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培训室门口,手里拎着一袋夜宵,塑料袋被他捏得哗啦响。外面天色已经暗下来,厂区的路灯还没全亮,几只飞蛾围着灯柱打转。他低头看了眼手表,七点差五分。
“第一批人该到了吧?”他自言自语,推门进去。
教室里已经坐着几个员工,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小声聊天。角落里摆着几盒夜宵,标签上写着“刘哥请客”。李娟正调试投影仪,看到刘好仃进来,赶紧招呼:“刘哥,讲师那边刚发来ppt,我正在改。”
“辛苦了。”刘好仃把袋子放下,扫了一眼投影内容,“这页‘企业核心价值’,能不能加个咱们厂的例子?”
“早准备好了。”李娟点了下鼠标,跳出来一张照片:一台老旧的玻璃切割机,旁边站着两个工人,笑得露出白牙。
“这是去年李师傅带着徒弟修设备的事。”她解释道,“当时机器坏了,大家都急着下班,是他留下来带人修好的。”
刘好仃点点头:“对,就这个味儿。”
教室门口传来脚步声,几个人陆续进来,边走边抱怨:“哎哟,这都下班时间了还上课,真不让人活了。”
“听说有夜宵。”有人眼睛一亮,“还有奖品?”
“放心,不会让你饿着肚子回去。”刘好仃笑着迎上去,“今晚讲完,下周轮休一天还能多加半天调休。”
这话一出,大家情绪明显松动了些,找位置坐下。
七点整,讲师准时到场。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背着一个帆布包,进门就笑着说:“各位晚上好,我是深大的文化研究讲师,姓陈。”
“欢迎陈老师!”李娟带头鼓掌,其他人也跟着拍了几下手。
陈老师打开ppt,开始讲解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一开始还是些理论,什么“价值观”“使命愿景”,台下有人已经开始低头刷手机。
刘好仃不动声色地走到后排,拿起话筒:“陈老师,要不先来个小互动?答对问题送礼品。”
“好啊。”陈老师点头,翻到一页问答页面。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没人举手。
刘好仃笑了笑,说:“那我来提个醒——不是墙上贴的那句,是你们平时做事时的感觉。”
这时候,坐在中间的一个小伙子举手:“是不是‘协作比责备更重要’?”
“对!”陈老师高兴地点头,“这位兄弟说得特别准!”
刘好仃立刻递过去一个小礼盒:“奖励你一瓶洗洁精。”
全场哄笑起来,气氛一下子轻松不少。
接下来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人抢答,有人偷看资料,还有人直接喊答案。每送出一份奖品,教室里就热闹一分。
课讲到一半,陈老师提到一个案例:“有个工厂,员工之间总是互相推诿责任,后来通过文化建设,大家学会了主动沟通,效率反而提高了。”
刘好仃插话:“我们这儿也有类似的例子,就是刚才ppt里那个李师傅。”
“对,这就是文化的落地。”陈老师点头,“不是喊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上。”
教室里安静了一下,有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下课后,刘好仃站在门口送人,一边和李娟核对签到表。
“今天来的人,回头记得发调休单。”他说。
“知道了。”李娟翻着表格,“不过有几个名字重复了,是不是误签了?”
“查一下。”刘好仃皱眉,“不能让真正参加的人吃亏。”
他们正说着,最后一位员工走出来,顺手把空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刘好仃瞥见那张桌上的夜宵盒子,大部分都被吃完了,只有最边上的一份还完整地摆在那儿。
他拿起那盒饭,问李娟:“这份是谁的?”
“应该是赵师傅的。”李娟说,“他中途出去打电话了,可能没赶上。”
“那明天给他补一份。”刘好仃把饭盒放进冰箱,“别让人白来一趟。”
李娟点头,关掉投影仪,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对了,”刘好仃突然想起什么,“培训室角落那张老照片,是你贴的?”
“哪张?”李娟愣住。
“就是那张模糊的建厂合影。”
李娟摇头:“我没贴过,可能是以前谁留下的。”
刘好仃沉默了几秒,走到角落,伸手轻轻揭下那张泛黄的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1987年,建厂纪念。”
他盯着那张照片,忽然觉得有些眼熟,好像在哪见过。
“明天再问问老员工。”他说,把照片折好收进口袋。
走出培训室,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远处车间的灯光还亮着,机器运转的声音隐约可闻。
刘好仃抬头看了看天空,星星不多,月亮倒是圆的,照在地上像一层薄霜。
“文化这事,真是急不得。”他低声说。
李娟走在前面,回过头:“刘哥,下一组培训什么时候开始?”
“下周三,还是这个时间。”刘好仃拍拍口袋,“先把这照片弄清楚再说。”
两人并肩走向厂区大门,影子拉得很长,在地上晃晃悠悠,像是某种未完成的故事,还在继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