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坐在办公室的旧椅子上,脚边堆着三摞纸——采购记录、物流合同和库存清单。他刚从仓库回来,身上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玻璃粉味道。
“这事儿得从头来。”他自言自语,拿起最上面那本泛黄的采购档案翻了翻,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资料像是被时间遗忘的宝藏,藏在角落里,落满灰尘。电子系统倒是还在运行,但数据格式五花八门,有些年份甚至只有手写账本。刘好仃看着眼前一堆混乱的信息,心里有点发毛,但还是咬牙开了工。
“老张!”他朝门口喊了一声,“你带几个老员工,先把这三年的纸质单据按月份整理出来。”
老张探了个脑袋进来:“你是想让我退休前再体验一把图书管理员的感觉?”
“差不多,”刘好仃笑着点头,“不过咱们这是供应链图书馆。”
几个人花了整整两天,才把那些散落在各个柜子里的单据归整成册。就在整理到去年第三季度时,一张夹在中间的手写便条引起了刘好仃的注意。字迹歪歪扭扭,写着:“某批次砂石含铁量异常,影响成品透光率。”
他盯着那句话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它单独抽了出来,放进一个贴着“待查”标签的文件夹里。
与此同时,It部门那边也在加班加点地恢复旧数据库备份。小王一边敲键盘一边嘀咕:“刘哥,你这是要把我们送进数据坟墓啊。”
“别抱怨,等你们以后退休了,还能跟孙子吹牛说,爷爷当年拯救过整个厂的供应链。”
小王叹了口气,继续敲他的代码。
几天后,采购记录终于汇总完成。刘好仃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心里却并不轻松。他发现,有三种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商过于集中,几乎都依赖同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最近几次交货时间波动极大,最长的一次延迟了将近一周。
“这不是靠不靠谱的问题,而是风险问题。”他在笔记本上写道。
接下来是物流环节。这一块比采购更复杂。不同运输线路由多家物流公司负责,每家的报表格式都不一样,有的用Excel,有的用word,还有两家直接发pdF扫描件过来。
“这哪是物流信息,简直是拼图游戏。”刘好仃一边吐槽一边开始手动整合数据。
他让团队把所有物流合同和月报表收集起来,然后统一导入Excel表格。经过一番“数据炼丹”,他们终于做出了第一版物流运输路线图。
图一显示出来,刘好仃就注意到一条奇怪的路线。这条线路频繁出现在图表中,看起来像是绕了一个不必要的弯路。
“为什么每次都要绕行?”他指着地图问小王。
小王看了看合同:“因为这家物流公司有自己的调度安排,我们没提具体路线要求。”
“那下次得加上。”刘好仃记下这个点,“省下的油钱,够给仓库多装两盏灯。”
搞定物流之后,是库存盘点。
这项工作一开始没人愿意干,大家都觉得库存就是个数字,清不清差别不大。直到刘好仃亲自带队去仓库抽查,才发现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账面显示有五百吨纯碱,实际只有一百七十吨。”李姐一边数货一边摇头,“这差得也太离谱了。”
“不是差得离谱,是根本没认真盘过。”刘好仃接过她手里的记录本,翻了几页,“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
于是他们决定启动现场清点计划。三人小组每天早上先去仓库转一圈,重点检查高价值物料和长期未动的存货。
就在清点过程中,他们在角落里发现了两箱特种防火玻璃。包装完好无损,生产日期显示是三年前入库的。
“谁还记得这是什么时候买的?”刘好仃拿着标签问。
没人回答。
“我记得好像当时是为了某个项目专门订制的。”小王试探性地说。
“后来呢?”
“后来那个项目取消了……”
刘好仃看着那两箱玻璃,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把这件事也记了下来。
随着各项数据逐渐清晰,刘好仃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他原本以为供应链只是流程上的小问题,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个隐藏多年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那天晚上,他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把所有资料摊开在桌上,开始梳理现状。
采购端: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缺乏备用渠道;
物流端:运输路线混乱,存在非必要绕行;
库存端:账实不符,部分物料长期滞留无人问津。
他把这些内容一项项写下来,最后在纸上画了个圈,把三个问题全部框进去。
“这三个环节各自独立,却又相互牵连。”他在旁边写下,“如果其中一个出问题,其他两个也会跟着受牵连。”
窗外的风轻轻吹进来,带动窗帘微微摆动,几片树叶飘落在窗台上。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喝了口凉掉的茶,望着天花板出了会儿神。
他知道,自己已经摸到了供应链问题的核心,但真正要解决它们,还得靠更多数据、更多沟通,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明天开始,咱们得做个评估模型。”他对刚进门的小王说,“先看看哪些供应商最值得信赖,哪些路线最该优化。”
小王点点头:“那你准备怎么入手?”
刘好仃笑了笑,指了指桌上的文件夹:“先从这份‘含铁量异常’的备注开始吧。”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在桌面映出一道明亮的光影。风又吹了一下,那张手写的便条轻轻晃动了一下,仿佛在提醒他: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