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案上,李君亦指节轻叩。
叩击声,一下下,在太极殿内回荡。
殿中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封赏诸事已了。
接下来,才是真正关乎国本的朝纲重整。
李君亦开口,声音不高,但是每个字都清晰传入众人耳中:“三公已立,九卿当明。九卿各司其职,辅佐朝堂,堪称国之柱石,人选绝不可轻忽。”
房玄龄轻捋长须,面带微笑:“陛下圣明。九卿职司,奉常掌礼乐祭祀;郎中令卫宫廷侍从;卫尉统宫城禁军;太仆司御马车驾;廷尉掌刑狱审判;典客理外事迎宾;宗正序皇族宗亲;治粟内史督粮草仓储;少府则掌皇家财帛。”
狄仁杰接口道:“不错,这九卿之位,非德才兼备、忠勤国事之人,断然不能胜任。”
李君亦微微颔首:“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姚广孝略一沉吟,声音透着一股深意:“奉常一位,掌礼乐祭祀,关乎国体,非博学鸿儒、老成持重者不能担此重任。臣举荐原礼部侍郎,杨文通。”
李君亦略作回想:“杨文通,朕有印象,学问扎实,为人方正耿直。准了。”
徐达声音洪亮,殿宇嗡嗡作响:“陛下!郎中令掌宫廷宿卫,护卫陛下日常,非心腹铁胆之人不可!臣举荐张懋!这小子年纪确实不大,可他那颗忠心,真金不怕火炼,做事也稳!”
狄仁杰抚着长须,接道:“卫尉一职,统领宫城禁军,直接关乎陛下安危,非勇武忠贞的大将不能胜任。臣举荐,秦琼,秦叔宝将军!”
“秦琼!”李君亦的注意力转向那员虎将。
秦琼“唰”地出列,甲叶铿锵,声如金石:“末将秦琼,愿为陛下执鞭坠镫,荡尽宵小,护卫宫闱,万死不辞!”
他话音刚落,一旁的裴元庆大嗓门就嚷嚷起来,咧着大嘴笑:“哎,秦大哥,这活儿可不轻松!外界那些个见不得光的耗子,多着呢!”
秦琼浓眉倒竖,煞气陡然腾起:“哼!什么鼠辈,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待某家上任,有一个算一个,全给他们拎出来,好好晒晒太阳,瞧瞧都是些什么货色!”
李君亦闻言,朗声大笑:“好!有秦卿此言,朕便安心了!”
房玄龄继续道:“太仆掌御马车驾,臣以为,原太仆寺少卿王敬则可以胜任。此人精通马政,为人敦厚可靠。”
狄仁杰再次开口:“廷尉掌刑狱审判,需有明察秋毫之能,断案如神之智。臣举荐李元芳。元芳虽年轻,却能洞悉常人难见的幽微,其断案之能,臣亲眼所见,称一声‘神断’,实不为过。”
李元芳闻言,连忙出列躬身:“狄公谬赞!下官何德何能……”
狄仁杰摆了摆手,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元芳,莫要谦虚。你的能耐,我心中有数,信得过!”
李君亦对李元芳印象确实不差,当初看电视剧的时候那几桩案子都办得利落:“准。”
姚广孝又道:“典客掌外事迎宾,需口齿伶俐,通晓诸国风情。原鸿胪寺丞陈世美,陛下或可一用。”
“陈世美?”房玄龄眉头几不可察地一蹙,想说什么,又忍住了。
李君亦抬手,止住他话头,语气平淡:“典客的人选,暂且搁置。宗正之位,何人可担?”
张辽跨步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举荐荀攸。荀公达心思缜密,处事向来公允,宗室诸事交予他,必能妥善。”
荀攸含笑欠身:“张将军过誉,在下不过尽些绵薄之力。”
李君亦点头:“公达不必过谦,你的才干,朕亦早有耳闻。”
徐达接道:“治粟内史,掌管粮草仓储,此乃国计民生之根本,非稳重可靠之人不可。臣举荐周泰!幼平做事,向来滴水不漏,也从不徇私舞弊。”
周泰跨步出列,抱拳沉声道:“末将领命!定不负陛下与徐帅厚望!”
房玄龄最后道:“至于少府,掌管皇家财帛内库,需要精通算学,且品行端正。臣举荐原度支郎中赵普达,此人账目做得一清二楚,素有清廉之名。”
李君亦略作思忖,目光在殿中群臣身上扫过。
“好,九卿之位,除典客一人尚需斟酌,其余皆定。”李君亦再次环视,“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殿内寂然,无人出声。
“甚好。”李君亦颔首,“九卿已定。接下来,议六部尚书、侍郎人选。”
姚广孝率先开口:“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是百官之首,责任重大。臣以为,太傅房玄龄可兼任此职。”
房玄龄连忙摆手:“陛下,老臣已忝为太傅,精力实在有限,吏部事务又如此繁杂,恐怕难以兼顾周全,还请陛下另选贤能。”
李君亦思忖片刻:“房卿所言也有道理。吏部尚书,朕意,由原吏部侍郎刘文静担任。”
此议一出,众臣并无异议,刘文静的能力也是公认的。
狄仁杰再次开口,这一开口,当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陛下,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赋税,臣举荐……和珅!”
“和珅?!”
此言一出,整个御书房瞬间炸了锅!
