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路上,已经把目标对准了海西女真的最后一个部落——叶赫部。
“只要再努把劲,叶赫部也就收入我囊中了。”努尔哈赤本想着一鼓作气,拿下叶赫部,完成女真的统一大业。
可就在这个时候,明朝突然插手了。
明朝一直盯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壮大,心里很是忌惮,就想办法制衡他。
明朝支持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对抗努尔哈赤,还鼓动布扬古,把妹妹东哥许配给了蒙古喀尔喀部的贵族子弟莽古尔岱。
莽古尔岱是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巴噶达尔汉的大儿子,作为老爸的接班人,他在部落里还是挺有地位和影响力的。
明朝这么做,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叶赫部和蒙古部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努尔哈赤。
“野猪皮”一看这情况,知道局势变了,得调整战略。
他决定先集中精力对付明朝,灭灭明朝的威风,等以后有机会再收拾叶赫部。
1615年,33岁的东哥,这个被称作“女真第一美人”的传奇女子,嫁给了莽古尔岱,结束了自己多年待嫁的日子。
后来,努尔哈赤发布的起兵反明的“七大恨”中,还把明朝干预东哥婚事、让她远嫁蒙古当成其中的一恨。
但说实在的,这理由有点勉强。
东哥的父亲是死在努尔哈赤手里的,东哥怎么可能愿意嫁给杀父仇人呢?
哪能怪明朝逼她改嫁呢?这一“恨”,更多是努尔哈赤为了给自己起兵反明找个借口,好赢得舆论支持。
可惜东哥命不好,嫁过去才一年就去世了,真是红颜薄命。
在这之前,努尔哈赤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兼并海西女真的目标。
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努尔哈赤那是用尽了智慧和毅力。
比如他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待海西女真的部落,能招降就尽量不打仗;要是招降不成,那就果断出兵,绝不拖泥带水。
每次打仗,努尔哈赤都冲在最前面。
别的领导都是在后面指挥,让手下人去拼命,可努尔哈赤不一样,他总是喊着“跟我上”,自己带头往前冲。
他这么以身作则,手下的将领们能不拼命效力吗?
而且努尔哈赤特别爱护部下,自己根本不怕危险。
有一次,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就带着四个人留下来阻击敌人,
就靠这四个人,硬是把敌军给拖住了,让大部队安全撤离。
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努尔哈赤打下了一大片地盘。这时候,称王的事儿就被提上日程了。
努尔哈赤为何着急称王呢?
一方面,称王能给一直跟着他的手下将领们一个晋升的机会,激励他们继续为后金政权出力;
另一方面,他也急需建立一个名正言顺的政权,摆脱一直被明朝当成流寇的尴尬处境。
1587年正月,努尔哈赤选在苏克苏浒河部虎拦哈达下东南,与硕里隘口间的南岗上建城,取名叫费阿拉城。
这个地方就在现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二道河子村南。
同年六月,努尔哈赤就在费阿拉城正式“称王”了。
费阿拉城是努尔哈赤早期的政治中心,不过那时候没钱,规划也不太长远,所以城池规模比较小。
后来努尔哈赤势力越来越大,过了16年,他就觉得费阿拉城太狭小了,根本显示不出女真族的强大和气魄。
于是在1603年,他决定在费阿拉城东南方向,距离5.6公里的地方修建赫图阿拉城。
赫图阿拉城在辽宁东部山区,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努尔哈赤选这儿当都城,是有不少考虑的。
这里地势险要,周围全是山,森林也茂密,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
藏军队和物资都很方便,在战略防御和军事部署上优势特别大;
另外这里的土地肥沃,苏子河从中间穿过,水源充足,很适合农业灌溉,能给都城建设和老百姓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而且这儿还是交通要道,和周边地区做买卖很方便,能大大促进经济发展;
还有,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努尔哈赤的祖先也葬在这里。
在这儿建城,既符合满族的情感和传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族人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团结女真各部,又能让他继承先辈的遗产,建都的事儿就显得更名正言顺了。
在建赫图阿拉城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努尔哈赤派民工挖地基,结果民工挖出了一块石碑,把上面的泥巴清理干净一看,上面刻着“灭建州者叶赫”6个大字。
民工就把石碑献给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看,吓了一跳,赶紧让民工别声张,还说别信这些没影的事儿,让民工把石碑砸了,埋得深深的。
后来清朝还真就亡在一个叶赫家族的女人手里,她就是慈禧。
努尔哈赤统一海西女真的时候,最后灭掉的就是叶赫部。
当时叶赫部的首领临死前还说,叶赫部就算只剩一个女人,也要灭掉建州。
没想到还真被他说中了,清朝灭亡和慈禧祸国殃民有很大关系。
当然了,这只是个传说,大家听听就行了。
经过13年的精心建造,到1616年,赫图阿拉城已经具备了一个都城该有的所有功能。
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登基称汗,定年号为“天命”,意思就是天命所归,国号叫“大金”。
后来人们为了和宋朝时期的金朝区分开,就把努尔哈赤建立的大金叫做“后金”。
努尔哈赤用“大金”做国号,是想继承宋朝时金朝的辉煌。
在古代,称帝建国得有个正当理由,这样才能凝聚民族力量。
努尔哈赤借助金朝的历史威望,能提高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而且称汗也符合少数民族的传统,像蒙古、突厥、匈奴这些少数民族,部落的最高统治者都叫“大汗”。
称汗以后,努尔哈赤对原来的军队进行了改制和扩充。
1601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的过程中,创立了四旗制度,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
每旗大概有7500人,由一名旗主贝勒统领。
这些人平时打猎、放牧,一到打仗的时候,拿起武器就上战场,既是老百姓又是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