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泽湖畔,康熙看到湖水汹涌澎湃,堤坝随时有决口的危险。
他心中忧虑,大声疾呼:“快调运土石方,保护百姓田宅不受损失!”
他亲自询问河工和百姓,了解治河的困难。
他得知,由于河工浩大,资金不足,许多工程难以推进。康熙当即下令,调拨更多的银两用于治河。
十一月十七日,康熙抵达江宁(今南京)。南京是前朝的旧都,也是明朝遗民反清复明思想最激烈的地方。
康熙深知,此行南京,意义非凡,他决定率一行人到明孝陵去祭拜。
“明朝故都反贼猖獗,皇上还是别去祭拜朱元璋为安全,一旦有个闪失,微臣担不起责任。”随行的臣子劝道。
“不必紧张,朕就是要平息前明遗老遗少的仇恨,想必不会有危险。”康熙信心满满说道。
明孝陵正门有五个门洞,按惯例皇帝应走中间门洞,但康熙却走旁边门洞,
以此表示对朱元璋的礼让与尊重,这一举动让随行官员和汉人知识分子大为震惊。
“皇上果然大度能容天下之仇恨!真乃千古一帝也!”臣子们除了震惊,更多的是钦佩。
仪仗到下马坊后,康熙便徒步进入陵园,紧靠甬道边行走。
到达陵宫门时,康熙竟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又让百官十分惊愕,数万随行百姓也不禁哽咽失声。
康熙此举收买了南方汉人之心,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他无疑成功了。
在明孝陵前,康熙看到陵寝杂草丛生,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马上下令修缮明孝陵,并称赞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代开创令主。
离开南京,康熙继续南巡,抵达苏州。
苏州是江南的繁华之地,康熙在这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他微服私访,来到望亭,看到一位老妇人跪地乞讨,心中不禁怜悯。
康熙询问老妇人的遭遇,得知她是因为水灾失去了家园。
他当即下令,拨款赈灾,并减免受灾该地区的赋税。
这一举动,让百姓们对康熙皇帝充满了感激之情。
康熙第一次来到苏州,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事:
康熙在苏州街头看到一位女子在卖字画,其字画功底深厚,一看就知道该女子曾拜过名师。康熙与她交谈后,得知女子因家道中落才出来卖字画为生。
康熙对她的才华十分欣赏,暗中帮助她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难题。
除了忙于政务,康熙在苏州品尝了当地的各种美食,他对松鼠鳜鱼、碧螺虾仁等菜肴赞不绝口。
他还让御厨向当地厨师学习制作方法,以便回宫后也能品尝到这些美味。
康熙喜爱昆曲,在苏州专门观看了昆曲演出。
他对昆曲的唱腔、服饰、表演等方面都非常感兴趣,最后还做了一回票友。
康熙还游览了苏州的一些着名园林,如拙政园等,他对园林的精巧设计和优美景色大为赞赏,流连忘返,还多次提笔写下对园林景色的赞美之词。
十一月,康熙受江苏巡抚汤斌之邀,参加了苏州虎丘千人石夜宴,鲜果、美酒早早就备好了。
聚会时,江南文人把康熙帝团团围在中间,气氛相当融洽,本地士绅献上吴歌《子夜四时曲》。
为助兴,“宴乐园”的歌姬鱼贯入场舞翩翩,舞毕,康熙一眼看到歌姬水袖翻处,暗绣\"明月\"二字。
这可是反动言论,“明月”二字显然是江南士人怀念明朝明月,寄托思念,在当时不能提明,光、亮等词,
康熙却视而不见,抚掌笑道:“朕亦续上一句——愿同尘与灰。”竟是用吴语吟出《乐府》古辞。
康熙谈笑中解除了尴尬,意思是说,前朝早已化作了尘与灰。
各路文人满座愕然。这首《子夜歌》暗藏反清复明之意,皇帝续的却是情诗,并且新意天成。
皇上不以为意谈笑风生,江苏巡抚却被吓得冷汗直流。
……
十二月,康熙结束南巡,踏上回程之路。
在回程中,他一路思考这次南巡的收获,他看到了江南的繁荣,也看到了百姓的疾苦。
他深知,治理国家,不仅要靠武力,更要靠民心。
回到北京后,康熙将南巡的经历记录在《南巡笔记》中。他下令加强河工治理,调拨更多的资金用于治河。
同时,他还积极招揽江南的文人学士,进行文化交流,促进满汉文化的融合。
康熙的第一次南巡,历时六十天,行程万里。
他不仅视察了河工,了解了民间疾苦,还通过祭拜孔子、明孝陵等举动,缓和了满汉明清之间的矛盾。
……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紫禁城。
75岁的孝庄太后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
康熙帝日夜守在祖母身边,衣不解带,亲自为其尝药,眼中满是焦虑与不舍。
这位一生辅佐两代幼主,在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中力挽狂澜的传奇女性,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随着最后一口气息消散,她的离去不仅让康熙悲痛欲绝,也留下了诸多令人费解的谜团。
比如孝庄太后崩逝后,并未与她的丈夫太宗皇太极合葬。
按照常理,帝后合葬是皇家惯例,可孝庄却违背了这一传统。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称孝庄曾下嫁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幼主福临登基的关键时期,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权势滔天。
坊间传言,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孝庄太后不得不委身下嫁,与多尔衮形成特殊关系。
正因如此,孝庄自觉有愧于丈夫皇太极,无颜在地下与他相见,故而不愿葬在丈夫身边。
但实际上,这一说法更多是传说,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
真正的原因,孝庄太后在临终前曾向康熙透露。她表示:“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吧。”
孝庄一生经历了太多风雨,在皇太极驾崩后,她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儿子顺治与孙子康熙身上,在她心中,陪伴儿孙、守护大清江山比与皇太极合葬更为重要。
也有人认为,孝庄未与皇太极合葬,一是孝庄不想惊扰已安葬多年的皇太极的神灵;二是孝庄可能不想在地下与姑姑哲哲、姐姐海兰珠“争宠”,
皇太极在世时,哲哲地位尊贵,海兰珠备受宠爱,孝庄的地位和受宠程度相对较低。
人们更相信孝庄挂念儿孙,期望能守在他们身旁,毕竟她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儿子顺治帝、孙子康熙帝身上,希望死后也能守护他们。
最大可能是太宗寝陵在辽东沈阳,在关外,远离了儿孙。
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被葬于盛京昭陵,位于今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2号,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帝王陵墓。
孝庄文皇后临终前留下遗嘱,因不忍远离子孙,希望将其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
康熙遵祖母遗嘱,在孝陵之南建暂安奉殿,希望以后想出妥善办法再下葬祖母。
谁知孝庄棺椁一停就是37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孝庄文皇后才正式葬入昭西陵地宫。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与清东陵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陵区,这独特的丧葬安排,让孝庄太后的一生充满了神秘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