不少人当场就懵了,面面相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或多或少都了解过和珅了,至于怎么了解的?当然是系统的功劳了。那个以搜刮聚敛闻名朝野的和珅?让他管钱袋子?这是认真的吗?
和珅本人更是魂都快吓飞了,“噗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额头上的冷汗跟下雨似的往下淌,声音都带着哭腔:“陛、陛下!狄大人!万万不可啊!臣、臣才疏学浅,胸无谋略,这、这等重任,臣万万担当不起啊!求陛下明察,收回成命啊!”
他一边说,一边磕头如捣蒜,恨不得把地砖都磕碎了。
狄仁杰却依旧是一副老神在在、笑呵呵的模样,慢条斯理地说道:“和大人,这就谦虚过头了嘛。要说这理财的本事,放眼满朝文武,恐怕还真没几个能比得上和大人你的。至于其他的嘛……呵呵,只要陛下您日后勤加查阅户部的账簿,想来和大人定能将户部打理得井井有条,钱粮充裕,国库丰盈,让咱大唐再也不为钱粮发愁!”
这话说的,简直就是明晃晃地告诉和珅:“我知道你小子会捞钱,也爱捞钱,没关系,让你捞!但你得给我把活干漂亮了,把国库给填满了!不然,哼哼!”
李君亦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心中暗道,这狄仁杰,果然是个妙人,总能给他整出点新花样。
他看向抖如筛糠的和珅,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狄卿所言,甚合朕意。和珅,户部尚书一职,朕今日便交给你了。你给朕记住狄卿的话,更要记住朕的话——户部的账目,朕会亲自过问,而且是随时!”
和珅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整个人都麻了,除了磕头,已经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臣……臣领旨!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敢、绝不敢有负陛下和狄大人的厚望!臣……臣一定把账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徐达出班奏道:“陛下,礼部尚书,掌管典礼教化,臣以为,智玄侯姚广孝最为合适。”
姚广孝双手合十,摇了摇头:“贫僧已受陛下厚爱,封为侯爵,若是再执掌礼部,实在是有心无力,分身乏术,还望陛下体谅贫僧。”
李君亦点头:“智玄侯的顾虑,朕明白。礼部尚书,朕打算任用原礼部侍郎孔颖达。”
房玄龄道:“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政戎机,非大帅徐达莫属!”
“准!”
徐达没有丝毫推辞,慨然抱拳:“臣,领命!”
狄仁杰朗声道:“刑部尚书,掌管天下刑名律法,臣愿为陛下担此重任,肃正法纪,澄清吏治!”
李君亦欣然应允:“准!”
姚广孝最后道:“工部尚书,负责水利土木工程,臣举荐原工部侍郎李春。”
李君亦颔首:“准了。至于各部的侍郎人选,朕心中大致有数了,待细细斟酌后,再行宣布。”
待六部尚书人选尘埃落定,殿中的气氛才稍稍缓和了一些。
然而,李君亦却话锋一转,沉声道:“诸位爱卿,朕还有一事,想与诸卿共同商议。”
群臣闻言,神色再次一肃,纷纷凝神,静待下文。
李君亦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殿内回响:“我大唐自立国以来,选贤任能,向来以科举为重,广纳文士。然,当今天下,武风之盛,远超前朝,江湖之上,豪杰辈出,绿林之中,亦不乏奇人异士。若单凭文考取仕,恐怕会错失不少国之栋梁,实乃遗珠之憾!”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阶下众臣,一字一句道:“朕意,于我大唐各州、府、郡、县,广设武院!专为招纳、培养武学人才!不问出身贵贱,不论文武之别,唯才是举!为国育将,为朝廷培养真正的栋梁之才!”
“设立武院?!”
此言一出,不啻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整个太极殿内,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群臣哗然,交头接耳之声四起。
裴元庆性子最是急躁,当即一拍大腿,嗓门洪亮地叫道:“妙啊!陛下此举,简直是英明神武!太对了!如此一来,咱们大唐军中,日后岂不是猛将如云,所向披靡了?!”
徐达亦是颔首:“陛下深谋远虑,武院若成,则国之干城,源源不绝。”
姚广孝适时上前,依旧是那副悲天悯人的模样:“陛下,武院之设,利国利民。然其规制章程,须得周详。贫僧斗胆,有几点浅见。”
“广孝但讲无妨。”李君亦示意。
“武院当分三等:县设武学,州立武堂,京师总设武殿。层层选拔,优者晋升。”
“教习之选,非武道精深、德行高尚者不可。所授科目,除拳脚兵刃等武技外,当有兵法韬略、心性磨砺。”
“每三年一届大比,优胜者,或入军旅效命,或入朝堂为官,或入武殿深造,皆由其能,不设门槛。”
李君亦听得连连点头,姚广孝所言,条理清晰,切中肯綮。
“广孝之策,甚好!此事,便由你与徐达二人,共同擘画督办。”
姚广孝与徐达躬身领命:“臣(贫僧)遵旨!”
李君亦又补充道:“至于吴用及其麾下那一批人杰,眼下暂不授具体官职。他们身负七国经略之重任,已是不易。待七国局势彻底安稳,朕再依功论赏,不吝封侯。”
众臣闻言,皆道陛下思虑周全。
李君亦缓缓起身,龙袍一振。
“诸位,朝纲初立,百废待举。大唐的未来,你我君臣,共勉之!”
“臣等,愿为陛下效死,为大唐开万世太平!”群臣山呼,声震殿宇。