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是河北滦县人,进士出身,诗词歌赋没得说,却对军事一窍不通。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时任兵部尚书的高第,走马上任蓟辽督师,坐镇山海关,兼任辽东经略。
高第一上任就断言关外守不住,主张放弃辽西土地,退守山海关。
他的观点和前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一样,说白了就是害怕和后金军交手,只想蜷缩在山海关,把辽东土地全让给后金。
袁崇焕据理力争,说打造关宁锦防线不容易,不能说丢就丢,抗命坚守宁远城。
高第说你有种你就守城吧,不再理会袁崇焕。
此时努尔哈赤见孙承宗离开了辽东,高第又龟缩到了山海关,这不是机会来了吗?
天命11年,1626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派儿子皇太极打头阵,他带大部队随后就到。
爷俩磨拳擦掌,心说一个小小的袁崇焕,能挡得住我八万大军吗?当时袁崇焕还籍籍无名。
不得不佩服努尔哈赤的敬业精神,这一年他68岁,还这么拼命!
为了造势,后金军对外声称20万,浩浩荡荡向宁远城进发。
宁远城被一种恐惧所笼罩,所有的人都担心袁承焕能扛得住吗?
情况确实不妙。彼此相互欣赏的老帅孙承宗被罢官,新上任的高第畏敌如虎,龟缩山海关不敢出来救援,袁崇焕处境艰难,他神色严峻看着将士们。
这些将领,和袁崇焕相处4年来,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相信袁崇焕能带着他们打败后金军。
在城头上,将领和袁崇焕歃血为盟,表示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塞外的寒风吹在他们的脸上,夹杂着雪粒,将领们居然感觉不到一点痛。
就在这时,皇太极派手下士兵送来了一封劝降信。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袁承焕遵守这些规定,从使者手中接过信展开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袁将军台鉴:
久闻将军大名,如雷贯耳。将军之才,令我钦佩不已,然时势变幻,不可不察。
今我大金势如破竹,明朝气数渐衰,此乃天下大势。宁远孤城,外无援兵,内无强援,困守无益。
将军若献宁远城归降,我必待以上宾之礼,加官进爵,共享富贵。
以将军之能,助我成就大业,必能青史留名,福泽后世。
若执意抵抗,徒增伤亡,生灵涂炭,非将军所愿。
望将军深思熟虑,早做决断,莫负我一片诚意。
皇太极敬上,天命十一年正月。
袁崇焕看罢对使者冷笑道:“你来的任务完成了,你回去后告诉皇太极,有种他就攻城,废话少说。
“送客!”后金使者狼狈逃出了宁远城。
皇太极没想到袁崇焕如此强硬,心说他能有多牛逼啊?到了第二天,皇太极亲自督阵攻城。
长话短说,皇太极使出了全部的本事,又是用云梯,又是凿城墙,把各种攻城的办法都用上了,宁远城就有1万守军,皇太极的4万后金军硬是徒劳无功。
到了第3天,努尔哈赤带着另一路人马赶来了。
在出沈阳城的时候,努尔哈赤心想,最多两天,皇太极一定能攻不下宁远城。
到城前,努尔哈赤感觉自己低估了袁崇焕,儿子皇太极被挡在了城门前。
两路人马汇合,后金军总共加起来有10万人马,把小小的宁远城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袁崇焕站在城头上向远处望去,后金军人马黑压压望不到边儿,他感到接下来将是一场硬仗。
身边的副将祖大寿轻轻道:“皇太极的攻城只是前奏,好戏在后头!看样子主帅努尔哈赤亲自出马了。”袁
崇焕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祖大寿,传我的命令,炮手准备战斗!”
随后所有的炮手进入一级战斗准备。
皇太极第1天攻城时,袁崇焕没敢过早暴露他的绝密武器,能够不用红衣大炮尽量不用,毕竟库存的弹药有限。
有些事,不能凭想当然,惯性思维要不得。
比如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军气势汹汹地扑向宁远城。他觉得拿下宁远城不过是两天的事儿。
可谁能想到,这次他碰上了人生中最难缠的对手。
先给大家说结果,宁远之战最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四天,前前后后一共打了12天,最后努尔哈赤只能灰溜溜地大败而回。
拜托!百世一出的大英雄也有失败的时候?这到底是为啥呢?
别着急,听我细细道来。
就像小品里说的,换谁来打这仗都得败。
以前努尔哈赤总是打胜仗,那是因为他没碰上真正厉害的对手,可如今袁崇焕出现了,他就是努尔哈赤的克星。
宁远之战发生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
后金军有十万人马,再看宁远城里,袁崇焕手上只有1万守军,10比1,双方兵力差距巨大。
按道理来讲,这仗结果应该毫无悬念,可事实却让人惊掉了下巴,努尔哈赤这回真栽了。
关键在于袁崇焕把防御工作做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让后金军根本找不到破绽。
首先,袁崇焕把箭支、滚木擂石这些防守用的器具全都运进城里。
当时,有一些胆小怕事的将领叫嚷着要投降,说这仗没法打,打了也是白送命!
袁崇焕可不含糊,直接把这些动摇军心的将领都给杀了。
接着,他开始清除内奸,保证军粮供应充足、顺畅。
还激励将士们要誓死保卫城池,说大明朝廷肯定会重赏那些战斗到最后的将领。
战斗的时候,袁崇焕身先士卒,亲自搬土运石,去堵塞被后金军凿开的城墙缺口。
对于距离远的八旗军,袁崇焕就用红衣大炮射击,一炮打过去,后金军阵营里就是一个大坑,死伤无数。
努尔哈赤从来没见过威力这么大的武器,一下子就被震住了。
在气势上,袁崇焕一下子就占据了优势。
有人可能会问,袁崇焕能取胜靠的就是红衣大炮吗?
伟人说过,先进的武器是胜利的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还得说袁崇焕和他手下的将领们,大家同仇敌忾,有着誓死守城的决心,意志坚强成就了袁崇焕。
凭心来说,再先进的武器也有缺陷,大炮有射击不到的死角。
比如后金军攻到城墙根底下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大炮总不能垂直往下发射吧。
这时候,袁崇焕有办法,他就用火攻战术,把细柴浇上油,再掺上火药,用铁绳系着往下放,点燃后焚烧敌人,成功打退了后金军的进攻。
同时,他指挥得当,部署得十分巧妙,让满桂守东门,左辅守西门,祖大寿守南门,朱梅守北门,还让大炮协助将领们守城门。
正是靠着这些综合手段,袁崇焕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宁远大捷。
宁远大捷成就了袁崇焕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