天自己无意间在废品站发现的那个汝窑天青釉奉华尊,难不成孙淑娟在找这个?
不然如何解释她的异常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