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飞面色凝重地将东子带到地图前,手指着合肥和寿县的位置,缓缓说道:“我们整军才刚刚开始,需要时间来磨合和训练,目前还不适合打大仗。但是,但在整个武汉会战中,我们也不能在这段时间,无所事事做壁上观。就在刚才,我收到了李沛然父亲的电报。”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坚决,似乎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同时也是在向部下强调一个重要的事实——他并不受第五战区的管辖。
这次行动,只是一个私人的请托,而非正式执行的军事命令。
然后徐剑飞顿了一下,接着说:“刚刚李宗仁给我发来了电报,他请求我为了减轻敌机对前线的狂轰滥炸,想办法让我们,去动一动这两个地方机场上的敌人飞机。
所以,我决定让你先出去,带领你的人前往这两个地方,进行详细的侦查工作。
务必将敌人的机场情况摸得清清楚楚,包括机场的布局、飞机的数量和型号、防守力量等等。
等你完成任务后,我会亲自率领特战大队,对这两个地方的敌人机场发动突然袭击。”
东子听完徐剑飞的话,立刻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保证完成任务!”
徐剑飞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问道:“你们什么时候能够出发?”
冬至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立刻就可以出发!”
“那你就到二叔那里领取经费,然后马上出发,快去快回。晚一天前线就会增加一批伤亡,就有无数的兄弟遇难牺牲,我心急呀。”
东子一个转身直接奔跑着去找二叔领经费去了。
再怎么心急如焚,距离摆在那里,终究还是无法在短短三两天内就赶回。就在此时,田绍志走了进来,他向军长敬了个礼,然后说道:“军长,有件事想跟您汇报一下。”
徐剑飞抬起头,看着田绍志,问道:“什么事?”
田绍志回答道:“目前战线已经推进到了红安罗田一线,我们这里实际上已经处于敌后了。
现在只有小股的鬼子和从其他地方调来的伪军,在这几个县城采取防守态势。我觉得我们这样单纯地练兵,效果可能不太好,倒不如搞一些实战。在小鬼子大兵团的背后,给他们制造一些麻烦,不求能大量杀伤敌人,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战来锻炼队伍,顺便恶心一下日本人,您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
徐剑飞听后,沉思片刻,然后看向窗外那杀声震天的训练场,听着战士们练习射击时发出的绵密枪声,最终他还是谨慎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田绍志的提议:“你的想法很不错,可以尝试一下。这件事就由你来安排吧。不过我要提醒你,现在队伍里新老战士混杂在一起进行编练,你一定要告诉那些老兵,在战斗中多教教新兵,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新兵的安全。”
“这个军长您就放心吧,大家都是吃着同一锅饭的兄弟,他们肯定会做到的。”
徐剑飞用力地点了点头,表示对田绍志所说的话很有信心。
接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我还有一个要求。对于那些难啃的骨头,我们就不要去硬碰硬了。
尤其是那些有着城墙防御工事的县城,更是不要轻易去进攻。
我们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敌人的运输线,多打一些伏击战,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攻坚战。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战士们的伤亡。”
田绍志听了徐剑飞的话,不禁笑了起来:“军长啊,您怎么变得如此婆婆妈妈了呢?您这样可不像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啊!
如果每个将领都像您这样,那还怎么能带出好兵呢?又怎么可能取得大的战果呢?”
田绍志之所以会这样说,其实是有原因的。
他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作战风格。无论是在东北军时期,还是在日本接受培训的时候,他所接受的理念都是打阵地战、打攻坚战、打大仗,追求一战定乾坤的效果。
这就是与徐剑飞,眼前的现实有些背道而驰的。
徐剑飞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轻声说道:“你说得很对,我完全接受你的批评。”
然而,他的话语突然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但是,我们现在正处于敌后,周围布满了敌人,他们对我们虎视眈眈。而我们的实力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轻易地去打攻坚战,更不能盲目地进行阵地阻击战。”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众人强调着这一点的重要性。
接着,徐剑飞指向窗外,那里有一群生龙活虎的战士正在训练。他的目光落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慨。
“战争可不是一场儿戏,”他缓缓说道,“外面那些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们,他们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啊!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养大,对他们寄予了厚望。现在,他们的父母放心地把这些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有责任保护好他们,绝不能让他们白白去送死。”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战争和演戏完全不同,戏台上的人即使死了,还能在下一场戏中复活。但在战场上,一旦牺牲,就再也无法复生了。
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对待每一场战斗,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实力。”
田绍志却说:“话虽然是这么说没错,但有些牺牲确实是难以避免的。就像在前面的战线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战士英勇牺牲,但他们的付出绝对是有价值的。”
田绍志话中的意思,依然是他一贯以来所坚持的,那就是渴望进行攻坚战,展开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然而,双方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轻易改变的。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要想完全说服对方并非易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慢慢的交流,逐渐地相互理解和融合,让彼此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
这样的交流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需要双方都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倾听对方的想法和顾虑,从而找到一个更全面、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或许,在不断的交流和交融中,我们能够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